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禧攻略》學術版:從博士宮女到院士皇后的晉升之路

《延禧攻略》学术版:从博士宫女到院士皇后的晋升之路

《延禧攻略》学术版:从博士宫女到院士皇后的晋升之路

這個夏天

萬萬沒想到

居然是於正的劇火了

《延禧攻略》学术版:从博士宫女到院士皇后的晋升之路

從上映以來

劇中每天都有新熱搜

每天都有各類新cp誕生

帝后cp、令後cp、衛龍cp

得體cp、恭桶cp……

cp多到磕不過來,

也不知pick哪一對好?

不得不說

於媽這次反套路逆襲戰打得非常成功

大手筆投入的道具戲服

莫蘭迪色調的畫面佈景

女主開外掛的“黑蓮花”人設

讓《延禧攻略》在眾多同期流量劇中脫穎而出

《延禧攻略》学术版:从博士宫女到院士皇后的晋升之路

向來不愛清宮劇

這一次也算是藉著《延禧攻略》

認識了一番清朝後宮的女人們

上至皇后嬪妃

下至貴人答應

這後宮的管理無非也是

定編、定崗、定級、定薪、定規矩嘛

咦?莫名覺得有些熟悉

想我大學術圈兒

上至院士千人

下至各類學者

不也是高帽子層層疊起

等級鴻溝難以跨越麼

《延禧攻略》学术版:从博士宫女到院士皇后的晋升之路

既然腦洞已經開了

就不妨將學術圈的帽子

與後宮等級來畫個線

看看在這“學術後宮”之中

想要打怪升級該是是何等的艱辛

第零級

宮女>>>博士

雖然我很不想承認

但在學術後宮裡

無甚技術專長

沒有代表作傍身

的老博我

就是辛者庫小霸王

恭桶瓔珞本珞了

《延禧攻略》学术版:从博士宫女到院士皇后的晋升之路

起得比雞早

睡得比狗晚

乾的比牛多

掙得比宮女還少

若是僥倖生了一個半個

Nature/Science

後面的路不可謂不平順

但在辛者庫

想也知道這比登天還難

若是生不出來

哪怕你再是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也逃不過一級一級

升級闖關的宿命

《延禧攻略》学术版:从博士宫女到院士皇后的晋升之路

第一級

大宮女>>>博後

《延禧攻略》学术版:从博士宫女到院士皇后的晋升之路

在清宮裡,想成為後宮的主子,大宮女不是必經之路,但若是能成為大宮女,經常在主子們跟前伺候著,那晉升的幾率也自然大些。魏瓔珞也是在皇后的長春宮裡服侍,刷足了存在感,才博得皇上青睞《延禧攻略》學術版:從博士宮女到院士皇后的晉升之路

為什麼說大宮女像是博後呢,因為現在做博後,無非也就是兩點原因:

一是覺得自己簡歷不漂亮,想繼續賺經歷攢Paper;

二是希望能夠日後留在做博後的平臺。

所以說這博後不是必須的,若是碩博期間成果足夠亮眼,那早就被各大高校搶著收入後宮之中了。現在大多數高校裡,除了特別優秀的,都不直接招收應屆博士做教師了,而是進來先搞兩年師資博後。師資博後出站的時候,參加考評。成功了就可續簽三年講師合同,正式加入宮鬥,失敗了,對不起,那就是年滿25出宮的時候。

要說這出宮也不是什麼悲慘的事兒,後宮主子身前的大宮女,那都是民間搶著要的稀罕人物,博後出來混公司,相信也自是如魚得水,但要執著地留在體制內這個“紫禁城”中,那就少不了還要歷經一番搶帽子大戰。

第二級

答應>>>講師

《延禧攻略》学术版:从博士宫女到院士皇后的晋升之路

在後宮嬪妃等級的位分中,最低的就是答應了,《延禧攻略》中乾隆最初就是想把魏瓔珞封為答應,因為她只是個內務府包衣的身份,要從最底層做起。但後宮裡的答應實在是多,僅乾隆一人大概就有幾百個答應吧《延禧攻略》學術版:從博士宮女到院士皇后的晉升之路

講師又何嘗不是呢?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周光禮教授的調研中有這樣一個案例:

華中地區一所著名高校的外國語學院,大約有講師100多人,而每年獲得學校副教授的指標始終保持在兩三個,院長無奈戲謔,要把現有老師副高職稱解決,“看來只有評到本世紀中葉了。”

比做答應更慘的是,各學校已逐步實施“非升即走”政策,若是講師三年又三年的聘期內,沒能評上副教授,那就拜拜了您吶~

北京某高校曾介紹他們獲得副教授參評資格的門檻:

近五年內主持75萬科研經費

發六篇第一作者或唯一通訊的SCI

每年完成72小時教學任務

注意這只是門檻,能不能升上副教授,看排名吧!

當然,如果你在此期間發表一篇第一作者或唯一通訊的Nature或Science,那不亞於直接誕下皇子,升級貴人或是一宮主位的嬪位那都是指日可待。

第三級

常在>>>副教授

《延禧攻略》学术版:从博士宫女到院士皇后的晋升之路

雖說常在和答應都是這偌大後宮的最底層,也沒什麼太大的分別。從講師到副教授,也不過是從一個職稱到另一個職稱。但據中部某著名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副教授黃建林說,自從他升了副教授以後,總感覺有種說不清楚的東西《延禧攻略》學術版:從博士宮女到院士皇后的晉升之路

私下裡,黃建林把它描述為一堵牆,“牆和城不一樣。圍城是有人想進來,有人想出去。而翻過了這面牆,安全著陸,就沒人再想翻出去”。

首先是名,“評上副高,才能被稱為專家,進入高級知識分子系列,可以在全國流動,有進一步提升的可能和社會名譽。”

更直觀的體現在於利,表面看來,似乎只是工資條上的差別:做講師時,黃建林的年薪接近8萬元;在升為副教授後,年薪超過10萬。更豐富的內涵則是,有資格帶一幫研究生幹活,這都是收入的一部分;可以獨立申報課題項目,可以成為評審專家……

第四級

貴人>>>各類學者

《延禧攻略》学术版:从博士宫女到院士皇后的晋升之路

看過《延禧攻略》的對最初皇上選秀的那段情節肯定不陌生,納蘭淳雪與陸晚晚一同入宮,只因納蘭淳雪為旗人,進來就比陸晚晚高了一個等級,還賜了個封號“舒”《延禧攻略》學術版:從博士宮女到院士皇后的晉升之路

在學術後宮裡,副教授想熬成教授,說簡單也簡單,說難也難。

簡單是指這升正教授的門檻,基本上所有副教授努努力,還是有希望可以達到的。還是拿上面的北京某高校舉例:

近五年主持150萬科研經費(看起來兩個面上就可以,此時有了副高職稱,再加上科研成果的不斷累積,申請面上也不是那麼難了)

發表10篇第一作者或唯一通訊的SCI,其中兩篇本領域頂級期刊(只要有學生,論文篇數不難達到,頂級期刊可能略費勁)

每年完成72小時教學任務(這就不說了,常規操作而已)

沒了,就這三條

那為什麼說難呢,難就在於這每年轉正的人數有限制,達到門檻只代表有資格,能不能上正教授,看排名吧!

這樣一來,在同樣職稱的條件下,能帶一個什麼樣的帽子就顯得至關重要了。

自從“長江學者”成為代表國內除了院士以外學術圈最高榮譽的稱號以後,

各省市、高校都紛紛推出了本土特色的頭銜,什麼“黃河貴人” 呸呸呸……錯了錯了

“黃河學者”、“泰山學者”……江河湖海的名兒幾乎都被用了個遍。

《延禧攻略》学术版:从博士宫女到院士皇后的晋升之路

為什麼搞這些名頭?還不是因為這跟豐厚待遇和學術資源掛鉤。為了留住本省或吸引外省科研人才,很多地方不惜花大手筆。

以山西省自2011年起實施的“三晉學者”支持計劃為例,對入選特聘教授每年補貼40萬元,有的甚至一次性資助科研經費500萬元。

“帽子”有無,待遇反差巨大。

第五級

嬪>>>青千,青長,優青,青拔

《延禧攻略》学术版:从博士宫女到院士皇后的晋升之路

天啊,都升教授了才寫到嬪位!《延禧攻略》學術版:從博士宮女到院士皇后的晉升之路

不過嬪在清宮裡其實已經算是地位比較高的主子了,作為一宮主位,手底下可以養一堆“小妹”了(咳咳,只要宮殿足夠大)。一般生下皇嗣才有可能晉升到此位,當然走後門的魏瓔珞是個例外。

代表嬪位的帽子俗稱“四青”是中組部青年千人計劃、中組部萬人計劃中的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中的青年長江學者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設立的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的統稱。

之所以成為“四青”,是因為這幾個帽子對年齡有限制,38/40歲和45歲,成為年齡軸上能否成為“人才”的兩道分水嶺,無形中讓一些已經奔四但還沒拿到帽子的學者壓力倍增。

這四青的帽子就不僅僅是科研經費這麼簡單了,學術圈似乎有個不成文的說法,只要申請並拿下了“優青”,就相當於在“傑青”的路上排上了隊。

一些高校,甚至部分教師認為,作為一名學者如果45歲還沒有拿到帽子,基本就該急流勇退、靠邊站了。是不是和後宮很像?一旦妃嬪年老色衰,再無固寵生子晉升之可能。

第六級

妃>>>千人,長江,傑青

《延禧攻略》学术版:从博士宫女到院士皇后的晋升之路

終於寫到妃位了!沒想到後宮劇裡經常看到,名額有限的妃位,居然對應到學術圈這裡,就是我們終日仰望不可及的大牛們啊

《延禧攻略》學術版:從博士宮女到院士皇后的晉升之路

千人、長江、傑青這三個title並沒有孰優孰劣這一分,雖然評選標準相似,但評選領域卻不同。

長江學者傾向於教學科研這一領域,傑青集中在從事基礎研究的個人,而千人計劃涵蓋範圍較廣,但又限制了應在海外取得博士學位

這一引進條件。就像《延禧攻略》中張嘉倪扮演者的原型容妃,就是我們熟知的“香妃”。這般有特點的異域風情女子,不需生子也不需積累後宮經驗,就可直接位列妃位。

《延禧攻略》学术版:从博士宫女到院士皇后的晋升之路

傑青每年160人,長江每年150名特聘、50名講座,千人的話更是12年間共引進過2200多人。

“現在全國的人才計劃那麼多,導致評審的工作量非常巨大。許多評審專家叫苦連天:不是在評審,就是在去評審的路上。

”去年剛當選的中科院的院士、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副所長邵峰說,“這不光浪費了大量的行政資源,也直接導致評審專家不可能花足夠時間去認真評審,結果只能去數申請者刊發的論文數,或者看他過去戴過什麼‘帽子’。”

也有人戲稱,學術圈這一套啊,放在後宮“發論文好比生女兒,申項目就像生兒子”,申不到項目發再多的論文也沒用,沒有實驗經費,也不滿足晉升的條件。

第七級

貴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首席

《延禧攻略》学术版:从博士宫女到院士皇后的晋升之路

《延禧攻略》中,高貴妃曾忿忿不平地吐槽皇后有1000兩白銀的宮份,而她比皇后足足少了400兩,但其實同為妃位,貴妃已是不同身份,畢竟普通妃子的宮份只有每年300兩。

說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首席這個稱號,大家可能有些陌生,若是說973首席或863首席是不是非常熟悉了呢。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和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都屬於科技部的項目,而主持這些項目的首席科學家一般都是院士或者傑青。所以說能夠參與這些計劃的學者們,哪怕還不是院士,地位與普通傑青已是不同。

但2016年2月開始,科技部官網宣佈“973計劃”“863計劃”成為歷史名詞,相應的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取代他們。

雖說換了個名字,但經費撥款一點兒也沒少。就拿2017年來說吧,國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統公共服務平臺對2017年的48個重點專項和5個定向重點專項進行了擬立項項目公示,擬支持1264個項目,經費高達258.7574億元。

能拿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的學者們,想必再也不用為了經費而操心。

第八級

皇后>>>院士

《延禧攻略》学术版:从博士宫女到院士皇后的晋升之路

毫無疑問,這後宮之首對應的也就是學術圈的最高榮譽——院士。這是做學問人所能夢想的最頂級終點,也代表可中國學術圈的最高水平。

中國的院士主要分為兩部分:

一是偏重於基礎理論方向的中科院院士,屬中國科學院評選;

二是偏重於應用方向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來自中國工程院的評選;

以科學院為例,每兩年大約60個新增,再加上每兩年過世不少,基本是一個很稀缺很稀缺的資源...

院士不是一個人,院士是一個系統。

院士關鍵在於對科研經費與資源的分配權,有院士的頭銜,以後相當多的資源會有意無意的向自己這邊傾斜。學術界有個說法:一個院士就可以把所在的專業排到全國前5名。兩個院士基本上能把所在專業排到前3名。三個或三個以上,很少見,必然第1。

排到這裡

《延禧攻略》学术版:从博士宫女到院士皇后的晋升之路

沒想到這學術界的title

比後宮的等級制度還複雜

你以為科學的世界裡是民主、平等的?

Too Young Too simple

這些帽子就是人為的“權威製造工程”

把科研人員分成了三六九等

《延禧攻略》学术版:从博士宫女到院士皇后的晋升之路

許多人一戴上“大帽子”

就會覺得自己神得不得了

成了高高在上的權威

不明就裡的年輕學生和局外人

也往往把他們奉若神明

不僅容易造成關係隔閡和交流障礙

而且會扼殺多數年輕人的創造潛力

魏瓔珞還可仗著皇上寵愛

一路開掛般地晉升

而我等還未看到出頭之日的老博呢

想要在學術圈混出個名堂

大概比魏瓔珞當皇后還難吧

《延禧攻略》学术版:从博士宫女到院士皇后的晋升之路《延禧攻略》学术版:从博士宫女到院士皇后的晋升之路

精彩文章推薦 · 點擊關鍵詞查看

《延禧攻略》学术版:从博士宫女到院士皇后的晋升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