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啥老外看起来总是比我们“潇洒”?只是钱的问题么?

凭啥老外看起来总是比我们“潇洒”?只是钱的问题么?

来自网络

众生兄从来不否认自己是一个“问题少年”。也不知道自己脑袋里为什么总有那么多问题:

为啥太阳“公公”,月亮“婆婆”(谁分的公母)?

为啥右撇子比左撇子多?

为啥莫文蔚的腿那么长(咳咳,我是正经人)?

……

身边的朋友为了表示鼓励,亲切地称呼众生兄为“众僧兄”。众生兄时刻能感受到大家对我深深的真爱。

今天偶又想起曾经困扰众生兄的一个棘手的问题:

为什么老外看起来总比我们潇洒?

凭啥老外看起来总是比我们“潇洒”?只是钱的问题么?

凭啥老外看起来总是比我们“潇洒”?只是钱的问题么?

这个问题有切身体会的众生兄走在曼谷的大街上看到各种肤色的人种,总会不由自主地和人家“比较”(国人的老毛病,后边会提到)一番,“凭啥他那么潇洒”,“我们有什么不一样么”,“是体形问题么”……郁结于内不可得的时候众生兄就会“不耻下问”地去“困扰”他的小伙伴。然而除了否定这一问题的存在,众生兄没有得到其他答案。不过,我觉得这个问题是普遍存在的,从国人对老外的态度尤其是我们国内一些小姑娘见到老外就有一种扑过去的冲动就能看出,问题存在,而且亟待解决。

凭啥老外看起来总是比我们“潇洒”?只是钱的问题么?

直到今天偶然看到(其实是找不到话题了刷了会儿博客看到的)俞敏洪写的一篇文章,题目叫《“比较”是中国教育最核心的病症》,眼前一亮,醍醐灌顶。他在文中分析了由于中国家长总会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从而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以及对于中国家长不应该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借口剥夺孩子快乐的呼吁。

这不正好解决了众生兄的那个旷世难题了嘛。

潇洒是自信的一种表达方式,自信是在成长中养成,成长伴随着教育,教育的差别正好是导致“潇洒”和“不潇洒”的症结所在。

凭啥老外看起来总是比我们“潇洒”?只是钱的问题么?

来自网络

前天有一个村里的老伯来跟众生兄这个年轻人聊天,主要目的还是为了他那个孙子。他孙子今年考上了县重点高中,在分文理科的时候最终选择了文科。老伯就有点不高兴了,因为他觉得理科就业广泛,还想让孙子当个医生什么的。此时,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众生兄当然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劝说老伯“不要干预太多孩子的选择”之类的。

交流过程中,发现老伯之所以会有这样“文科理科”的顾虑,还不是因为他老思想老顽固,而只是因为这里边还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的存在。

从小到大,他孙子和邻居家的小孩两人学习一直都很好,家里总是难免会把俩人放在一起比较这呀那呀的。直到去年同时考上重点中学,“比较”仍在继续。老伯口中总是“人家xx写字就比他好看”,“人家xx比他爱运动”,“人家xx就选了理科”……

众生兄算是看明白了,原来老人一直以为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进行比较是对他成长的一种激励,与此同时孩子一路以来的好成绩也“不情愿地”证明了这种教育方式的正确性。

其实,老人焦虑的并不是孩子以后可能失去很多就业机会,而是他自己心里失去了一个可以拿来比较的对象,这才是他焦虑的原因。

凭啥老外看起来总是比我们“潇洒”?只是钱的问题么?

来自网络

“长此以往,孩子长大后可能就分化成3种人:第一种是自负傲慢的人,因为他一直比别人好;第二种是自卑胆怯的人,因为他一直比别人差;第三种是不思进取的人,因为他觉得自己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俞敏洪

老人思想比较局限,我们大多数家长和老师又何尝不是如此?

众生兄听说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会让刚上一年级的小孩子每天晚上出去补课,因为“别人家的孩子都去了”;

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借口说为了孩子全面发展,其实只是因为隔壁老王家的孩子也去学了个钢琴;

拿孩子的99分跟人家孩子的100分比较,说是为了激励孩子好好学习,好吧,我就不说自己当年的成绩了,这样下去我可能会抑郁而终。

重视学习培养兴趣本身其实并没有什么错,错在不应该因为家长心理的落差而让我们孩子搭进去一个辛苦的童年。

啥是童年?有池塘有榕树有知了有夏天,而不是只有大人眼中的“起跑线”。

“当社会环境没有办法改变时,我建议家长们应该做到不要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是认真思考如何在自然宽松的环境中,循序渐进地激发孩子对生命和读书的热情。因为往往在健康、快乐、积极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才对未来有着无穷无尽的动力,会不断追求新的成就和新的成功。”

——俞敏洪

文 | 众生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