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月與馬保三的固堤談判

張景月與馬保三的固堤談判

在濰北地區的抗日戰爭史上,八 路 軍魯東抗日遊擊隊司令馬保三曾與國軍土頑司 令 張景月在濰縣固堤進行了一場"西征借道及聯合抗日事宜"的談判,發生在1938年7月18日。

張景月與馬保三的固堤談判

國軍壽光縣十五旅旅 長 張景月

張景月與馬保三的固堤談判

八 路 軍魯東抗日遊擊隊司 令 馬保三

談判背景

"七七事變"後,日軍大舉入侵華北。國共兩黨聯合抗日的實現,改變了國內的政治關係和主要矛盾,把全國的抗日運動推向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1937年9月,日軍入侵山東,所到之處,燒殺淫掠、無惡不作。面對日軍的瘋狂進攻,山東省政府 主 席韓復榘不放一槍,即率十幾萬大軍倉皇南逃。不長時間,日軍即佔領了廣饒、壽光、濰縣等縣城及交通樞紐,國 黨的縣政府相繼潰散,而廣大鄉村暫時還沒被佔領。

10月下旬,中 共魯東工作委員會書記鹿省三,遵照省委的指示,在濰縣、壽光等地籌備武裝起義。1937年年底前後,在濰縣,以中共黨員耿錫章、牟銘勳、王一之為首,組織了領導了蔡家欄子起義,成立了"國民革命軍第 八 路 軍魯東遊擊隊第七支隊";在壽光,以中 共黨員張文通、馬保三、王雲生等人為首,組織了牛頭鎮起義,成立了"國民革命軍第八 路 軍魯東遊擊隊第八支隊"。同時,國民 黨地方勢力厲 文禮、張天佐、張景月等人,也打著抗日的旗幟,招兵買馬,拉起了一些土頑隊伍。這些隊伍經常與共 黨的抗日隊伍發生摩擦。

談判人物

談判地點就在濰縣北部的固堤。此次談判的雙方當事人主要是馬保三和張景月。

馬保三(1887-1964),原名馬鑑堂,字保三,壽光牛頭鎮人。1926年任壽光縣農民協會主 席,同年8月任中 共壽光縣委委員。1937年12月27日,馬保三等人組織領導了著名的"牛頭鎮起義",並被推舉為國民革命 軍第 八 路 軍魯東遊擊隊第八支隊司令。在此期間,他把自己的家當成游擊隊的後勤部,並帶領子孫三代一起參加了抗日隊伍。

1938年3月,八支隊所屬的三個大隊及直屬隊共2000人奉命東進。4月至6月,八支隊在昌邑北部的瓦城完成與七支隊合編。馬保三憑藉七、八支隊的軍事優勢,在黃縣逼降了國 民 黨縣 長王景宋;在黃山館挫敗了棲霞土頑頭目劉萬嶺部的偷襲;在龍口改編了警察大隊和海關警 察;在掖縣逮捕處決了三支隊趙森堂等一批內奸;在白沙、夏邱堡打垮了國 黨第五戰區第十六支隊中將司令張金銘組織的"四路聯軍"。另外還擊退了地主武裝辛成一的進攻;擊潰了國 黨降日派頭子蔡進康對根據地的襲擊;打敗了日本陸海空軍對龍口的聯合進攻……這些勝利,使七、八支隊軍威大振,譽滿膠東。部隊也很快發展到6000人,有長短槍5000多支。同時還為每一位指戰員配發了統一的黃軍裝,並戴有"八 路 軍"字樣的臂章。從行頭雜亂的游擊隊,發展成為裝備良好的抗日隊伍。

7月中旬,部隊奉命西征,進行了反擊"紅槍會"等戰鬥,到昌北瓦城休整數日,爾後移居濰縣東院、北埠子、東莊、北紙房一帶。

張景月(1904-1978),原名張環峰,壽光縣留呂鄉張家莊人。 "七七事變"後,國民 黨縣 長宋憲章自知實力薄弱,便把壽光的地方武裝拼湊了400人,成立了縣警備隊駐壽光城。還特別把張景月部編為特務大隊,委任張為大隊長,作為守城主力。1938年1月,壽光城被日軍攻陷,宋憲章倉皇南逃之際把國 黨武裝在壽光的指揮大權交給了張景月。張利用籠絡、兼併、欺騙等手段迅速壯大起來,成為壽光縣最有實力的"地頭蛇"。該部骨幹分子多為兵痞、土匪出身。之後張部以抗日為名,招兵買馬,招降納叛,搶佔地盤,催糧逼款,欺壓百姓。

1938年春,張景月接受國 黨魯東行署主任盧斌的委任,組建起"山東抗日救國義勇軍魯東第一支隊",並當了司 令。由於他打著抗日救國的招牌,又有國 黨魯東行署主任的委任狀,聲勢大增。壽光及周邊縣的草頭王們紛紛帶著他們的土匪遊雜武裝投靠到他的門下,使他的勢力範圍擴大到壽光、濰北、昌北及益都(青州)東部,並下設6個團及直屬隊,合計兵力達萬餘人。隨後,山東省主席沈鴻烈將張部改編為"山東省保安第十五旅",並委張為旅 長。固堤是其所屬第三團(團長徐向午)的駐防範圍。有一段時間,因軍情變故,張景月的司令部就暫住固堤街的興化寺。

談判過程及影響

部隊還在瓦城休整期間,馬司令就派交際處主任李文軒帶上他的親筆信去見土頑司令張景月,述說西征借道事宜。張雖熱情接待,但並未作明確答覆。1938年7月17日,駐紮在東院的馬保三司令又指派中共山東省委交通員李海亭前去與張景月部聯繫,約定次日張景月和馬保三在固堤談判。

次日雙方坐定,相互寒暄之後,張景月說:"今天請馬司令來,就……就是協商兩軍合作事……事宜,商討團結抗日大……大計。"談判正式開始,張景月那天口吃得格外厲害。馬司令首先發言,他說:"抗日是全國的大事,共 黨要聯合一切抗戰力量,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共同對敵。咱們要並肩戰鬥,決不能同室操戈,讓日寇得利。前些日子,我們東征就是打擊投降派,團結抗日力量,以實際行動鞏固民族抗日統一戰線。此次我軍奉命西征,是根據上級指示開闢魯南山區,並不在家鄉停留。我懇請貴方借道於我軍,以完成西征任務。"

話音剛落,一向反共排共的張部政訓處主任慈樂堯說:"馬司令,你口口聲聲借道西征,該不是'假道滅虢',回牛頭鎮搶我們的地盤吧?"馬司令一聽,氣憤地站起來質問:"慈主任,我馬保三哪一次說話不算數了?三個月前,我軍東進完全是按照雙方協議執行,沒有違背吧?近來兩軍發生摩擦,事前我曾保證我軍決不滋事,請你說說是誰挑起的事端?我那一點說話不算數?"慈樂堯無言以對,只得坐在那裡不作聲。丁秘書趕緊出來打圓場說:"馬司令不要生氣,慈主任只是跟你開玩笑……"參謀長王奉宣接著說:"馬司令,只要你們的隊伍不在壽光停留,我方同意借道給你們。你能不能告訴我一下你們西進的路線呢?"這一問話讓馬司令提高了警惕,沉默了一會兒,馬保三說:"我們的行進路線,概括地講,濰縣城以北、壽光城以南,具體還沒確定。我想在這裡強調一點,我的隊伍過你們防區時,你們的部屬不得騷擾我們。三個月前我們東進時,在壽光稻田以北的劉營遭到白樸臣部襲擊,我們被迫還擊。過後你們一再解釋說不是你們主使,是該部不聽約束等。但給我們隊伍送水送飯的群眾,卻被你們威脅和扣留了。另外我牛頭鎮的留守人員,也經常被你們部下奪槍和綁架,這不會有假吧?我希望今後不再發生類似事件,以影響團結抗日。"稍微停頓,他接著說:"七、八支隊是共 黨領導的隊伍,主張聯合各黨派人士一致抗日,但決不侵犯別人的利益。如果我們這次西征和留守人員再受到侵犯,我們將堅決還擊,毫不姑息!"

張景月被義正辭嚴的馬司 令說得無話可答,只得結巴著說:"今後精誠合作,共……共同抗日,減少摩擦。"為了緩解尷尬局面,丁秘書說:"張司令,我們是否與馬司令定幾項協議?"張景月趕緊說:"好,好……"丁秘書繼續說:"第一,馬司令的隊伍西進,我方決不武裝騷擾;第二,鄉親們送水送飯,我方決不干涉。"這時張景月討好馬司令說:"我為……為馬司令提供一些糧秣,解決你當前的困……困難。"馬司令說:"這個就沒有必要了,我們裝備充足。只是有一點,部隊西去後,在壽光寇家塢留一部分非武裝醫務人員及家屬,請張司令給以給養、被服方面的供應如何?"張景月滿口答應下來並寫進了協議(後來真還供應了一段時間)。丁秘書將三項協議宣讀一遍,馬、張均表示同意。

最後,馬保三提出:"眼下滿坡高粱,為何只去穗不砍秸,這怎麼讓百姓整地?"張說:"高粱是青……紗帳,對……對抗日有利。"馬司令爽朗一笑,說:"抗日乃長期鬥爭,秸杆不砍,就不能種地,群眾無糧,軍中就無食,怎能抗日?"張不能辯解,最後答應在七、八支隊所經之處,一律砍秸倒茬。"時間到了上午11點,馬司令起身告辭。張景月要留他一塊吃頓飯,馬司令說:"軍務在身,不能久留。"隨後便打道回隊,張景月親自送到十字路口。

通過此次固堤談判,馬保三在濰北人民心目中的形象更加高大了。共 黨堅持團結抗日的政策也更加深入人心,威信空前提高。

從1939年春開始,國 黨實行"曲線救國",推行消極抗日、積極反共政策。中 共濰縣縣委適時應對,加強抗日救國宣傳。當時流傳一段順口溜:"老張(張景月)和老厲(厲文禮),光吃白餅不抗日。要抗日,馬保三,年輕小夥子把軍參……"在這些進步口號的感召下,許多有志青年走上革命道路,奔向了更廣闊的抗日戰場。

固堤談判後不久,馬司 令帶隊安全通過了張部管轄區,順利完成了西征任務。後來又帶著七、八支隊轉戰沂蒙,馳騁魯中南,取得了一系列戰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