「前瞻」王利明:人工智慧時代,人類法律制度何去何從?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人大重陽”

本文大概

2300字,讀完共需3分鐘

「前瞻」王利明:人工智能时代,人类法律制度何去何从?

作者王利明系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重陽金融研究院聯席理事長,本文刊於7月30日《北京日報》。原標題為《王利明:亟需法學研究和立法工作予以關注—— 人工智能時代提出的法律問題》。

我們已經進入人工智能時代,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發展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社會生活,改變了我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也深刻地影響社會的方方面面。但同時,它們也提出了諸多的法律問題,需要法學理論研究工作者予以回應。

「前瞻」王利明:人工智能时代,人类法律制度何去何从?

人工智能的發展涉及人格權保護問題

現在很多人工智能系統把一些人的聲音、表情、肢體動作等植入內部系統,使所開發的人工智能產品可以模仿他人的聲音、形體動作等,甚至能夠像人一樣表達,並與人進行交流。但如果未經他人同意而擅自進行上述模仿活動,就有可能構成對他人人格權的侵害。此外,人工智能還可能借助光學技術、聲音控制、人臉識別技術等,對他人的人格權客體加以利用,這也對個人聲音、肖像等的保護提出了新的挑戰。例如,光學技術的發展促進了攝像技術的發展,提高了攝像圖片的分辨率,使夜拍圖片具有與日拍圖片同等的效果,也使對肖像權的獲取與利用更為簡便。此外,機器人伴侶已經出現,在虐待、侵害機器人伴侶的情形下,行為人是否應當承擔侵害人格權以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呢?但這樣一來,是不是需要先考慮賦予人工智能機器人主體資格,或者至少具有部分權利能力呢?這確實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人工智能的發展也涉及知識產權的保護問題

從實踐來看,機器人已經能夠自己創作音樂、繪畫,機器人寫作的詩歌集也已經出版,這對現行知識產權法提出了新的挑戰。例如,百度已經研發出可以創作詩歌的機器人,微軟公司的人工智能產品“微軟小冰”已於2017年5月出版人工智能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即這些機器人創作作品的著作權究竟歸屬於誰?是歸屬於機器人軟件的發明者?還是機器人的所有權人?還是賦予機器人一定程度的法律主體地位從而由其自身享有相關權利?人工智能的發展也可能引發知識產權的爭議。智能機器人要通過一定的程序進行“深度學習”“深度思維”,在這個過程中有可能收集、儲存大量的他人已享有著作權的信息,這就有可能構成非法複製他人的作品,從而構成對他人著作權的侵害。如果人工智能機器人利用獲取的他人享有著作權的知識和信息創作作品(例如,創作的歌曲中包含他人歌曲的音節、曲調),就有可能構成剽竊。但構成侵害知識產權的情形下,究竟應當由誰承擔責任,這本身也是一個問題。

人工智能的發展涉及數據財產的保護問題

我國《民法總則》第127條對數據的保護規則作出了規定,數據在性質上屬於新型財產權,但數據保護問題並不限於財產權的歸屬和分配問題,還涉及這一類財產權的安全,特別是涉及國家安全。人工智能的發展也對數據的保護提出了新的挑戰,一方面,人工智能及其系統能夠正常運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海量的數據為支撐的,在利用人工智能時如何規範數據的收集、儲存、利用行為,避免數據的洩露和濫用,並確保國家數據的安全,是亟需解決的重大現實問題。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應用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背後的一套算法,如何有效規範這一算法及其結果的運用,避免侵害他人權利,也需要法律制度予以應對。目前,人工智能算法本身的公開性、透明性和公正性的問題,是人工智能時代的一個核心問題,但並未受到充分關注。

人工智能的發展還涉及侵權責任的認定問題

人工智能引發的侵權責任問題很早就受到了學者的關注,隨著人工智能應用範圍的日益普及,其引發的侵權責任認定和承擔問題將對現行侵權法律制度提出越來越多的挑戰。無論是機器人致人損害,還是人類侵害機器人,都是新的法律責任。據報載,2016年11月,在深圳舉辦的第十八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上,一臺名為小胖的機器人突然發生故障,在沒有指令的前提下自行打砸展臺玻璃,砸壞了部分展臺,並導致一人受傷。毫無疑問,機器人是人制造的,其程序也是製造者控制的,所以,在造成損害後,誰研製的機器人,就應當由誰負責,似乎在法律上沒有爭議。人工智能就是人的手臂的延長,在人工智能造成他人損害時,當然應當適用產品責任的相關規則。其實不然,機器人與人類一樣,是用“腦子”來思考的,機器人的腦子就是程序。我們都知道一個產品可以追蹤屬於哪個廠家,但程序是不一定的,有可能是由眾多的人共同開發的,程序的產生可能無法追蹤到某個具體的個人或組織。尤其是,智能機器人也會思考,如果有人故意挑逗,惹怒了它,它有可能會主動攻擊人類,此時是否都要由研製者負責,就需要進一步研究。前不久,深圳已經測試無人駕駛公交線路,引發全球關注。但由此需要思考的問題就是,一旦發生交通事故,應當由誰承擔責任?能否適用現行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認定相關主體的責任?法律上是否有必要為無人駕駛機動車制定專門的責任規則?這確實是一個新問題。

人工智能的發展還提出機器人的法律主體地位問題

今天,人工智能機器人已經逐步具有一定程度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表達能力,可以與人類進行一定的情感交流。有人估計,未來若干年,機器人可以達到人類50%的智力。這就提出了一個新的法律問題,即我們將來是否有必要在法律上承認人工智能機器人的法律主體地位?在實踐中,機器人可以為我們接聽電話、語音客服、身份識別、翻譯、語音轉換、智能交通,甚至案件分析。有人統計,現階段23%的律師業務已可由人工智能完成。機器人本身能夠形成自學能力,對既有的信息進行分析和研究,從而提供司法警示和建議。甚至有人認為,機器人未來可以直接當法官,人工智能已經不僅是一個工具,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自己的意識,並能作出簡單的意思表示。這實際上對現有的權利主體、程序法治、用工制度、保險制度、績效考核等一系列法律制度提出了挑戰,我們需要妥善應對。

人工智能時代已經來臨,它不僅改變人類世界,也會深刻改變人類的法律制度。我們的法學理論研究應當密切關注社會現實,積極回應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科學技術所帶來的一系列法律挑戰,從而為我們立法的進一步完善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