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訴訟成檢察機關守護海洋命脈利器

巨大海洋水體中,繁衍生息著數不勝數的各類生靈;深達5000多米的百變海底,淺蘊深藏著天文數字的寶貴礦藏……

作為我國管轄海域面積最大省份,海南在國家實施海洋發展戰略中居於重要地位,海洋環境資源一直以來是海南發展海洋經濟、海洋產業的重要支撐。

然而,在海南近岸海域,沿海市縣以及外省漁民在利益驅使下以違禁捕撈方式濫捕狂撈,海洋生態環境遭受破壞導致漁業資源衰減的問題十分突出。

2018年8月10日,由海南省人民檢察院第一分院提起公訴的11起非法捕撈水產品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在海南省第一中級人民法院集中開庭審理。

“這是我省首次對涉海洋生態資源案件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也是涉海洋生態破壞行政執法、刑事司法與公益訴訟有效銜接的一個先例。”8月22日,海南省人民檢察院黨組成員、一分院檢察長邱雋告訴記者,面對海洋環境汙染日益嚴重、海洋生態系統日益退化、海洋資源日益趨緊的嚴峻形勢,檢察機關以公益訴訟為抓手,發揮職能作用積極推進海洋生態損害修復,切實扛起海洋生態環境司法保護的使命擔當,守住“海洋命脈”。

 破壞海洋生態不能一判了之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是人類的資源寶庫。

因海而名,向海而興。作為海洋大省,海洋環境資源一直以來是海南發展海洋經濟、海洋產業的重要支撐,良好的海洋生態資源與陸生生態一樣,也將是正在進行的海南自貿區(港)建設的家底和本錢。

為此,海南檢察機關以推進公益訴訟為抓手,強化民事行政訴訟監督,開展“增綠護藍·公益訴訟”等專項行動,延伸涉海保護檢察監督觸角,著力構建起覆蓋面更寬、更廣的海洋生態保護檢察監督體系。

“在符某良等人非法捕撈民事公益訴訟案中,他們在禁漁區使用禁用的網具和捕撈方式捕撈水產品,對海洋水生生物多樣性和海洋生態環境造成了損害。”劉海平說,這一系列案件系全省首次提起涉海洋生態資源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省檢察院第一分院組成了由分管副檢察長牽頭,公訴和民行部門分別成立檢察官辦案組,還與海警三支隊、文昌漁政部門、省一中院多次召開聯席會議,形成了辦案合力。

海洋生態損害評估測算是此案提起公益訴訟的關鍵問題。在沒有成熟模式借鑑的情況下,海南省檢察院第一分院委託省海洋和漁業科學研究院作為第三方獨立評估機構,對此係列案件造成魚蝦等水生生物資源的損害進行評估,經測定相關案件共造成漁業損失60多萬尾。根據海洋生態特點,經充分研究論證,制定了具體修復方案。

“破壞海洋生態環境案不能一判了之,應當更注重恢復性保護。”劉海平在做最後陳述意見時說,他們提請法院判令符某良等人在承擔刑事責任的同時,以增殖放流的形式對損害的海洋生態恢復原狀,並在省級媒體上賠禮道歉。這是海南省檢察院第一分院依據職能首次探索在海洋生態資源領域啟動修復補償工作機制。

同時,海南省檢察院第一分院在行政公益訴訟中堅持“三多一精”的理念,堅持最多地發現問題、最多地發出檢察建議、最多地促進問題解決,負責任地提起訴訟,通過訴前檢察建議促使行政機關依法正確履職,發現工作存在的盲區,以期用最少的司法成本、最合適的方式解決好海洋生態環境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