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花三个月工资送儿子游学:全班就我儿子一个没出国

妈妈花三个月工资送儿子游学:全班就我儿子一个没出国

妈妈花三个月工资送儿子游学:全班就我儿子一个没出国

之前,微博上的一条热搜,戳中了很多家长的心:

杭州一位工薪阶层的妈妈,花三个月的工资送孩子出国游学,原因是:“小学6年,全班只有儿子一个没有出过国。”

在明星富二代刷土豪级教育投资报道层出不穷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与家庭,被花费巨大、花样百出的出国游学、学区房、国际班绑架。

“烧钱式”的教育把攀比和焦虑深深到地种进了每个中国父母的心里。

然而,焦虑、攀比、不惜重金的盲从教育……真的会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吗?

妈妈花三个月工资送儿子游学:全班就我儿子一个没出国

诺诺终于如愿进了国际学校,半年后,却退学了。

诺诺妈妈说:从怀上诺诺那一刻起,就告诉自己要给她最好的。

小到一包尿不湿、一只奶瓶,大到婴儿车、儿童座椅、净化器......诺诺妈妈买给女儿的每一样东西,都进行了各种对比、查询,挑选最好的品牌,履行自己“给她最好的爱”的承诺。

6个月的早教班,1岁的英语班,两岁的绘画艺术班,3岁的跆拳道、马术班.......

每年几万块的课外班,几乎是诺诺妈妈工资的大半,尽管家人极力反对,但都在她的坚持下妥协了。

每每旁人劝她量力而行时,她总会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再苦不能苦教育,这难道不是每个家长应该做的吗?”

小学,诺诺妈妈几经考察,各方比对,挑选了一所性价比很高的国际学校,一年学费十几万。

算下来,她和爱人的工资可以负担,想一想,不过六年,再苦一苦,就撑过来了。

妈妈花三个月工资送儿子游学:全班就我儿子一个没出国

上了学才知道,学费,只是花费的一小部分。

校服住宿、课外补习、假期游学、经常组织的课外活动.......名目繁多的额外花费纷至沓来,让这个普通的中产家庭难以应付。

“这些还不是退学最主要的原因。”诺诺妈妈说,孩子很懂事,回家从来不跟父母要这要那。

但当她开着自己三十多万的代步车接孩子时,校门口停着的是一水儿的豪车,接孩子的不是保姆就是司机;

班里的同学非富即贵,谈论的话题女儿根本插不上嘴;

女儿小小年纪,已经去过国内很多地方,但是班里同学家的保姆都去过十几个国家……

每次孩子回家告诉父母又要交什么费用的时候,眼神里的躲闪和小心翼翼深深刺痛了她。

她说:“我们拼尽全力让孩子挤进的上流阶层,不过是给孩子挖了一个巨大的坑。”

开阔了她的眼界,却也创伤了他的心灵。

成年人的世界,总是有些许的不公平。你拼劲全力的付出,也许只是别人的唾手可得。

“现在诺诺上的是普通公立学校,没有了那么多的攀比和压力,孩子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了”。

诺诺妈妈终于懂得,爱是喷薄的付出,也是理性的克制。

聪明的父母,不会用承担不起的东西、拼尽全力的去盲从攀比。

毕竟,踮起脚尖够得到的幸福,没有脚踏实地来得真实。

妈妈花三个月工资送儿子游学:全班就我儿子一个没出国

这个暑假,李亚鹏因为一条带女儿李嫣回乡的微博,收获了数万网友的怒赞。

这则寥寥数语的微博里,有每个人向往的乡情,也有每个人怀念的暑假。

那乡间小院里的搪瓷盆和手压井, 那乡间小路上父女俩并肩齐行,让无数父母感慨:这才是暑假该有的样子吧!

其实,这不是李亚鹏第一次上热搜,在女儿的教育上,李亚鹏从来都很“传统”。

他一有闲暇,就会带女儿回乡祭祖,拜访乡里乡亲,了解和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大到国学建筑,小到榫卯书画,李亚鹏从每一个教育细节里,体现了他一直倡导的“根”文化;

他带着李嫣去十三陵水库选择了一个固定的地方,每年的24个节气那一天带着女儿去那个地方做水温测试、空气湿度测试;

如果是惊蜇,就去找一个苏醒的虫子,背着很厚的《本草纲目》……这一去,就是6年,一年24次,共计一百五六十次,风雨无阻;

他每晚给女儿读两段《金刚经》,三岁多的李嫣,就可以将金刚经倒背如流;

最有趣的是,李亚鹏说起李嫣三四岁的时候,幼儿园的老师问班里的同学都是哪的人,有的孩子说是美国,有的孩子说是加拿大,轮到李嫣时,李嫣说:“我是河南人。”

你看,孩子就像我们种下的一颗种子,你施与他阳光雨露,他就会报你以桃李芬芳。

我们总以为砸钱投入的教育,是对孩子无尽的爱。

妈妈花三个月工资送儿子游学:全班就我儿子一个没出国

却不知,真正的软实力,是父母的格局,是走心的爱与陪伴,是科学的教育和疏导,不是超出自己能力强装的底气,更不是焦虑攀比给孩子带来的负能量。

最好的教育,也从来不是一掷千金的入不敷出,当你真正懂得了这一点,才不会随波逐流。

妈妈花三个月工资送儿子游学:全班就我儿子一个没出国

前不久,袁泉在《朗读者》里一袭白衣亮相,惊艳了所有人。

41岁的她,从容优雅,素淡如菊,和国民女神董卿同框,依然气质不减。

当她讲起自己11岁独自来北京学习京剧,7年寒来暑往,靠着300封家书撑下来的艰难岁月时,这个坚强独立的女人,还是哭了。

然而,这是幸福的泪水。

当她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特别感谢父母的爱与教育。

父母都是普通工薪阶层,家里并不富裕,但是妈妈还是支持她的爱好,送她去少年宫学习。

每次去少年宫,都要挤公交车,小小的袁泉,连同练功的道具,挂在妈妈身上,像袋鼠一样,温暖而踏实;

小时候家里有一部相机,每每和家人周末聚餐,妈妈会带上自己卤制的花生、豆干儿,为孩子们拍照,一家人其乐融融;

她在北京练功辛苦,却不能得到老师的肯定,爸爸回信告诉她:“如果你竭尽全力仍然不能达成目标,父母绝不会怪你、要求你去拼命”;

袁泉说,父母在爱她这件事上,表现得恰到好处,从来没有拼尽全力,但是却让她无时无刻不觉得背后温暖,无论何时回头,父母的眼神和鼓励,都在。

大概,这就是教育最好的样子吧!

没有所谓的贫穷教育、苦难教育、穷养孩子!

也没有不惜余力、给孩子制造压力,见过爱的孩子,敢于自己掌控命运的航向,因为身后始终有爱的目光,注视和鼓舞着自己。

懂得爱的孩子,于卑微之处依然能保持乐观豁达,阳光自信。

父母的格局和阶层,也从来不是靠金钱来划分的。只要父母用心浇灌,普通家庭的孩子一样可以拥有锦绣前程。

网上有句话:“最好的学区房,是你家的书房;最好的旅行,是手牵手的陪伴。”

如果我们没有很多很多钱,请给孩子很多很多爱,很多很多陪伴,我们没有条件让他行万里路,那就和他一起读过万卷书。我们无法让他就读国际学校,那也别带着孩子一起玩王者荣耀。

与其花大价钱去国外游学,不如陪孩子读一本名著,带孩子去郊外看一场风景,和孩子一起解读一道难题,领孩子回家乡感受自然.......

不论是旅游度假,回乡小住,还是陪孩子认识一种花的名字,做一件孩子愿望清单里的事…….都远远胜于盲目攀比和焦虑。

有钱的爱,和没钱的爱,都一样值得尊重。

妈妈花三个月工资送儿子游学:全班就我儿子一个没出国

知乎里有一个故事,是一个中科院的爸爸,为了让孩子上一个好学校,租了一间很破的学区房,但最终仍未能如愿,满心遗憾地离开了北京。

离开北京后很快在南京买了个小房子,4岁半的儿子洗澡时告诉他,自己很喜欢在新房子里洗澡,他问儿子为什么?

儿子说:"因为这是我们自己的房子,以前别人的房子太旧了,每次进去都有点害怕。"

他瞬间泪奔,因为懂事的儿子以前从来没有和他说起过自己的害怕。

你看,家长一厢情愿的拼尽全力,在孩子的世界里也许并没有那么温暖。

最好的教育,从来不是名车豪宅,名牌附体,而是高质量的陪伴和理性的付出。

“爱之深,则为之计长远。”

当我们都在以金钱的投入来衡量父母的爱与教育的投资,这才是教育最大的失败!

养儿育女,我们力所能及就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