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變人類未來這件事上,蓋茨、賈伯斯向左,馬斯克朝右

作為伊隆·馬斯克第一個非互聯網創業項目,Space X 並未得到媒體的青睞,反而是特斯拉讓馬斯克成為硅谷乃至全世界範圍內的新偶像。在2011年喬布斯去世之後,伊隆·馬斯克的名字頻頻登上媒體頭條,世人談起他時,都會加上諸如「Paypal幫」(指曾經的Paypal創始團隊,如今已是硅谷各大互聯網公司高管甚至創始人)、「互聯網連環創業家」、「特斯拉——汽車界的蘋果」等等註解,幾乎看不到Space X的任何字眼。

顯然,Space X 的真正價值被嚴重低估了。

自上個世紀 70 年代硅谷成為美國乃至全球技術創新中心以來,人類未來的命運似乎都寄託在一次次的「技術革命」中,從晶體管到大型機、小型機再到 PC、互聯網,一直到2007 年 1 月喬布斯站在MacWorld 2007 大會發布 iPhone,整個世界從未像現在一樣沉浸在技術樂觀情緒之中。無論是 PC、智能手機還是平板電腦,都在扮演著麥克盧漢筆下「人類軀體的延伸」的角色,它們無一例外成為人類的好朋友,甚至是人類未來進化的新方向。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一向喜歡發呆冥想的喬布斯用iPhone 取消了人類冥想思考的權利,作家熊培雲曾這樣寫道「地鐵裡/我看見/每個人都在/向手機低頭/做信息時代/的彌撒。」而在美國科技作家尼克·比爾頓看來,拒絕孩子將電子屏幕帶入餐桌與不斷向其他家長推銷iPad的喬布斯是如此的「分裂」。

無處不在的屏幕寄託了人類的新希望,也加速人類進入沒有底線的瘋狂自戀中。但技術並非毫無私心的「慈善家」,在賦予人類新「軀幹」的同時也逐步完成一輪又一輪的「無痛截肢」——被分散的注意力、被退化的記憶力、被消解的價值觀……技術就像是浮士德的魔鬼僕人,主僕天平正在發生變化。

然而硅谷的「技術革命」還在繼續。Facebook、Google們宣言要用人工智能讓世界變得更好,可實際情況卻是人類在新一輪與機器賽跑的運動中完敗。

縱然好消息是,人工智能為人類未來畫了一張大餅,但壞消息接踵而至:人類是人工智能改造世界的最大障礙。

這一切在伊隆·馬斯克看來,都是毫無意義的「抗爭」,他看不上現在人類沉迷於內心世界與電子屏幕的碰撞,他更對人工智能的未來不抱任何樂觀情緒,「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我們在召喚惡魔」。

在改變人類未來這件事上,蓋茨、喬布斯向左,馬斯克朝右

對於人類的未來,Space X 就是馬斯克的良藥。

1. Space X 階段性成功的原因

由於特斯拉的光環,公眾對於Space X 到底是什麼並不十分清楚。在《硅谷鋼鐵俠:伊隆·馬斯克的冒險人生(Elon Musk: Tesla, SpaceX, and the Quest for a Fantastic Future)》一書裡,作者 Ashlee Vance全景展示了馬斯克創立Space X的真實目的——將人類移民火星!

這是一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 Space X 的確在不斷努力實現這個任務,而第一步就是把火箭發射成本降下來,只有這樣才能解決人類移民火星的交通問題,畢竟運送60億人離開地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事實上,Space X能不斷取得階段性的成功離不開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Space X 受益於美國政府與 NASA 聯手推動的太空探索商業化計劃。1984年的《商業太空發射法案》、《商業太空運輸競爭法案》正式讓太空探險開放給商業公司。而航天飛機停飛、火箭發射預算居高不下也加快了太空商業化進程。2006年,成立不到五年的Space X就拿到NASA的商業合同,兩年後,再次獲得為國際空間站運輸貨品的16億美元合同。

其次,Space X 對成本控制的不懈努力。Space X 使用現有的成熟技術,避免從頭開始研發,部分部件自己生產,減少了第三方外包成本;充分利用靈活的公司體制,有效避免了NASA官僚主義帶來的冗長流程。

在改變人類未來這件事上,蓋茨、喬布斯向左,馬斯克朝右

而起殺手鐧則是研究火箭的重複利用。長期以來,火箭都是「一次性」用品,火箭的成本,燃料僅佔很小一部分,火箭的導航制導控制、儲箱和發動機等部分,才是絕對的大頭。如果火箭可以重複使用,就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對總價值高達2000億美元的衛星發射市場來說,解決重複使用的問題不僅能大幅降低發射成本,第一個能實現這一點的公司還將帶來大量新客戶。Space X的可重複使用一級火箭技術還有待成熟完善,自2014年以來,Space X 已經進行了多次火箭收回實驗,雖然成功的次數並不多,但它確實是唯一一家開展這類試驗的公司。

正是大環境與自身的努力,Space X 日益展現出強大的競爭力,從研發上說,其獵鷹9號火箭只用了3億美元,其八年的總支出也不足8億美元,同時期內,美國的EELV火箭花費了35億美元,歐洲阿里安5火箭的研製費用更高,而中國20世紀90年代開發的神舟飛船花費30億人民幣;而在火箭發射費用,Space X已經徹底甩開了其他可能的競爭者,獵鷹9號火箭的標準發射費用為5400萬美元,而美國聯合發射聯盟(ULA)平均每次發射花費4.35億美元,即使中國長城公司的長征三號乙火箭發射費用也到了6000萬美元。

2. Space X 的下一步:技術突破是核心

Space X的階段性成功展現出私營企業太空探索的巨大前景。公開資料顯示,僅私營公司火箭發射領域,就有包括AirLaunch LLC、ARCASPACE、Interorbital Systems、Orbital Sciences Corp等多家公司研發新產品。隨著越來越多選手的加入,激烈的市場競爭一方面會進一步加速太空商業化市場的成熟度,另一方面也會給先行者之一的Space X帶來新的課題:如何保持足夠的競爭力?

在改變人類未來這件事上,蓋茨、喬布斯向左,馬斯克朝右

與波音、洛克馬丁等傳統相比,這些新興的私營企業繼承了航空巨頭們的技術和人才,卻沒有過度的歷史包袱。而來自NASA的鉅額合同能夠加速企業的快速成長。對Space X來說,資金已經不是問題,早在2012年5月,SpaceX就已經掌控約10億美元的資金。其中,私募股權投資2億,Elon Musk注資1億,其他資本佔1億,其餘來自長期開發合同。真正會給SpaceX帶來挑戰的是技術的突破。

首先,在火箭發射的可靠性方面,Space X 還無法令客戶完全滿意。比如去年就在德克薩斯州試驗基地損失了一枚試驗火箭。從某種意義上說,Space X研發火箭的方式與互聯網公司的產品研發類似,基於現有技術的快速迭代,但與互聯網產品的debug過程所不同的是,假如一枚火箭因為某個bug而發射失敗,不僅僅造成一枚火箭的硬件成本,還有可能是客戶的合同以及市場的品牌。

其次,火箭重複使用的研究進展。Space X的競爭對手們紛紛縮減開支,並通過內部流程優化和自產零部件產品的方式節約成本,因此,Space X的殺手鐧就是火箭收回方案。歷史上,美國通用動力公司曾研究過回收計劃,1962年它們曾將一枚名叫Nexus火箭送入軌道。該公司認為,如果利用反衝火箭降低濺落時的衝擊力,當火箭重新添加燃料後,就可以繼續發射,從而實現火箭的重複利用。

不過,由於Nexus火箭研究成本過高,直到現在也沒有類似產品問世。Space X的獵鷹9號火箭要挑戰的是如何在高空超音速下開啟回收機制,這也是NASA無法支付高昂經費去研究的技術。倘若能在這個領域取得突破,那麼Space X將很快成為NASA最重要的合作伙伴,迅速成為行業內的領軍企業。

如果蓋茨、喬布斯們讓人類沉浸在各種電子屏幕裡,用所謂「電子延伸」滿足人類超越自身束縛的私心,那麼馬斯克們則在將人類的希望引入太空,讓宇宙承載人類新生。與硅谷依舊火熱的互聯網創業比起來,Space X枯燥而無味,甚至充滿著不可實際的想象,但Space X同樣也在踐行那句「俗不可耐」的宣言:Make the world Better。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