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藍天也要保溫暖,「煤改氣」不能一哄而上

日前,財政部、生態環境部、住建部、國家能源局聯合召開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試點工作推進會議,在總結去年試點的基礎上,今年將擴大中央財政支持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試點範圍。

8月27日,根據專家組對相關城市答辯的評審結果,四部門公佈了第二批中央財政支持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試點城市名單,並向社會公示。擬納入第二批中央財政支持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試點範圍的是:邯鄲、邢臺、張家口、滄州、陽泉、長治、晉城、晉中、運城、臨汾、呂梁、淄博、濟寧、濱州、德州、聊城、菏澤、洛陽、安陽、焦作、濮陽、西安、咸陽等23個城市。

推進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試點,已經取得了哪些成果?還有哪些地方需要加強和完善?記者對有關部門和部分試點城市進行了採訪。

首批12個試點城市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33%,重汙染天數同比減少57%

2017年,四部門聯合啟動了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試點工作,從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汙染傳輸通道“2+26”城市中,確定了首批12個試點城市,並撥付了總共60億元獎勵資金。首批12個試點城市是:天津、石家莊、唐山、保定、廊坊、衡水、太原、濟南、鄭州、開封、鶴壁、新鄉。

數據顯示,12個試點城市共計完成清潔取暖改造面積7.25億平方米,改造戶數683.91萬戶;建築節能改造1318萬平方米,14.2萬戶。去年採暖季,12個試點城市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33%,重汙染天數同比減少57%,部分城市的農村地區清潔取暖率已達到60%以上,試點效果明顯。

四部門近期還開展了對首批試點城市的績效考核,深入項目現場瞭解實際情況。很多群眾反映實施清潔取暖後,屋裡、院子裡沒有嗆人的菸灰了,再也不用起夜添煤籠火了,生活質量和空氣質量都有了明顯改善。

然而,去冬今春天然氣供應緊張,再加上一些地區盲目擴大“煤改氣”實施規模,影響了部分群眾冬季取暖。今年,如何總結經驗、汲取教訓,紮實推進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

“清潔取暖對打贏藍天保衛戰,確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把這項民心工程、民生工程辦好,需要探索建立符合我國國情,更經濟、安全的清潔取暖方式。” 財政部副部長劉偉表示,清潔取暖工作不僅是大氣汙染防治的重要任務,也是千家萬戶的民生工程。要堅持實事求是、有序推進,堅決守住群眾溫暖過冬的底線。

“煤改氣”不能一哄而上,工程實施前要簽訂供暖用氣合同

“雖然試點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環境形勢依然嚴峻。”劉偉介紹,2017年,京津冀地區13個城市平均超標天數比例為44.0%。2017—2018年秋冬季,“2+26”城市細顆粒物平均濃度78微克/立方米,部分城市重汙染天數高達30天。

我國天然氣等清潔能源短缺,2017年天然氣對外依存度是38%,今年上半年提高到43.3%。加上農村地區電網條件有限,清潔能源供需矛盾日益凸顯。

去年就有這樣的情況:一些地方不顧實際,盲目擴大“煤改氣”實施規模,甚至“以改定氣”:先改了再說。等到供暖開始了,下面跟省裡說缺氣,省裡再向北京要。這樣反倒增加了供需矛盾,人為造成天然氣供應缺口。還有一些地方覺得“煤改氣”簡單易行,放棄了其他可行的清潔能源取暖路徑,一哄而上搞“煤改氣”。不僅失去了試點意義,也增加了天然氣供需矛盾。

“推進這項工程,必須要跟氣源匹配好。”劉偉強調,對於2018年清潔取暖試點工作,要按照“企業為主、政府推動、居民可承受”的原則,實事求是、以供定需、因地制宜、多措並舉。同時,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做好財政、價格、金融等政策的協同,確保清潔取暖百姓可承受,地方可持續。

去年有些地方前期工作不夠紮實,進入供暖期清潔取暖設備還未安裝完工,但煤爐已被收走,煤炭也難以買到,導致一些居民冬季無法取暖,群眾對此意見很大。今年四部門要求“以氣定改、以供定需、先立後破”,主要是防止一哄而起,確保老百姓過冬取暖不出現問題。作為保障措置之一,在“煤改氣”工程實施前,試點城市要組織簽訂供暖季天然氣合同,嚴控新建工業用氣,落實儲氣要求,確保居民供暖氣源供應。

淄博市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市裡已與中石油、中石化落實2018年天然氣合同量16.98億立方米,其中今冬明春合同量6.95億立方米,切實做到“先合同、後改造”。預計取暖用氣佔全市用氣量的4%,能夠確保氣源穩定供應。電力部門已按照電代煤工作方案,全面展開各項基礎設施建設,確保足額安全供電。同時,淄博加快集中供熱管網向農村地區延伸,著力解決近郊農村供熱需求。全市農村新型社區、農村幼兒園、中小學、衛生室、養老院等重點保障對象,今年冬季將全部實現清潔取暖。

清潔供暖的重點在農村,既要補短板又要防風險

四部門要求,2018年清潔取暖試點工作,要堅持突出重點,對大氣汙染防治重點區域集中資金打殲滅戰。

“試點城市均處於藍天保衛戰的重點區域,將優先保障能源供應。”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劉寶華表示,有關能源企業將在氣源保障、管道建設、儲氣能力、電網改造、地熱開發生物質儲運等方面,對試點城市給予重點支持。同時制定應急預案,守住底線確保群眾溫暖過冬。

“對於試點地區來說,清潔供暖的重點在農村。農村建築節能保溫效果差,是一個很大的短板。”住建部總工程師陳宜明說,在農村或城市過冬,人們在家裡的著裝不一樣,農村屋子裡穿棉襖,城市裡穿羊毛衫就行了。這個差距和變化反映在建築上,就是農村住宅節能保溫效果,遠遠低於城鎮住宅節能保溫效果,溫度大概要差七八度。

因此,根據農村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提升農村房屋保溫效能,既可以節省能源,又可以降低採暖成本、減輕農民的負擔。

此外,部分地方農村地區實施的“煤改氣”工程低壓燃氣管道全部裸露、架空鋪設,與電線、電錶安裝距離過近,存在安全隱患。河北省廊坊市去年冬季供暖,共配備農村“氣代煤”企業安全巡查員1391名,村街協管員3978名,負責日常巡查和入戶解決簡單隱患問題。按照每300戶配備一名村街協管員的標準,加強燃氣企業售後維修力量,及時跟進巡檢排查、維修、投訴處理、安全培訓、應急處置等服務。今年試點城市在這方面仍需努力,對相關設施進一步改造和完善,消除潛在風險。

立足本地資源稟賦,統籌利用各類清潔能源

我國資源稟賦是富煤、貧氣,“煤改氣”客觀上加劇了氣源供應緊張。北方冬季清潔取暖,如果各地都盯著天然氣這一種能源,那肯定很難保證供應。還有沒有別的路可走?

“要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清潔取暖方式,有的地方氣不夠,但電還比較充沛,氣就不一定用來解決供暖,氣可以供老百姓做飯,電可以用於供暖,這就是多種形式的探索。”劉偉表示,在符合清潔利用標準的基礎上,立足本地資源稟賦、經濟實力、基礎設施、居民消費能力等條件,統籌利用天然氣、電、地熱、生物質、太陽能、工業餘熱等各類清潔能源。

在這方面,首批試點城市進行了有益探索。濟南市的“外熱入濟”工程,通過引入周邊電廠的餘熱來滿足本市供暖需求。目前,“外熱入濟”城市熱網一期項目以及城市道路建設配套項目已經立項,預計到2020年,可實現8000萬平方米供暖能力。

為了解決清潔取暖的能源供應問題,唐山市在低品位工業餘熱利用上先行先試,推動生產系統與生活系統循環鏈接,走出了一條綠色供熱的新路。唐山鋼鐵、電力等產業每年可產生約1億兆瓦餘熱資源,主要是30—100攝氏度液體及60—200攝氏度氣體等低品位熱源。全市建成低品位工業餘熱供熱項目23個,設計供熱能力3079萬平方米。目前,唐鋼高爐衝渣水餘熱利用等4個暖民項目正在加快推進,項目建成後可實現900萬平方米清潔供暖。

“河南省鶴壁市將秸稈顆粒加熱作為清潔能源,無論排放量指標還是對環境保護的作用,都比燃煤進了一大步。當然,如果拿它和氣代煤和電代煤比,還有一定差距。” 陳宜明認為,我們國家每年秸稈的產收量為7億—8億噸,如果把秸稈做成顆粒作為冬季採暖的能源,可以緩解很大的壓力。而且,這樣的舉措既解決了秸稈焚燒的問題,又可以替代一些煤,是一舉兩得的好事。

在繼續實施農村電網改造,加強農村天然氣輸配體系建設的同時,只要符合清潔利用標準,各地均可因地制宜,積極探索推廣地熱、生物質等多種取暖方式,宜電則電、宜氣則氣、宜煤則煤、宜熱則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