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筆記之大明王朝·第十五篇

周更/三篇

在萬曆初年的時候,當朝權臣、首輔張居正進行一條鞭法改革,並在全國範圍內推行。一條鞭法改革的主要內容有:

清量土地,擴大稅收徵收面,使稅負相對均平讓一些豪強地主無法隱瞞土地,偷稅逃稅;

統一賦役,限制苛擾,使稅賦趨於穩定,讓百姓只需要根據規定繳納一種稅收;

計畝徵銀,官收官解,使徵收辦法更加完備。根據土地徵稅,保證了國家穩定的稅收來源。

一條鞭法實行後,役銀由戶丁負擔的部分縮小,攤派于田畝的部分增大,國家增派的差徭主要落在土地所有者身上,已初步具有攤丁入地的性質。這次變法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明王朝的實力——明朝萬曆年間三大戰役都獲得了勝利:聯合朝鮮擊敗了日本;擊敗了安南入侵;平定了西夏邊軍的叛亂。

通史筆記之大明王朝·第十五篇

然而因為封建時代的侷限性,在實施過程中,一條鞭法逐漸變形,最終又產生了新的弊端。其中最重要的是,一條鞭法並沒有產生新的利益,而是分割了原有的利益,引起了大部分地主豪強的不滿。

插一句,1578年(萬曆六年),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編著而成。

1582年(萬曆十年),帝國內閣首輔、上柱國、正一品太師兼太傅、中極殿大學士張居正病逝,諡號文忠。但他死後,被政治清算,受其壓迫多年的萬曆皇帝下旨奪其官爵,抄沒其家,改革也逐漸被廢止。從此以後,做宰相的,一切都奉承旨意,紀綱廢馳。

國庫充裕,邊界安寧,大明王朝立國已兩百年,歷經蕭條之後,還能有如此局面,不能不說是個奇蹟,而這一切的締造者,正是張居正。

張居正是一個有著某種天才型的人物,他生於紛繁複雜的亂世,身負絕學,以一介草民闖蕩二十餘年,終成大器。他敢於改革,敢於創新,不懼風險,不怕威脅,是一個偉大的改革家。他也有缺點,他獨斷專行,待人不善,生活奢侈,表裡不一,是個道德並不高尚的人。他不是好人,也不是壞人,而是一個來改變世界的人。

通史筆記之大明王朝·第十五篇

張居正死後,萬曆皇帝著實發奮了幾年,可是到了那如雷貫耳的“萬曆十五年(1587年)”,這位皇帝突然不幹了,不但不上朝,除了內閣大臣外,誰也不見,天天悶在宮裡。他爺爺嘉靖皇帝消極怠工二十多年,看這勢頭,這孫子打算打破這一紀錄了。

1592年(萬曆二十年),日本侵略朝鮮。當時朝鮮還是大明的番屬,更何況日本明為朝鮮,實是為了明朝而來。

日本這個陰暗民族,忍不住還要多提幾句。

當時日本經歷戰國時代(其實日本所謂戰國,也就是幾十個縣長帶人互相掐架),織田信長統一了大半個日本,後來早死,手下豐臣秀吉進而統一全日本。豐臣秀吉這個人,典型日本軍國主義之人,內心相當陰暗。自打統一日本,他沒事兒就唉聲嘆氣,怎麼呆在日本這麼個鳥大點的地方。在他看來,他這樣的人才,統一全世界才是他應該做的事情。

其實豐臣秀吉並非特例,事實證明,心理陰暗之輩一直後繼有人,後來的如近衛磨文、東條英機之流都是一路貨色。在他們的心中,從沒有什麼世界和平,總覺得別人的東西比自己的好,搶劫的比生產的好,而他們的世界觀也有著驚人的一致:

征服世界,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亞洲;欲征服亞洲,必先征服中國。

從爺爺開始,到孫子,再到孫子的孫子,這幫孫子幾百年來做著同一個夢,卻始終不醒。

當時豐臣秀吉想的,要佔據中國,必先征服朝鮮。

通史筆記之大明王朝·第十五篇

這次朝鮮戰爭的結果是,戰爭沒結束,豐臣秀吉病死,繼而日本軍隊被徹底打敗。戰爭結束兩年後,曾經打敗豐臣秀吉的德川家康再次發作,打敗了豐臣秀吉的家族勢力,老婆孩子都被殺,豐臣秀吉家族滅亡,甚至可以說是斷子絕孫!後來就是德川家康統一日本,建立幕府。他倒是著力與明朝恢復友好關係,發展經濟,有些建樹。

1620年(萬曆四十八年),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病逝。他是一個被張居正壓迫的人,是一個勤於政務的人,一個許多年不見大臣、不上班的人,一個終生未出過京城,生於深宮,死於深宮的人,如此而已。

繼位的是明光宗朱常洛。這哥們做皇帝就是找死來的,登基之後29天后就沒了,連年號都沒來得及改,可以說是創下了太平時節短命天子的吉尼斯紀錄。明光宗的死,牽涉到了明朝三大案之一的“紅丸案”,正因為皇帝服用了進獻的紅丸,幾個小時之後,死了!

光宗駕崩之後,兒子明熹宗天啟皇帝即位,這哥們兒半文盲,卻是個傑出的木匠。別的皇帝上朝,他下車間。這又是一個複雜無比、精彩絕倫的時代。當然,我說的是反面意義!

據說,皇上坐的椅子、睡的床全是自己做的。他的手藝高到什麼程度?曾經做了一扇屏風,讓太監拿到前門外賣了,一萬兩銀子,不許還價。當然不能說是皇上做的了。說明他這東西做工精湛,值這個價。

據說中華門原來後邊有一座關帝廟,那關帝廟裡的關帝就是明熹宗親手做的。所以,他在位的時候不理朝政,整天做木匠活,司禮監太監魏忠賢趁機專權。

魏忠賢專揀皇上做活兒的時候跟他奏事,皇上很不耐煩,你沒看我正忙著呢,朝政關我什麼事,床頭櫃還沒做好呢,你看著辦吧!

通史筆記之大明王朝·第十五篇

魏忠賢獨攬大權,著實混成了明朝第一權監,一個字兒不認得,居然能跟孔子並列,全國各地到處給他建生祠,從來只有人死了之後才能建祠,得是功德無量之人,魏忠賢倒好,活著就把祠給建了,當時明朝無數官員爭先恐後地為他建生祠,巴結這位九千九百歲。皇上每當一下聖旨,就是朕與廠臣如何如何。皇上是萬歲,魏忠賢稱九千九百歲,比“太平天國”的“東王”楊秀清還年長九百歲,你說當時的天下是什麼天下。

明中葉,皇帝往往釆用所謂的“帝王心術”來治理國家,利用朝臣之間的爭鬥來掌控權力。因此明中晚期的黨爭愈演愈烈,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三大奇案。

1615年(萬曆四十三年),宮外男子張差手持木棒闖入大內東華門,一直打到皇太子居住的慈慶官,是為梃擊案,就像現在一老百姓,隨隨便便就拿著木棍打進了中南海,這麼稀奇的事,你說有沒有內幕?

1620年(泰昌元年),皇帝朱常洛服用太醫進獻的藥丸,離奇死亡,是為紅丸案;朱常洛死後,李選侍把持宮禁,試圖垂簾聽政,權臣湧入官殿,擁立太子朱由校繼位,並逼迫李選侍離開乾清官,是為移宮案。

這三次案件都是有人在幕後推波助瀾,最後演變成各黨派的相互指責,政治動盪。再後來,隨著政治鬥爭的升級,明政局形成東林黨和魏閹黨的大戰。

通史筆記之大明王朝·第十五篇

東林黨是江南士紳集團的代言人,起源於東林書院。這些人“講習之餘,往往諷議朝政,裁量人物”其言論被稱為清議,形成了廣泛社會影響。但這幫人,絕不是善男信女,東林黨是一個政治幫派,其性質其實與閹黨一樣,為了自己的權力可以不擇手段,甚至以自己強大的文官集團對抗皇帝權威,他們的理念是,只要不是東林黨的人,都不是好人。最後,閹黨以強大的魏忠賢為首,他們利用手中的權力和皇帝的信任,將東林黨排出政局,並對東林黨員進行大肆捕殺。

這種黨爭都是為了反對而反對,毫無理智。其最終結果就是將明王朝推入走向滅亡的深淵。

魏忠賢是中國歷史上一位現象級的太監——當時人稱九千九百歲,得勢的時候,無數人前來投奔,上至六部尚書、大學士,下到地方知府,知縣,只要能拉上魏忠賢的關係,就算是燒到頭柱高香了。

這位隆慶年間出生的無業遊民、文盲,萬曆年間進宮的雜役,天啟年間的東廠提督、朝廷的掌控者、無數孫子的爺爺、生祠的主人、堪與孔子相比的聖人,在崇禎繼位之後,這位明朝一代巨監終於走進了一條死路,而魏忠賢的死,直接導致了明代有史以來最大、最邪惡的政治團體——閹黨的徹底崩盤。

朝廷內鬥到如此程度,誰還管百姓死活?像無數個歷史輪迴一樣,農民起義就此爆發。

我做不到盡善盡美,接受您寶貴意見後或許可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