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四大名將中,爲何只有王翦能得善終?

春秋戰國是歷史上一段精彩紛呈的歷史,尤其以戰國更為精彩,提到戰國就不得不說當時的四大名將:白起,王翦,李牧、廉頗,這四人中若論打仗水平,應該是不相伯仲的。

戰國四大名將中,到底誰最聰明呢?毫無疑問最聰明的是王翦,跟其他三位不同的是,王翦征戰一生,最終還得了善終。

戰國四大名將中,為何只有王翦能得善終?

王翦為何能得善終呢,主要因為王翦作戰跟別人不同,他有一個“臭毛病”,這個“毛病”甚至讓秦始皇不滿,但卻不得不遷就他。

一開始秦始皇並不重視王翦,因為秦國的強大,主要是依法治國,來源於變法的成效,秦始皇甚至認為滅掉六國是小菜一碟。

公元前226年,秦國攻打楚國,一開始秦始皇讓王翦帶兵,當時楚國已經江河日下,只有20萬兵力,秦始皇給王翦30萬兵力,讓他出徵,但王翦拒絕了。

戰國四大名將中,為何只有王翦能得善終?

王翦表示說,要讓自己出徵,兵力必須給足,要60萬兵力他才肯出徵,秦始皇聽後很生氣,楚國如今就差最後一擊,隨隨便便都能搞定,哪裡要60萬大軍?

為了節省成本,秦始皇於是沒用王翦,派了李信出兵攻打楚國,儘管李信用兵也很穩,他步步為營穩紮穩打,開始時一路凱歌,可最終卻敗給了楚將項燕。

兵敗之後的秦始皇非常憋屈,於是他不得不重新啟用王翦,王翦還是那句話,要出兵就得給60萬兵力,秦始皇無奈之下,只好給了他60萬兵力。

戰國四大名將中,為何只有王翦能得善終?

王翦率軍出征,一開始猛攻一陣,項燕倍感壓力大增,許多士兵戰死,後來連女人孩子都快要用上了,正當項燕想辦法擴軍時,王翦突然停止攻擊了。

王翦就這樣跟楚軍對峙,連續幾個月不動,結果楚軍耗不起,項燕只好主動出擊,最終中了王翦的計策,發出一句“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口號便戰死了,楚軍慘敗,跟著楚國被滅。

從這場戰場可以看出,王翦的軍事思想很獨特,在佔領絕對優勢時,王翦也不主動出兵,反而等待對方出擊,當年他攻打趙國時,同樣佔據優勢,但卻採用離間計。

戰國四大名將中,為何只有王翦能得善終?

從王翦的用兵方式,可見在他的軍事思想中,王翦是以己方的財力物力,換取地方的人員傷亡,儘管己方消耗了糧草,但終能擊敗地方,並且保證自身的有生力量。

王翦征戰一生,他領軍時自己的後勤從未出過問題,可見他是個非常謹慎的人,正因如此,後來王翦急流勇退,終於得了個善終。

喜歡的朋友可以添加關注哦,小編會定時給大家更新精彩的內容,並且會在粉絲中抽取粉絲髮送一些福利。 (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留言刪除)

戰國四大名將中,為何只有王翦能得善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