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啥老外看起來總是比我們「瀟灑」?只是錢的問題麼?

憑啥老外看起來總是比我們“瀟灑”?只是錢的問題麼?

來自網絡

眾生兄從來不否認自己是一個“問題少年”。也不知道自己腦袋裡為什麼總有那麼多問題:

為啥太陽“公公”,月亮“婆婆”(誰分的公母)?

為啥右撇子比左撇子多?

為啥莫文蔚的腿那麼長(咳咳,我是正經人)?

……

身邊的朋友為了表示鼓勵,親切地稱呼眾生兄為“眾僧兄”。眾生兄時刻能感受到大家對我深深的真愛。

今天偶又想起曾經困擾眾生兄的一個棘手的問題:

為什麼老外看起來總比我們瀟灑?

憑啥老外看起來總是比我們“瀟灑”?只是錢的問題麼?

憑啥老外看起來總是比我們“瀟灑”?只是錢的問題麼?

這個問題有切身體會的眾生兄走在曼谷的大街上看到各種膚色的人種,總會不由自主地和人家“比較”(國人的老毛病,後邊會提到)一番,“憑啥他那麼瀟灑”,“我們有什麼不一樣麼”,“是體形問題麼”……鬱結於內不可得的時候眾生兄就會“不恥下問”地去“困擾”他的小夥伴。然而除了否定這一問題的存在,眾生兄沒有得到其他答案。不過,我覺得這個問題是普遍存在的,從國人對老外的態度尤其是我們國內一些小姑娘見到老外就有一種撲過去的衝動就能看出,問題存在,而且亟待解決。

憑啥老外看起來總是比我們“瀟灑”?只是錢的問題麼?

直到今天偶然看到(其實是找不到話題了刷了會兒博客看到的)俞敏洪寫的一篇文章,題目叫《“比較”是中國教育最核心的病症》,眼前一亮,醍醐灌頂。他在文中分析了由於中國家長總會把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從而導致的一系列問題,以及對於中國家長不應該以“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為藉口剝奪孩子快樂的呼籲。

這不正好解決了眾生兄的那個曠世難題了嘛。

瀟灑是自信的一種表達方式,自信是在成長中養成,成長伴隨著教育,教育的差別正好是導致“瀟灑”和“不瀟灑”的癥結所在。

憑啥老外看起來總是比我們“瀟灑”?只是錢的問題麼?

來自網絡

前天有一個村裡的老伯來跟眾生兄這個年輕人聊天,主要目的還是為了他那個孫子。他孫子今年考上了縣重點高中,在分文理科的時候最終選擇了文科。老伯就有點不高興了,因為他覺得理科就業廣泛,還想讓孫子當個醫生什麼的。此時,作為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眾生兄當然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地勸說老伯“不要干預太多孩子的選擇”之類的。

交流過程中,發現老伯之所以會有這樣“文科理科”的顧慮,還不是因為他老思想老頑固,而只是因為這裡邊還有一個“別人家的孩子”的存在。

從小到大,他孫子和鄰居家的小孩兩人學習一直都很好,家裡總是難免會把倆人放在一起比較這呀那呀的。直到去年同時考上重點中學,“比較”仍在繼續。老伯口中總是“人家xx寫字就比他好看”,“人家xx比他愛運動”,“人家xx就選了理科”……

眾生兄算是看明白了,原來老人一直以為把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進行比較是對他成長的一種激勵,與此同時孩子一路以來的好成績也“不情願地”證明了這種教育方式的正確性。

其實,老人焦慮的並不是孩子以後可能失去很多就業機會,而是他自己心裡失去了一個可以拿來比較的對象,這才是他焦慮的原因。

憑啥老外看起來總是比我們“瀟灑”?只是錢的問題麼?

來自網絡

“長此以往,孩子長大後可能就分化成3種人:第一種是自負傲慢的人,因為他一直比別人好;第二種是自卑膽怯的人,因為他一直比別人差;第三種是不思進取的人,因為他覺得自己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俞敏洪

老人思想比較侷限,我們大多數家長和老師又何嘗不是如此?

眾生兄聽說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家長會讓剛上一年級的小孩子每天晚上出去補課,因為“別人家的孩子都去了”;

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藉口說為了孩子全面發展,其實只是因為隔壁老王家的孩子也去學了個鋼琴;

拿孩子的99分跟人家孩子的100分比較,說是為了激勵孩子好好學習,好吧,我就不說自己當年的成績了,這樣下去我可能會抑鬱而終。

重視學習培養興趣本身其實並沒有什麼錯,錯在不應該因為家長心理的落差而讓我們孩子搭進去一個辛苦的童年。

啥是童年?有池塘有榕樹有知了有夏天,而不是隻有大人眼中的“起跑線”。

“當社會環境沒有辦法改變時,我建議家長們應該做到不要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而是認真思考如何在自然寬鬆的環境中,循序漸進地激發孩子對生命和讀書的熱情。因為往往在健康、快樂、積極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才對未來有著無窮無盡的動力,會不斷追求新的成就和新的成功。”

——俞敏洪

文 | 眾生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