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與易象之「三陽開泰」

成語與易象之“三陽開泰”

成語與易象之“三陽開泰”

“三陽開泰”可謂是一句家喻戶曉的成語,常常用以稱頌歲首或寓意吉祥。故多見於新春對聯、喜慶祝福等場合。特別是中國陰曆羊年(未年),大家都會用“三羊開泰”來做祝福語。這個文化已經在中華大地延續了千年之久。那麼到底什麼是三陽開泰呢?

談到這個問題,不得不先談一下漢代大易學家孟喜的卦氣說中的“十二闢卦”。十二闢卦又稱十二消息卦,或十二月卦,是指主掌一年十二個月的十二個卦。在孟喜的卦氣理論架構裡,以易經中的六十四卦來主掌一年的節侯時序,其中震、兌、離、坎「四正卦」分主春夏秋冬四季,震為春,兌為秋,離為夏,坎為冬。四正卦共有24爻,每爻則又分掌一個節氣。最後則又以四正卦之外的六十卦分掌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而有六日七分之說,也就是六十卦每卦分掌6日又7分,也就是6又7/80日。

成語與易象之“三陽開泰”

而十二闢卦則是以十二個卦來分掌一年十二個月,這十二卦總共有七十二爻分掌七十二侯。之所以叫「闢」卦,闢是指「君」,或「法則」的意思。《爾雅.釋詁 》:「林,烝,天,帝,皇,王,後,闢,公,侯,君也。」孔穎達疏曰:「闢者法也,為下所法則也。」《爾雅.釋詁 》又曰:「柯,憲,刑,範,闢,律,矩,則,法也。」所以闢卦可以理解為十二主卦、十二君卦,或是十二法則卦。

而之所以稱作「消息」卦,是因為這十二法則卦代表著一年十二個月的陰陽消長。息為生長,消為消退之意。前六卦從復至乾為陽之「息」,所以稱為「息卦」,也可稱為陽卦。而後六卦為陽之消,也是陰之息,所以稱作「消卦」,也可稱為陰卦。

以下分別說明這十二卦:

復卦:十一月建子,一陽復生於下,雷動藏於地下。「一元復始」的吉祥語就是源自於此。只是「一元復始」正是冬至最為寒冷之時,此時陽氣才方歸來,生機(下卦之雷動)還隱藏於地下,乃萬物冬眠之象。所以復卦《大象》說:「雷在地中,復,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後不省方。」

臨卦:十二月建醜,陽氣漸長,浸逼於陰,因此稱「臨」,臨就是近逼的意思,也是陽剛之氣開始增長以近逼於陰。《彖》傳曰「臨,剛浸而長」,剛也就是陽。

泰卦:一月建寅,陰陽通泰調和。「三陽開泰」的典故就是由此而來,意指下卦三陽歸來而成泰。卦辭「小往大來」,「小往」指三陰爻在外,「大來」指三陽爻在內,因陰氣在減少,陽氣在增長,故為「小往大來」。《彖》曰「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因泰卦上坤卦為地,下乾卦為天,地氣原本在下今由下而往上,而天之氣原本在上,今由上而往下,因此天氣與地氣相交。《彖》又曰「君子道長,小人道消」,陽為君子,陰為小人,泰卦就卦氣來說,是陽長陰消之卦,因天地相交,陰陽交合,故代表吉祥亨通之象,又因為正月為農曆新年的時間,正是辭舊迎新,大地回春的時節,所以春聯中見到「三陽開泰」就不足為奇了。

大壯:二月建卯,陽爻大壯,雷動於天上。《彖》曰「大壯,大者壯也。剛以動,故壯。」「大」指陽,「小」指陰,「大者壯」指的是陽氣壯盛。「剛以動」的剛指的是下三爻所成的乾卦之德性,動則為上震卦。

夬卦:三月建辰,陽決陰。夬的意思是「決」,解決、處決的決,意謂五個陽爻準備要解決掉一個陰爻,則成純陽之卦。《彖》曰「夬,決也,剛決柔也。」虞翻則注曰「乾決坤也」。

乾卦:四月建巳,純陽之卦。

以上六卦為息卦,因為陽氣增長(息)。以下六卦則為消卦,因為陽氣消退(消)。

姤卦:五月建午,陰長之始,女壯用事。虞翻曰「消卦也,與復旁通」,又曰「陰傷陽,柔消剛,故女壯也。」

遁卦:六月建未,陰漸長,陽卦消退之時,故為遁。卦辭曰「小利貞」,虞翻注曰:「小,陰,謂二。得位浸長,以柔變剛,故小利貞。」陰卦漸長,代表小人漸得勢,因此君子順時而退避,所以陸績注曰:「陽氣退,陰氣將害,隨時遁避,其義大矣。」

否卦:

七月建申,陰陽之氣否塞不通。否卦與泰卦為相反之兩卦,泰卦曰「小往大來」,否卦則曰「大往小來」。泰卦《彖》曰「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否卦《彖》則曰「則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否卦地氣(下方三陰爻)停留在下,天氣(上方三陽爻)則停留在上,天地陰陽之氣無法交流,因此萬物為之否塞不通。

觀卦:八月建酉。息卦中,四陽為「大壯」,意謂陽氣壯盛。但在消卦之中,四陰之卦也就是觀卦並不說女壯,反而是一陰才剛開始生長,也就是姤卦時就說「女壯」,陰傷陽,而到二陰浸長時,也就是遁卦,君子就要紛紛遁逃以避難,蓋因「防微杜漸」之觀念,也因此坤卦初六(也就是在姤卦的第一個陰爻)說:「履霜,堅冰至」。至於否卦則已是天地陰陽閉塞不通的最壞時機,至於觀卦呢?

觀卦雖然眾陰增長,但五為君位,九五以一陽高高在上,反而有以一統眾(陰為眾)之象。觀《彖》曰「大觀在上」,李鼎祚則注曰:「柔小浸長,剛大在上,其德可觀,故曰大觀在上也。」

剝卦:九月建戌,陽氣即將剝盡。夬卦為眾陽準備解決掉最後一陰,而剝卦則是最後的陽氣準備剝盡的一卦。《彖》曰:「剝,剝也。不利有攸往,小人長也。」鄭玄曰:「陰氣侵陽,上至於五,萬物零落,故謂之剝也。五陰一陽,小人極盛,君子不可有所之,故不利有攸往也。」

坤卦:十月建亥,純陰之卦。

以上的論述以及圖示,雖較易於表達消卦和息卦的區別,但是實際上陰陽的消長應該是一種循環,無始無終的過程,不能以我們當今慣於思考的「一月」,或是古時習慣的「十一月」或任何一個月當做開始與結束,因此以圓圖來表示陰陽的消長循環。

按:《易經》是中華文明發生、發展的源流,是中國文化之根,大道之源。作為群經之首,萬法之宗,三玄之冠,幾千年來源遠流長、一脈相承,歷久彌新,在人類偉大的文明史上閃耀著耀眼的光芒。華夏民族源源不斷地從《易經》之中尋找原動力,以其為指導探索自然,建立人與自然的關係,當今時代,挖掘好、運用好《周易》文化這一中華文明的寶庫。適應時代的進步和發展,對中華文明的內涵加以補充和創新,具有劃時代意義。

成語與易象之“三陽開泰”

點擊後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