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體檢,如何更「健康」

健康体检,如何更“健康”

新華社發

□記者 吳 韜

隨著健康理念不斷深入人心,一批設施精良、服務精準的健康體檢機構應運而生,成為守護人們健康的一道防線。然而在行業迅速發展的同時,體檢機構良莠不齊的問題也日益凸顯。健康體檢行業如何健康發展?記者進行了走訪。

部分健康體檢流於形式、準確性不足

“媽媽今年53歲了,這幾天心臟不舒服,我想讓她做一下健康體檢。”最近,省會市民王女士特意為母親在網上團購了價值516元的中老年體檢套餐。除了常規檢查,套餐還包括了腫瘤標誌、血糖測定等檢查項目。“打算以後每隔一段時間就定期體檢一次,沒病預防,有病早治。”王女士說。

有王女士這樣想法的人不在少數。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識的增強,越來越多的人傾心於健康體檢這一健康消費形式。

然而,隨著體檢市場的不斷升溫,一些問題也隨之而來。

在省會某印刷廠上班的吳先生告訴記者,去年自己體檢時,體檢結果顯示為“甲狀腺一級腫大”。拿到體檢報告後,吳先生嚇了一跳,但同時對這個檢查結果充滿疑惑,感覺身體並無異常,怎麼會甲狀腺腫大?心存疑惑的吳先生趕緊又去醫院做了全面檢查,結果並未發現身體有任何異常。

省會市民劉女士提起體檢也是一肚子怨氣。劉女士的母親前一陣參加了某體檢機構的免費體檢,測血壓時數值顯示略微偏高,體檢機構工作人員便建議她吃些降壓藥。“老太太當時一個人去的,自己很害怕,體檢完就去藥房買降壓藥吃了。”劉女士說,因為當時母親錯服了一種藥效很大的降壓藥,現在只能一直服用,沒辦法停止用藥了。

“有病的查不出病來,沒病的卻查出一堆毛病”“體檢就像是走過場,流於形式”……採訪中,不少受訪者反映,健康體檢中錯檢、漏檢的現象時有發生,走馬燈式的體檢方式很難得到準確結果,參加體檢也就圖個心理安慰。

“近些年健康體檢機構的發展速度十分迅猛,許多大型體檢機構不論從理念、服務、專業性等方面都做得相當不錯,相較於傳統醫院的體檢科更加精細化、個性化。但與此同時,行業准入門檻過低,水平良莠不齊、發展不均衡等現象也很突出。”河北以嶺醫院常務副院長、河北醫科大學教授劉增祥認為,一些體檢機構存在重設備、輕醫生,重化驗、輕診斷,檢前健康評估和檢後追蹤指導流於形式,健康管理專業人才、全科醫生比較匱乏,影響了健康體檢的準確性和指導性。

加強監管力度,提高行業准入門檻

事實上早在2009年,我國便出臺《健康體檢管理暫行規定》,明確了健康體檢從業資質和設備資源標準。按照該規定,健康體檢機構應“至少具有2名具備內科或外科副高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執業醫師,每個臨床檢查科室至少具有1名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執業醫師;至少具有10名註冊護士”。

不過由於缺乏有效監管,不少體檢機構並未完全達到暫行規定中的指標。“儘管開辦體檢機構手續繁雜,但其實只要掛靠在某些醫療單位名下,就會節省很多審核流程。而且,如果有集團或公司已辦好相關手續,就可以以吸引加盟店的方式廣開分店。”一位業內人士透露,這使得一些資質不全的社會資本輕易進入了健康體檢行業。

“經過近10年的快速發展,暫行條例中的市場準入門檻已嚴重低於今天體檢行業的發展水平,亟須調整。”劉增祥建議,應建立統一的“體檢醫療服務規範”,對健康體檢機構的設立條件、設立環境、執法部門監管職責作出進一步規定,促進健康體檢行業健康發展。

“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是體檢機構的主管部門,也應加強體檢行業的監管力度。”劉增祥表示,相關部門應共同努力嚴把行業“入口關”,對擾亂市場秩序、誘導欺騙消費者等行為重拳出擊,對於專業水平不達標、設備陳舊簡陋等體檢機構進行整改或取締。

另外,要進一步提高醫護人員素質和能力培養。“健康體檢不同於普通的門診檢查,來檢查的大多是健康或亞健康的人,要從他們身上發現疾病徵兆,比為一個患者做診斷更為複雜,因此體檢醫生素質尤為重要。”劉增祥建議,應建立體檢從業人員培訓機制,只有經過培訓的、鑑定為合格的從業人員才能持證上崗,讓優秀的醫護人員進入該行業。

此外,劉增祥還認為,健康體檢應儘快形成由單純健康體檢向健康管理的轉變,由單純疾病檢查和治療向健康評估和干預轉變,逐步形成健康管理鏈式服務。

“不少體檢機構只重視身體檢查這一‘最容易盈利’的環節,而忽視了後續的健康管理。”劉增祥認為,科學的健康體檢是一項系統而長期的工作,還應包括檢前的問詢、套餐設定、後續的風險評估、疾病防控等諸多環節。真正實現健康管理,各類體檢機構應在體檢項目設置和有針對性的健康指導上多下功夫。“不能以一錘子買賣的心態來經營,唯有通過優質服務培養起長期客戶,才能實現體檢行業和客戶健康的雙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