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路」緬甸

除了旅遊,關於緬甸,可講的還有很多……

“通路”緬甸

丨中緬原油管道的起點馬德島

中緬油氣管道

從“一帶一路”的角度聊緬甸,我們可以從去年的消息開始。

2017年3月24日,英國路透社報道,緬甸通往中國的中緬油氣管道項目,在擱置了2年後,重新啟動,將打通最後2.5公里。

兩個月後,5月19日,喜訊再度傳來。據新華社報道,這條油氣管道正式開始輸送原油,原油從緬甸的馬德島開始輸送,19日下午4點就抵達了中國邊境城市瑞麗,然後經過650公里長途旅行後,抵達昆明安寧的煉油廠(時速50公里)。

這條油氣管道,分原油和天然氣兩個部分。天然氣的管道,早在2013年就已經投入使用,現在昆明千家萬戶用的天然氣,主要就來自這條管道。原油部分,晚了4年,但也最終順利打通,抵達了目前的終點站——昆明。

“通路”緬甸

丨中緬石油管道走向示意圖

中緬油氣管道的修通,意義重大。預計年輸送量將達2200萬噸(相當於每天40桶),將成為我國繼中亞油氣管道、中俄原油管道和海上通道之後的第四大能源進口通道。從此,中國從中東進口的部分原油將能直接在緬甸卸下運回國內,不必經過馬六甲海峽,少了1820海里的里程。當然,更重要的是,中國能源的戰略安全更加有保障了。

南方絲綢之路的歷史遺產

中緬油氣管道的順利修通,作為一箇中國人,我們很振奮;作為一個雲南人,我們更加為雲南自豪。我們自豪的,不僅是雲南與緬甸接壤這個地理優勢,還是雲南與緬甸數千年來就友好往來的歷史。中緬油氣管道的順利修通,不僅是中國今天的成就,也是歷史上滇緬之間商貿通道的遺產。

“通路”緬甸

丨中緬石油管道建設現場

滇緬之間的商貿通道,歷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張騫出使西域的故事我們耳熟能詳,而這個故事就跟這條通道的“發現”有關。

張騫是西漢時代最傑出的外交家、探險家。漢王朝時,黃河以北,以及今天中國西北一帶被強大的匈奴控制。為了對抗匈奴,漢武帝在公元前139年,派遣當時才25歲的張騫組團去西域尋找盟友——大月(讀“肉”音)氏。這一次外交探訪極其不順。張騫在經過匈奴地界時,被扣留,這一扣留就扣了十年!

後來,張騫得以逃脫,然後一路向西,打聽大月氏的消息,到了今天的阿富汗。張騫的使命沒有實現,因為時隔十多年,那時的大月氏一路躲避匈奴,已經找到了新的棲居地,不願意跟匈奴對抗了。

“通路”緬甸

丨緬甸小姑娘

但是,就在張騫十分失望的時候,在阿富汗(大夏)他看到一種意想不到的現象:在阿富汗的街頭,居然有來自四川西昌的竹杖和一種“蜀布”,而一打聽,得知這些東西是從印度輾轉引進過來的。

蜀布,今天的人考證說,它不是產自四川的絲綢,而是產自雲南保山的“桐華布”(棉布的一種),只是四川商人把它們販賣到印度,所以得名。但在當時,張騫確信這些東西都來自四川,於是他推斷四川有一條通道可以繞過北方的匈奴,而直接抵達西域。

這一發現有著巨大的戰略意義。因為漢王朝一直想跟西域各國搞好關係,以此來共同對抗匈奴,就像當初派張騫歷經千辛萬苦尋找大月氏一樣。但是,通往西域的北方交通被匈奴牢牢控制。這種情況下,四川和印度之間這條傳說中的通道就很值得去探索。

張騫回國後,把他收集到的關於這一通道的情報,作為他的外交成果向漢武帝彙報。漢武帝聽說有這麼一條通道也相當興奮,就派遣使者來四川、雲南探路,連著名的文人司馬相如都參與了這件事。

“通路”緬甸

丨緬甸人頭上功夫了得

這條通道的探索並不順利。歷史記載,漢王朝的使者到昆明後,受到滇國國王的友好接待,但出了昆明,繼續往西時,卻在大理、保山一代受阻,有的漢使甚至被殺。

這一阻撓遭到了報復,公元前109年,漢武帝派大軍抵達了雲南,包括滇國在內的雲南土著王國和勢力紛紛被征服。這個過程中,滇國因為對漢使友好,保留了王室世系,得到了優待,被冊封為“滇王”。

漢武帝想要接管的這條通往印度的西南通道今天被稱呼為“南方絲綢之路”,而之所以被冠以“南方”二字,是因為稍後不久,漢武帝在北方打敗匈奴後,開通了另一條通往中亞、西亞的“絲綢之路”。

與北方的“絲綢之路”相比,中國西南抵達印度,進而連接中亞、西亞的這條通道,歷史更為悠久,早在漢武帝時代“發現”它之前,就已經被民間使用,而後,隨著雲南被納入漢王朝版圖,又得到進一步維護。今天,時隔兩千多年,這條穿越雲南橫斷山脈,經過緬甸抵達印度的通道,還在持續發揮它的影響。前面我們提到的中緬油氣管道,就是它延續到今天的明證。

“通路”緬甸

丨緬甸的旅遊勝地——烏本橋

事實上,不僅今天,在70年前,中國陷入國破家亡的危機時刻,這條古道,也曾發揮它的巨大潛力。圍繞這條舊通道,相繼修通的滇緬公路、中印公路後來都成了抗戰勝利的重要保障。

而且,這條古道上,不僅修有公路,也修有石油管道,有一條被歷史幾乎遺忘的簡陋的石油管道,從印度,經過緬甸,把石油運輸到昆明、重慶,緩解了抗戰背景下中國的能源危機。

大詩人筆下的緬甸音樂

中國與緬甸,或者說雲南與緬甸之間,雖然隔著崇山峻嶺,但是它們彼此的交往卻不曾斷絕。今天如此,歷史上也如此。

關於歷史上的交往,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就是一個見證者。

白居易寫過一首詩,叫《驃國樂》。詩中,他這樣寫道:

驃國樂,驃國樂,出自大海西南角;

雍羌之子舒難陀,來獻南音奉正朔。

白居易喜歡寫長詩,這首34句的長詩,詳細描寫了驃國的王子舒難陀,奉父命,到唐朝都城長安朝拜唐朝皇帝德宗,請求歸附,並給德宗獻上驃國音樂歌舞的過程。

白居易描寫的事件,發生在公元801年至802年。801年,驃國王子的使團,從驃國的都城室利差呾羅出發,沿著驃國至南詔(當時的雲南地方政權)的商道,抵達大理,然後在南詔翻譯官的陪同下,前往成都,在成都稍事休息後,於802年的春天,抵達西安,於是有了白居易詩裡的一幕。

“通路”緬甸

丨仰光大金塔

驃國在哪裡?為什麼會到唐朝國都來朝貢?

驃國,是緬甸歷史上的一個國家。都城在緬甸中部,位於緬甸的蒲甘與仰光之間,現在的卑謬一帶。緬甸當時並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驃國是其中最強大的一個。據唐史介紹,這個國家東西寬3000裡,南北長3500裡,9個城鎮,298個部落,18個屬國,貌似很大。

驃國不僅面積大,歷史也很悠久,它建立的時間,據說是公元220年,就是中國的三國時代。而滅亡的時間,是公元832年,先後存在了612年。

在中國的歷史記載中,緬甸先後有幾個有名的王國。在驃國之前,有一個活躍在東漢時代的撣國;驃國活躍在三國魏晉與隋唐之際;驃國之後,是蒲甘王國,蒲甘是緬甸第一個統一王國,也是11世紀,把南傳上座部佛教定為國教的王國;13世紀末,蒲甘被蒙古人征服,之後,緬甸戰亂了兩百年,16世紀崛起的東籲王朝又再度統一緬甸;但不久,歐洲殖民者開始入侵,緬甸淪為殖民地,直到二戰後才獲得獨立。

“通路”緬甸

丨緬甸的旅遊勝地——茵雅湖

中國史書上,緬甸各個時期的王國,都跟中國有外交往來。撣國,多次派使者到東漢首都洛陽。其中,最有名的一次是公元120年,這次緬甸使者帶來了一個雜技團,讓首都洛陽的達官貴人開了眼界。據說,這個雜技團的藝人來歷非凡,他們來自遙遠的羅馬!如果這個說法準確,那緬甸在東漢與羅馬的文化交流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中介作用。

在白居易生活的時代,驃國樂隊到長安演出,似乎比幾百年前的雜技團的到來更加熱鬧,意義也更為深遠。不僅白居易寫詩頌揚,當時的歷史也留下了記載,可見這次中緬文化交流之重要。

“通路”緬甸

丨仰光中國城裡的獅舞表演

唐代的史料說,驃國樂隊有35人,演出的曲調有12個,涉及的樂器種類有19種。關於演員的種族、服飾、動作、演出的內容,同樣有詳細描述。甚至,這個樂隊抵達成都時,當地官員已經把他們的舞蹈動作、服裝畫成畫冊,提前上交給朝廷。

雖然時間過去了1200多年,但透過這些描述,驃國樂隊當年在長安的演出場景,還是讓我們聯想到今天緬甸以及周邊一些民族的音樂歌舞。

白居易在他的詩中也生動地描寫了驃國樂隊的演出,說他們吹著玉螺、敲著銅鼓,有文身,舞動起來像蛇一樣。

融入中國文化

唐代,緬甸與中國的文化交流可能不止公元802年這個驃國獻樂事件。據唐代一則資料記載,9世紀中期,緬甸“女蠻國”的使者也來到長安,他們的服裝跟驃國相似,束著髮髻,像“菩薩”,所以被稱呼為“菩薩蠻”,而文人雅士也為他們譜曲,所譜的曲就叫《菩薩蠻曲》。

《菩薩蠻曲》是不是著名的詞牌《菩薩蠻》很難說清楚。不過,《菩薩蠻曲》在當時的文藝圈影響很大。因為幾十年後,宮廷編導的大型歌舞《菩薩蠻舞》就是在《菩薩蠻曲》基礎上做的創作。

《菩薩蠻舞》也叫《四方菩薩蠻隊》,是活躍在9世紀後半期的宮廷藝人李可及編導,由數百個女子參演,舞蹈內容跟佛教有關,在皇家寺廟演出,場面很隆重。

“通路”緬甸

丨“中緬友誼街”,簡稱“中緬街”

由此可見,“菩薩蠻”這個外來形象早已融入中國文化。女蠻國這個他者形象在9世紀中期後,對於唐朝上層社會的文化,都有很大的影響,而也正因為這種影響,才讓後來人,把著名的《菩薩蠻》的詞牌追溯到女蠻國。

關於女蠻國,歷史的記載也不清楚。今天學者考證說,可能指的就是驃國,也有人說,不是驃國,是緬甸南部的另一個叫“羅摩”的小國。

女蠻國的身世,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南詔國。理由是,關於女蠻國的文化描述也跟南詔有些相似。對於這個說法,有學者覺得不靠譜,但多少也說明,多民族的南詔國文化與緬甸文化實在有不少相通之處。

緬甸與南詔、大理的關係之複雜難以盡數。文化上,山水相連自不必說,就是政治上,也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南詔、大理活躍的年代是中南半島各國力量還比較衰弱的時期,所以雲南成了輻射中南半島的區域中心。這一格局下,中原王朝想要影響中南半島國家,離不開雲南的地方政權——南詔、大理,後者左右了這些國家的命運。驃國之所以去唐朝長安朝貢,是因為有南詔支持,而得罪南詔的後果是832年,驃國被南詔覆滅。

南詔、大理昔日的遺產,部分被今天的雲南繼承。在和平與發展的新時代,這份遺產正轉換成雲南在“一帶一路”上的資源優勢。

“通路”緬甸

由漢到唐再到當下,與緬甸的經濟、文化、社會等層面的交流一直未曾中斷。而在其中,雲南始終因為地緣和文化的關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今日君相信,隨著“一帶一路”的建設,雲南的地位將更加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