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溪大橋通兩岸,漁歌晚唱再難尋

番禺地處珠江三角洲腹地,境內河涌交錯,水網如織,在自然經濟為主體的社會時期,番禺一直有著農業大縣的地位,作為著名的“魚米之鄉”,一度與南海、順德並稱為“小珠三角”。

然而,悠悠江水帶來的不只有魚米的農業豐收,也阻隔了兩岸的交通。有著2000多年曆史的番禺,在30年前仍是珠江上一顆與世隔絕的“明珠”。珠江水域有著21條幹流和支流,將番禺南部1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切割成100多個小島。

洛溪大橋通兩岸,漁歌晚唱再難尋

一江珠水,阻礙交通,番禺到廣州需數小時

40年前住在番禺洛浦的龍先生,當時他就讀的學校是位於廣州環市路華僑新村附近的一所學校,需經常往返番禺、廣州。由於當時從番禺到廣州的交通水陸混搭,他從市橋的家到華僑新村的路程:先趕上班車到洛溪渡口,然後排隊等渡輪(渡輪行程一般需要一個多小時),從洛溪渡口出發繞過白鵝潭抵達長堤的南方大廈,再搭乘公交車到學校,單程就要花上數小時。

南方大廈,這對於老洛浦人或者老番禺人來說,可謂是一個“地標”。

原洛溪村委書記郭志明告訴小參,當時南方大廈是番禺人最喜歡去的地方。與郭志明一起接受採訪的現洛溪村委副書記郭榮輝笑著道:“ 以前南方大廈都被人們戲稱為‘農民大廈’,因為我們(番禺)這邊的人基本要買什麼生活用品或者其他商品,都會坐船直接到南方大廈。”

想起當時的情景,新老兩位書記彷彿一下回到了那個年代,抬頭眺望遠方回憶往昔。郭志明說:“那個年代,我們從這邊坐船去南方大廈看電影,一程都要將近兩個小時。每逢渡江時都十分嚮往江河的對岸。”

如今,千載渡頭成故跡,郭志明說現在洛溪大橋附近再也沒有渡口了。

說起曾經的渡口,郭志明笑稱所有類型的船隻他們都坐過,“大至可以裝車的輪渡,小到一個船伕‘撐’的艇仔,我們都坐過。”他認為渡口的消逝,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現在的交通比起以往,可以說好太多了。 首先是架起的洛溪大橋,讓我們從番禺過廣州便捷了很多,然後是地鐵,地鐵的出現可以說真真正正把我們番禺居民出行的時間節約了許多。”他舉例,以前坐船去一次廣州火車站大概要1.5~2個小時,現在坐地鐵去火車站不需要半小時就到了。

洛溪大橋通兩岸,漁歌晚唱再難尋

誠然,洛溪大橋的出現打破了曾經的交通模式,而地鐵的出現才是真真正正改善了番禺人的出行。

一橋起,千橋建,洛溪大橋帶動番禺騰飛

洛溪大橋,好像一條七彩虹橋,把原本被珠江水間隔開的兩塊大陸連接在一起。曾經廣州到番禺要經過南海平洲105國道,兩地交通猶如瓜藤環繞。然而,洛溪大橋的出現改變了這一看似無法“破局”的局面。

洛溪大橋通兩岸,漁歌晚唱再難尋

洛溪大橋的出現不止帶來了交通上的便利,更帶來了“財氣”,把番禺和廣州,甚至是周邊區域很好的聯繫起來。

小參查找資料得知,曾經不少商人想來番禺投資,但是因為交通不便,導致信息往往傳達不到位,經濟合同不能按時兌現,不少商賈帶著商機興致沖沖來到,卻又只能敗興而回。當時詩人郭光豹曾在作品《南中國,金色的道路》中就寫出了番禺人對於連接兩岸的渴望。曾任番禺縣委書記的梁偉蘇也表示,番禺人做夢都想架設公路橋。

1988年8月28日,當洛溪大橋在番禺老鄉何賢和霍英東先生的牽頭捐資中,終於建成,番禺人用最高漲的熱情進行了慶祝。

洛溪大橋通兩岸,漁歌晚唱再難尋

一橋變千橋,番禺區紛紛起築橋樑,至今建成橋樑300餘座,徹底改變了番禺道路不變,道路不暢的局面。所謂“橋通路,路通財”,日以迅猛的城市化發展,讓番禺獲得了源源不斷的商機。

據《2018年番禺區政府工作報告》,2017年番禺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948.3億元,增長8%。固定資產投資636.2億元,增長5.3%;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29.4億元,增長7.6%; 外貿進出口總值1274.6億元,增長6%。一般公共預算收入97.6億元,按同口徑增長25.2%;稅收總額(不含海關代徵)369.4億元,增長32.4%;預計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5.3萬元和3.3萬元,增長8.8%和9%。在2017年度中國最具投資潛力百強區中排名第五,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中排名第十。

如今,祈福新邨、星河灣、華南碧桂園、錦繡香江花園、南國奧林匹克花園等小區樓盤拔地而起,讓番禺人享受到了一片片生機勃勃的樂土。

洛浦大橋,不止是一座橋樑,它更代表著一種符號,象徵著番禺這30年飛速發展的開端,連接著廣州市區與番禺區兩岸居民的感情與羈絆。

洛溪大橋通兩岸,漁歌晚唱再難尋

今天,洛溪大橋正式通車30週年。在此小參祝洛溪大橋30週歲生日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