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倒了,該不該扶

梁啟超曰:“天下最可厭可惜可鄙之人莫過於旁觀者”,魯迅先生更是對旁觀者這種中國特色深惡痛絕。

魯迅先生在《復仇》中以毫無動作使旁觀者“無戲可看”,仍舊無聊,以至“乾枯”“老死”,以此向看客們“復仇”。魯迅先生所以如此歌詠復仇,其內在意涵不盡在於鼓吹向看客們復仇,或者更將這些看作是一種“療救”。作者清醒地知道,這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改造這些國民性的途中,正無需乎震駭一時的犧牲,不如深沉的韌性鬥爭。

梁任公在“呵旁觀者文”中更將旁觀者細分為六類,一曰混沌派,二曰為我派,三曰嗚呼派,四曰笑罵派,五曰暴氣派,六曰待時派。此六派更將國人性質囊括無遺,旁觀者的結果是害了自己,於是大聲疾呼,青年人應向孟子說的那樣,以捨我其誰的氣概擔當起平治天下的大任。

魯迅梁任公文章氣勢磅礴,情真意切,字字句句吐露內心的激憤,以救國救民為己任,任重而道遠,讀來令人熱血沸騰。思當今天下,先賢文章豈過時乎?自新中國成立,又經十年文革倒退,中國的命運可謂坎坷崎嶇。改革開放也確實令中國的經濟迅速發展,正當民族稍稍有迴轉之色,然我國民思想墜落倒退,又如過去麻木而不仁,更多一份狂躁,追名逐利如蠅逐臭。為一己之私不惜犧牲百姓健康為代價,任借追自由而荒淫無度過靡爛酒色生活。誰願挺身而出道一真言,或遇嘲笑,或遇誣陷,或遇壓制。故有志之士常被打擊而失其本心,雖有心行善舉亦徘徊而不敢有所作為,其狀甚慘,其形勢甚危。慮我中華五千年曆史,每一次遭受劫難不是因為過度浮誇奢靡,換言之,都是由富向衰,物過盛則當殺。窮則奮發向上,回想過去幾十年裡中華民族遭外敵侵略,而中華精英輩出,如魯迅聞一多胡適李大釗陳獨秀層出不窮,前仆後繼救亡圖存。而今天下以定,國力強盛,發展迅速,亦不能不居安思危,物質的繁榮沒有精神文明作為支撐早晚會墜落的。

如今社會廣泛討論的“老人摔倒,該不該扶”,以及駭人聽聞的“小悅悅事件”,無不向我們敲響著警鐘。我想把一個國家比作一條河流,一條河流的最下面的汙泥便是最黑暗的東西,而上面的清水便是正義的東西,最深處有多麼黑暗,畢竟還是見不得光的,說明黑暗還是被光明所壓制的,而如今不和諧的問題已漸漸浮出水面。而浮出水面的正是社會的主流,也就是說社會上大部分的人不願扶老人一把,都願作為看客,就這樣看著看著,也就是在看著走過的同時殘忍的奪去了小悅悅的生命。這便是中國目前的旁觀者,更有可氣的旁觀者,便是那些媒體,將小事放大,唯恐天下不亂,有一個老人訛人,他就要說:“所有的老人都是如此。”這些無聊的看客,我們應予以沉重的打擊,還我們社會一片清澈。

痛定思痛,豈能為一己之私,個人榮辱富貴而不顧國家未來前途與命運,若每個人都只顧為自己爭搶利益,那麼誰又來作中國的主人。有志之士讀書之人若沒有一份為天下解難排憂的責任,讀書又有何用?若為金錢地位美色,吾不為也。我亦知比起清華北大學子,我資甚淺,我力甚薄,但芸芸清華北大精英欲留在他國,只求個人前途與優越條件。中國的人才不為己用,培之育之何其辛勞,等樹大了而離了,好比子嫌母醜。在此本人非妒忌比我優秀的人才,但只希望優秀的人才應以愛國衛國為目的,求學才算有意義。然吾輩亦不必妄自菲薄,夫國事者,國民人人各有其責任者也,愈賢智則其責任愈大,即愚不肖亦不過責任稍小而已,不能謂之無也。我聽說周總理未曾上大學,求學之路也是艱難坎坷,但是誰能說周總理不偉大麼。他為了新中國成立已耗盡半生,又為中國外交事業而鞠躬盡瘁,他為人民而活,當然他也活在了人民的心中。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位卑未敢忘憂國。若我不才,我願修之;若我不善,我願修之;但是我今日不可以不以國事為己任,不可不將國之命運與自己聯繫在一起,我願與之休慼與共。縱使將來生活慘淡,工作難找,賢妻難得,也不能以此為由而改吾志。我必有自己做人準則亦謂最低底線。願我們同胞們都能學到本領,豐其羽翼,必將能叱吒於中國的風雲,有番作為。

從魯迅的《野草》和梁啟超的《和旁觀者文》中,我都看了他們對於旁觀者的厭惡,以及對我國民的期待。我們需要踏著前人的足跡,承擔起我們的責任,只有如此我們才能使我們的國家繁榮富強,我們的百姓才能安居樂業。另外,我們不要只沉醉於科技的迅速的發展,要知道時刻關注我國民精神文明的建設同樣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