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家治國 傳承致遠

齐家治国 传承致远

發祥于山西省運城市聞喜縣禮元鎮裴柏村的裴氏家族是中國歷史上的名門大族,聞喜裴氏家族在歷史上先後湧現了59位宰相、59位大將軍,共有六百多人載入正史,在這張長長的名單中,我們能看到一些熟悉的名字:魏晉時期的裴秀被李約瑟認為是“中國科學制圖學之父”,他創制的“製圖六體”對後世影響深遠;南北朝時期為《三國志》做注的歷史學家裴松之,如果沒有裴松之的注,我們便無從瞭解三國時期許多事件與人物的細節,更使人不可思議的是,裴松之的兒子和曾孫都是歷史學家,他們三人被稱為“史學三裴”;唐代名相裴度對“元和中興”的貢獻甚大,他選賢與能,排斥奸邪,引薦韓愈等人,司馬光稱讚他“以身系國家輕重如郭子儀者,二十餘年”,而裴度只是唐代裴氏家族所誕生的34位宰相中的一員而已,此外裴氏家族在唐代還湧現了31位大將軍,難怪會有“無裴不成唐”的說法。

聞喜裴氏家族何以人才輩出、在各領域中都湧現出佼佼者?這與其良好的家風家教有莫大的關係,聞喜裴氏家族在其發展歷程中逐步形成了“重教守訓、崇文尚武、德業並舉、廉潔自律”的家族文化,並創制了家訓與家戒。《河東裴氏家訓》共十二條,其綱目如下:敬奉祖先,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協和宗族,敦睦鄰里,立身謹厚,居家勤儉,嚴教子孫,讀書明德,淳厚戚朋,慎重言語,講求公德。《河東裴氏家戒》共十條,其綱目如下:毋忤尊親,毋辱祖先,毋重男輕女,毋事賭博,毋為盜竊,毋貪色淫,毋吸菸毒,毋酗酒好鬥,毋忘本崇洋,毋入幫派。家訓與家戒相互依存,相輔相成。近期,一場名為“齊家治國 傳承致遠——從裴氏家族看家風家訓的當代社會價值”座談會在北京舉行,與會專家學者對裴氏家風的價值及現代傳承進行了熱烈討論,以下我們精選了一些學者的發言,以饗讀者,以啟思考。

萬俊人(中國倫理學會會長、清華大學人文學院院長):

在新的時代高度看裴氏文化

我們應該在新的時代高度來看待裴氏文化。

第一,由家而族。天下裴氏一家人,裴氏家族的人數並不是最多的,但家族一開始就有非常高遠的立意,家庭文化和整個族群文化建設結合起來,由家而族長遠考慮。一個家庭的興衰很可能是偶然的,一個族群的興衰卻可以基於自覺控制,能夠自己主觀創造,能自己把握。

第二,裴氏家族自我管理的方式,實際上是一個濃縮的國家的管理方式。裴氏家族有《家訓》《家戒》,包含德智、精神、心靈、意志、信念。如果《家訓》是文教德育,為家族樹立道德的高線,《家戒》就是家法、家規、族治,為整個家族的成員設立共同的行為底線。所以它是內外兼修,顯性和隱性的自我管理相結合。

第三,裴氏家族提供的家國文化對現代社會建設有重要意義,為現代社會的實體健康提供了有利的經驗。我們需要考慮的是,要使自上而下的社會治理和自下而上的社會響應相結合,在德治和法治之間找到契合點,需要找到橋樑和中介,家族、家庭、學校、社區就是這樣的中介。裴氏家族對於今天重新認識我們自身的公民身份和人格兩者之間的關係,有著重大的啟迪意義。

葛晨虹(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

裴氏家風是中華傳統美德的經典樣本

我想從兩個維度談一些看法:

第一,裴氏家族家風家訓傳統資源,是中華傳統美德的一個經典樣本。裴氏家族家風家訓雖然是裴氏家族的,但實際上折射反映的是中國傳統文化、家文化,所以是一個經典樣本。從某個角度來說,我們研究、理解、弘揚裴氏家族家風家訓這樣一些資源的時候,要和中國的家文化聯繫起來,要和中國的血緣家族的社會土壤聯繫起來,不然就會理解成一個家族個體的家風問題。

第二,和中國傳統社會土壤聯繫起來看的話,我們要抓一個什麼點呢?大家都瞭解,中國是一個以血緣家族為基點的社會,“家”差不多就是我們這個社會的結構或者歷史邏輯中的一個基點,任何時候不要忘記,家、家文化是理解中國歷史、文化的一把鑰匙。如果我們看不到家文化,以及家風家訓傳統在中國社會建設、社會發展、社會治理中的基點作用,我們對很多事情的認知就不可能到位。

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幸,幸福的家庭一定有共性,即具有良好家風家訓。習近平總書記也說,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積善之德和餘慶之幸的問題,在倫理學上可歸納為德福關係問題。中國傳統文化講究行善積德,子女後代福報從哪裡來?就是家風家訓傳承的結果。裴氏家族有這樣的家風家訓,一定會出現這樣人才輩出的現象,成為這樣一個望族。

正因為裴氏家族家風家訓是折射中華傳統文化的經典樣本,我們積極地總結、挖掘、創新、弘揚它,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文化自信,對國家發展、社會和諧、人才培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深遠的意義。

戴木才(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用創新精神推動新時代家風建設

大家知道,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家庭、家教、家風建設。他用了三個“不可替代”來說明家庭的重要作用:對於一個社會來說,家庭的生活依託不可替代,家庭的社會功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不可替代。那麼我們今天的討論,要從充分發揮家庭文明建設對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作用出發,很重要的一個關鍵問題是,一定要用創新精神來推動新時代的家風建設。我想講幾個觀點:

第一,研究新時代的家風建設,要注意名門望族與普通家族的區別與聯繫。家訓家規某種程度上是一些名門望族、書香門第用文字留存下來的家庭生活規訓或生活作風,普通老百姓做不到。但是在社會上的作用,我們一定要看到,名門望族跟普通家族都是不可或缺的。名門望族在中國歷史上是少數,更多的是普通家庭,他們也許沒有文化,但是形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父母長輩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影響著整個社會,在今天的研究中,不能忽視這樣一個大的群體,這也是我們馬克思主義堅持的唯物史觀和人民史觀的要求。

第二,重視古代大家庭和現代小家庭的關係。古代家庭為什麼那麼重要,因為它集生產、生育、教育、生活於一體,構成了社會最重要的細胞,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禮德、個人品德都可以在家庭中得到體現。從古代社會到現代社會,從農耕文明到工業文明,社會結構發生重大變化,以前還講五世同堂,現在誰還五世同堂?小家都過得不舒服,有的人還丁克、單身,所以現代家庭的職能發生了深刻變化,不注意到古代家庭與現代家庭的區別,家庭教育要有成效是很難的。

第三,把現代家庭教育跟現代社會對接起來,才能夠找到現代家庭家風家訓作用的支點。在現代社會,可以說家庭僅僅是情感交流的場所,它的生產功能被分解到企業,教育功能被分解到學校。現在社會組織、企業、學校、社區等,已經與家庭一道共同成為社會的細胞,所以我們現在的家風建設,只有與社會組織、企業、學校、社區對接起來,相輔相成、相互協調,才能夠起到作用。

第四,現在許多家庭各奔東西,在一塊的時間少,不在一塊的時間多,家風作用場域跟古代已經完全不同,隨著網絡化、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互聯網已經成為我們進行教育、情感交流、人生價值討論的重要渠道,家庭的社會職能不僅被分解到社會組織、企業、學校、社區中,也分解到互聯網和新媒體中。因此,我們現在的家庭家教如何通過互聯網來強化家庭的親情紐帶作用、家風的教育薰陶作用,這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

張立文(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院長):

裴氏家訓規定不要忘本忘國

為什麼一些華人生活在異國他鄉還能夠延續中華文明、中華道德、中華的風俗習慣?裴氏家族家訓中有一條讓人非常吃驚,過去看了很多家族的家訓都沒有這一條。這一條就是講不要忘本,不要崇洋媚外,“須知身家國民族為其一體,而不可或分者,亦即人之大本”,而且同時規定即使你出國了,也要保持中國優良風俗習慣和語言文字。

家風家訓建構了敬天祭祖、認祖歸宗、認宗追源的一種終極信仰,從這一點可以看到,中國並不是沒有宗教信仰的國家,而是敬天祭祖、落葉歸根,這個非常重要,不像有的人說我們沒有宗教信仰,所以可以肆無忌憚地亂來,其實我們的行為是受到非常強大的約束的。為什麼海外華人能夠認同中國,去找他的出生地,因為落葉要歸根。這就是中華民族的強大的信仰的力量。

孫雲曉(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理事長):

重視家風傳承可以提高文化自信

在今天,家庭教育引起各方面高度重視,家校合作也成為潮流。但是我認為有一個問題,或者說有一個現象非常值得反思,現在是讓家庭圍著學校轉,把家庭變為第二課堂,把家長變成老師的助教。我認為這是巨大的誤區,家校合作的方向,絕對不是把家庭變成學校,只有當家庭像家庭,父母像父母,孩子才可能像孩子。

習近平總書記說:“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的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家庭建設是一個非常核心的問題。今天討論的主題是裴氏家風家訓,家風家訓建設是家庭建設非常重要的方面。對每一個家庭來說,都需要積極健康的家庭建設。裴氏家訓,還有裴氏家戒,我認為內容是很好的。你按它的要求去做,社會一定是風清氣正的,各種不良行為都可以禁止。

我們重視家風家訓的研究和傳承,有一個很重要的意義:這是我們中華文化的巨大優勢,可以提高我們的文化自信。這些年我們一直看西方,覺得西方什麼都好,其實中國有很多優良傳統文化,特別是家文化,在全世界都有獨特的巨大的優勢。(易舜 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