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coleHuang42315912
“販賣焦慮,為知道而付費”,以忽悠大學生和剛畢業的大學生職場小白為主體的羅振宇,就是一個十足的騙子。
羅胖操作知識這門生意的手法是這樣的:
1、選一個知識主題
2、為這個知識主題創造一個概念
3、吹概念,說大話,吹牛逼
4、製造強烈的焦慮意識
5、讓大學生小白自動掏錢聽課
6、聽完了,小白感覺自己很厲害
7、分享課程寫感悟,裝逼!
8、裝完逼,然後就沒然後了
知識付費在羅胖看來就是為知道付費,花錢聽他的課,結果就是讓你知道了某個東西,然後還會給你不斷的放大這個東西很重要,讓你感覺,你付了錢聽了我的課,知道了這個東西,你就開始跟周圍的人不一樣了,或者說一大堆關於未來的大話,讓你焦慮當下,什麼U盤式成長、什麼超級個體、什麼超級會員等等,創造一大堆看上去很牛逼的詞彙,把小白忽悠的一愣一愣的,趕緊掏錢,這個也學,那個也學。結果就是知道了個東西,並沒有產生系統性的知識,這些人永遠只會讓你焦慮,而不會給實際的操作方法和解決焦慮的措施。
聽說今年又搞了一個少年得到,這是把從騙大學生開始轉向騙中小學生了?
知識IP
首先我們需要釐清付費買來的是什麼。付費買來的是成功秘笈嗎?是我們明天一早起來就可以說“我付費了,我獨一無二,我天下無敵”的東西嗎?恐怕不是,付費買到的也許就是“知道”。
我們身邊其實就充盈著海量的知識,因為種種原因,你摸不到夠不著。於是有人把它們篩選歸納整理好打包賣給你,然後你擁有了這部分也許別人沒有的東西。可是,不要忘了,這之後還有一個重要的過程,就是吸收。你“知道”了這些知識,不代表它們就能在你的生活裡發揮作用,也不代表你就一定要領悟人生,走上巔峰。上學期間,老師就不止一次的說過,學習方法很重要,而這些,不是別人能幫你的。所以,我覺得知識付費傳達的是知道,是知識,不是成功的人生。
一句話,說羅胖的知識付費是騙局,有些蹭熱點了。我很感興趣的是那篇文章怎麼就10萬+了呢?
首先,不學的人佔大多數。看熱鬧不嫌事兒大。他們天天被朋友圈那些愛學習的朋友襯托得好像自己多不上進似的,好不容易有一篇這樣的文章,還不死命轉給這些“假努力”的人看?
其次,學了覺得沒用的人佔付費學習裡的大多數。絕大多數人在絕大多數課程裡,都是掉隊了的,也就是根本都沒學完,正在自責為什麼自己的自制力如此之差的時候,猛然間看到這篇文章,於是醒悟,真有道理啊,原來不是我有問題,是那幫騙子太壞,一下子責任就沒了,不狂轉更待何時。
最後,羅胖回擊的一句話很有點意思:“你可以指責我,也可以攻擊我,只要你讓我走我的路就行。”
獨角獸工場
羅振宇能熬一鍋好雞湯,卻不能給你一個好湯匙。
你付他的錢就是這碗雞湯錢,你不能說他是個十足的騙子,但他也沒有給你你想要的東西!
一、你付費換來的不是知識,而是知道
知識付費最大的誤區來自於,你以為你付費可以用捷徑獲得知識!就像考前臨時抱佛腳,劃重點,馬克了一堆分析的文章,以為自己無所不知,但
這些是未經自身思考的知識,其實離真正的掌握知識差了十萬八千里,你以為買到的是知識,其實買到的是“知道”。
二、知識付費販賣的是焦慮而不是知識
我不得不說,羅胖是個十分懂焦慮的人,但他永遠無法治好你的焦慮!他把焦慮轉化成了知識付費的形式,讓你產生更深度的壓迫感!如果別人都在為知識付費,我是不是也應該付費?他把知識的困境放在你面前,告訴你你缺少的地方,但卻並不會給你解決這個困難的執行方法!
學習是沒有捷徑的,要跑完一段馬拉松只有靠自己一步步踏在地上,而不是把錢給一個開車的人,讓他告訴你開車有多好!
毛琳Michael
羅振宇是怎麼崛起的?
有人說,“羅振宇的高明在於賣焦慮感”。這話是不對的,畢竟羅振宇既不生產焦慮感也不搬運焦慮感。事實上,他不是販賣焦慮感而是滿足焦慮感,這才是他真正高明的地方。
羅胖為什麼總是招黑?有的人買了他的課程,焦慮感得到了滿足,然而過了一段時間發現焦慮感又重新來襲,於是乎幡然醒悟,發出一聲感嘆“羅振宇,你這個大騙子。”
問題在於,羅胖沒告訴你“書得自己讀,知識得自己學”。
羅振宇並不是教育家,《得到》APP也不是教育軟件,他們所做的事情就是結緣灌頂。
如果因為他們所提供的電子書,專欄、有聲書,能讓對某一領域有興趣的讀者找到門徑,瞭解初級的知識,對該領域的全貌有所理解,大概知道個人繼續進修應該走什麼方向,讀什麼書,上什麼學,這才是《得到》專欄的真正目的。
也就是說,這些課程只是帶你入了個門,剩下的事情還得你自個兒來學習琢磨。學了《李翔商業內參》就能變成經濟學大師嗎?有人說,“羅胖很陰險,他帶你學習了,但是不包學會哦。”不包學會,沒有什麼課程什麼書是打包票包學會的。就像中學班主任強調了無數遍那樣,“學習,真的就是你自己的事”。
而現在針對他們的批評,相當於是在宣稱:用戶花了199塊錢,並沒有上薛兆豐的研究生課,聽了一年沒有文憑,不能賺錢,這就是詐騙。那你怎麼不去搶呢?
也有很多人詬病羅振宇的商人唯利是圖,借知乎上看到的一句話來說明:“這世上能長期給你提供好東西的,只有“唯利是圖”的商人,只有他們才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儘量滿足你的需求。”
在線教育的成功模式
很多人對羅振宇和《得到》產品的詬病是不成立,原因在於他們的期待錯了。《得到》的現有產品屬於微課形式,輕量級和碎片化是微課兩個最顯著的特徵,因此,調動用戶興趣和好奇心,讓用戶能夠輕鬆地聽課,這才是它能夠做到的。
儘管,《得到》被詬病得很多,但它無疑是成功的。在於它很好地運用了微課的特徵,成功地勾起了用戶的好奇心和付費意願。
羅振宇團隊打造的這些課程以一個有趣有料的方式讓很多人入了門,原本一些你覺得高高在上的領域,現在你也有了興趣去學習。它帶你入了門,不過確實不負責深入教育。深入的學習可以選擇線下課程學習或者在線教育課程學習。
興趣啟發、系統化學習,這些都是在線教育中很重要的環節,而在線教育的成功模式大致可以分為三步走。
第一步,通過微課、音頻等這一類碎片化的知識吸引用戶,不斷地激發學員對內容的好奇心,讓他嚐到一點甜頭,培養潛在用戶的興趣和信任。進一步引流到社群和系統化學習的內容產品上。
第二步,用系統化學習的課程教育學員。優秀的系統化學習產品就好比一款難度逐步升級的遊戲。學員在持續學習中嚐到甜頭並且上癮,如同遊戲裡升級打怪一樣。學員在這一過程能有所學,滿足課程期待。
第三步,通過翻轉課堂進行知識內化。什麼是翻轉課堂?翻轉課堂就是讓學員線上預習、線下學習、線上練習,“預習-學習-複習”,從而形成一個知識閉環,提升教學效果。
有了知識的內化過程,學員的學習效果是最佳。而對於機構來說,也能夠最為及時地獲得學員的反饋,對於課程的開發也是意義重大。
通過微課、直播等輕量課程來引發興趣、引流,組建社群;專題課程、慕課、翻轉課堂等系統化學習並進行知識內化,提升教學效果,滿足學員預期。這樣的一個正循環是在線教育的成功模式。
微學伴
在極客公園2017IF大會上,羅振宇專門提過這個問題:
羅振宇:總有人黑我們,說我們是在販賣焦慮。我很無奈。周圍沒人比我更焦慮了,內容行業總是很焦慮的。
我起家時就是個網紅,完全不懂商業。前幾天我聽到某大佬對我們評價很高,說我們是“最後一個互聯網產品”。什麼意思呢?就是能夠線上化的,都已經線上化了,除了嚴肅內容。我們是抓住了最後的機會。
我們做得到的時候,是完全不懂流量、轉化率、運營這些的。現在看,這其實是我的幸運。你想,兩年前,流量貴到什麼程度?如果我把自己定義成一個傳統互聯網產品,去操作,恐怕早就死了。
這給我一個啟發。很多人覺得,自己的價值要被科技吞噬了,又是互聯網,又是AI、區塊鏈的。就很有焦慮,想怎麼才能轉型。
但我要說,你不需要懂互聯網,懂科技。你做好自己的行業,比如教哲學教了三十年,一直打磨你的課件,怎麼讓學生理解。到最後,互聯網的這些人,會求著你把內容搬到線上去。他們會說,您拿大頭,我拿小頭好了。
比特確實在吞噬世界。那你要怎麼立足?你要在世界中找到你確定的價值,然後讓這部分更有價值。最後,你自以為上不去的那條船,會有人求著你上去的。
現在區塊鏈很火,但我有一句話:馬化騰搶不到潘石屹的錢,區塊鏈也搶不到馬化騰的錢。新技術帶來的是一個增量市場,是創造新價值。你不用有轉型焦慮,幹好自己的活就好了。
羅振宇:人自從進入工具時代,就一定是割裂的。工具總會把人切成兩半。像一開始有了火,也會有人說,我才不用呢,我這樣吃生食著挺舒服。但吃下去可能不適宜消化,可能有別的問題,最終這些人就被淘汰了。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工具。有人跟我說,“知識就要體系化地學”,說碎片化學習不好。廢話,我不知道系統化學習好嗎?但碎片化學習總好過不學,總好過打麻將吧?
現實情況是,科技和社會把時間給碎片化了,就要有碎片化的工具去適應它。
對社會割裂這個問題,我是這麼看的:
1、任何新的工具,一定會製造更大的社會不公平。
2、社會總有辦法逼著你,把你賺的錢交出來,返回給沒掙到錢的人。社會就好像一個滾筒洗衣機。
“知識共享經濟”必亡,專業分工才是趨勢
羅振宇:我不喜歡“知識付費”這個詞。它就好像說,把本來不值錢的東西裝在一起,收費賣給你。我更願意用“知識服務”形容它。
知識服務是什麼呢?有人說,你在自己的領域很專業了,能不能分享一些行業內容?這種“知識共享”模式必然是不長久的。
稍微懂一點經濟學就能知道:分工產生效率,協作導致繁榮。知識交付是一門手藝,需要專業的人來操作。兼職必然不長久。你看那些兼職開Uber的人最後都怎麼樣了?要麼不幹了,要麼做了專職司機。
得到的做法是,想辦法去找專業老師,讓他們賺錢。賺錢才能產生社會分工,能專職生產內容。得到判斷一門課能不能開,標準就是,能不能讓這個老師一年賺100萬?
我們相信,知識交付是一門非常專業的手藝。我從不相信天作奇才。
羅振宇:有一次我跟脫不花走出辦公室,她忽然跟我說:以前我覺得開公司的那些人,整天說“為社會貢獻價值”,滿口大話。現在自己創業才知道,這些都是真的,不貢獻價值就無法生存。
我當然很想說,得到想成為一個終身大學,一直致力於知識交付。可這如何產生價值?
2018年,我們將探索,將知識作為信用分發的手段。比如你買不起得到產品,那你免費學完之後能不能將課程加進你的推薦清單?別人看了你的清單來得到學習,我們就給你抵扣課程費用。
更進一步,如果一個人學完了某個課程,能不能因此獲得一個工作面試機會,或者銀行貸款?
通常,你要貸款肯定看的是你的房產證,看你單位,看你父親是誰。
但我們覺得,“人與信息”的關係,才是刻畫一個人更好的價值尺度。你學過什麼?你學習能力怎樣?這都反映出你的價值。我們希望,知識價值不只是被聽、被學習,而是能成為人呈現自我的一個標準。
羅振宇:在我看來,得到正經歷一個古滕堡發明印刷機的時代。當時,他把所有沒被印刷過的內容,批量再印刷一遍。得到也希望,將所有知識內容,以這個時代的知識載體重新生產一遍。
有人說,得到越來越像一個血汗工廠了。確實如此,我們已經擺脫了憑“創意”的時代,有能力持續、批量地生產內容。比如《每天聽本書》,去年我們做了1000本,今年計劃做3000本,最終目標是30000本,要做10年。這幾乎就是一個永恆的事情了。
做內容服務,我覺得我已經總結出方法論:增進效率,推進分工,提高價值。最後,我已經找到一個長長的坡。
新芽NewSeed
知識付費是一種共享經濟模式,其本質就是把知識變成產品或服務,利用移動互聯網將這些信息差從信息生產者傳遞到消費者。
售賣知識這種盈利模式本沒有錯,但是現在網上卻又很多人紛紛批判羅振宇的知識付費,認為這是一個騙局。去年10月在朋友圈刷屏的《羅振宇的騙局》則是引發這一質疑的導火索。
該文直言,包括羅振宇的得到在內大部分知識付費其實都是大忽悠。文章認為,得到App的內容產品為“二道販子產品,不夠系統且失真”。在做內容付費的羅振宇們,只是在滿足了絕大部分人不喜歡讀書卻喜歡被人稱之為讀書人的虛榮心,大部分知識付費都是大忽悠。羅振宇主要在售賣焦慮感; 人們因為焦慮購買他家的知識產品,接受的只是一堆沒用的“信息”。這篇文章做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比喻。那就是羅振宇的“信息”其實只是一個被嚼過的“口香糖”,面對知識焦慮,這些信息“口香糖”的確讓你鎮定了點兒,但是卻永遠沒法享受真正的優質知識的味道了。因為你沒法找到知識的源頭了。
那麼事實真是這樣嗎?羅振宇的付費知識真是沒有營養的“口香糖”嗎?乍聽起來有那麼點意思,但一細究,小編覺得這種質疑是沒有道理的。
首先,“做內容付費的羅振宇們,只是滿足了一部分人的虛榮心。
”這點小編是承認的,確實這類付費知識對一部分人來說只是拿來炫耀的工具,或發朋友圈顯得自己是個“讀書人”。或跟別人聊天時可以依葫蘆畫瓢“高談闊論”顯得自己博學。但是你並不能因為這些人的存在就否定了知識產品的價值。
畢竟人羅胖只負責生產知識,在傳遞的過程中難免變質,而這是不可控的。所以將這種“變質”歸咎於知識本身的不合理自然也是不合理的。另外,“這些信息‘口香糖’的確讓你鎮定了點兒,沒有經過大腦思考而輕易得到的東西壓根就不屬於你。”
當然,現代人浮躁是普遍存在的。因此,有限的時間,生活的壓力也讓他們很難獲得知識源頭。這些被嚼過,被二次加工過的產品或許有那麼一瞬間,可以引起大家的思考,可以與之產生共鳴,可以共情,那麼它就是有價值的。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就好像你去購買別人整理的錯題集和重難點冊子,學習的效果自然大打折扣。但他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你在複習時間不充足的情況下節省時間,你也可以在別人的基礎上再次加工去思考去歸納,你可以說那些東西是一文不值嗎?
羅胖他只是一個信息的生產商,如果你指望他的知識能毫無偏差的傳遞給你,完完全全的屬於你,那麼他的收費應該是無價才對。
總之,《羅振宇的騙局》這篇文章確確實實的給消費者和羅振宇們敲響了一個警鐘。 於用戶而言,獲得了知識只是第一步,需要去思考,最重要的是去執行,才是你付費知識的價值所在。於羅振宇們而言,需要生產出真正有益的必需品而不是無用雞湯,要有獨特性、專業性和不可替代性,這才是知識付費能否持續生產的關鍵。
最後附上羅振宇對此事的回應,“我們不再會搭理外界的聲音。他罵我有他的道理,我不說他是對還是錯,我不聽。我們唯一關心的是轉過身,向哪怕為我們付一塊錢,充值了一塊錢的用戶勤勤懇懇地提供服務,讓他驕傲。”
華爾街見聞
AI社長要給羅振宇叫個冤,他所做的一切不過只是一種正常的商業行為,與那些付費的用戶之間,只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關係。
那些說羅振宇是“騙子”的,AI社長認為,他們的思考邏輯大概是這樣的:
羅振宇販賣的都是自己嚼剩下的知識,對於付費購買這些知識的人來說,這些知識沒有經過自己的大腦思考,因此也並不能從中吸取到什麼營養,各方面能力、水平並沒有得到提升;也沒能建立成自己的知識體系,相反可能會更加焦慮。
所以,最終才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所謂的“知識付費”就是一場大忽悠,羅振宇本人就是個騙子,是個奸商。
AI社長對這樣的思考邏輯表示難以理解,我們從小到大所學的知識不都是前人的總結歸納,然後組成一套系統,通過老師的口頭傳授教給我們的麼?羅胖的知識付費也是同樣的道理。
羅輯思維的收費項目所做的事情是,有目的地篩選一些成功人的感悟判斷,或是彙集一本書的核心內容,給那些焦慮青年指明瞭到底該學什麼好,到底怎麼學才能更快成長。這也是在幫助他們減少了摸索的時間成本,降低了他們的學習門檻。
坦白說羅振宇就是一個商人,這個社會上想要求快求精的人太多了,他充分利用了這些人都存在的“知識焦慮”這個痛點。
正所謂有需求就有市場,於是羅胖的“知識付費”這個生意就做成了。顯然,這跟去買書買東西是一樣的,明明是“你情我願”的事情。
總之,AI社長認為他並沒有忽悠人,這很有可能是那部分焦慮青年在自欺欺人,自己選擇了羅振宇的付費服務,還沒有學好,回過頭來就別說人家是騙子,這種行為可不太地道。
AI財經社
他不是騙子,但是他也不是賣知識,他是在賭,賭網友們的越來越不會獨立思考。
不管是羅輯思維,還是吳曉波頻道,每隔一段時間都會被拿出來鞭撻,說他們是偽知識。但實際上,他們基本上是引領了付費的整個行業,是知識付費和變現這種形式的佼佼者,同時也讓很多人看到了知識體面變現的可能性。
他們並沒有強迫用戶做什麼,也沒有承諾用戶最後能成什麼大家。就像羅振宇自己說的那樣,他只是一個生意人。不管是李笑來,還是吳曉波,他們提取出來的只是自己的思考,這些部分是碎片化的。但是,接收的大多數人,卻把這些當成了唯一的知識來源,甚至成了裝X的工具。
《人類簡史》裡面講過,在整個人類歷史中,八卦是推動人類進步的動力。當年,智人戰勝了尼安特德人等多個人種,就是因為智人發展出了語言技能,能夠八卦數小時之久。於是,部落之間有了緊密的聯繫,逐漸變得便於合作。這是7萬年的人類始祖的交流和方式,獲取的就是各種家長裡短、流言蜚語、奇聞怪事、打獵採果的各種雞零狗碎的隻言片語。
7萬年後的今天,社會已經突飛猛進,知識體系建設已經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很多人的學習方式,獲取知識的能力,還停留在智人階段。把八卦當知識,把維生素當正餐。把名人名言當成自己的觀點。這就是很多人知識的全部。什麼是八卦?比如談到金瓶梅,很多人根本沒看過,但是會說這是X書。道聽途說,並不會自己去做研究和認證。什麼是知識?高曉松會說它一部明朝的經濟發展史,張竹坡會說是第一奇書,是憤世之作。即使自己不去看原著,至少對比下各家的想法,得出自己的結論。
現在信息流通速度太快,越來越多人手足無措,太多人需要神像來朝拜,需要人來指點迷津和撥亂反正。在寬闊的互聯網中去尋找朝拜和速成的對象,這種方式簡單、快捷,不用思考、不用下功夫和花太多時間和精力。一段語音,一篇文章,一截視頻賺,看完就感覺是賺到或者獲取了最新的知識。賺錢要快,吃飯要快,戀愛結婚生娃要快,成功要快,那所謂的學習和獲取知識當然也要快。
我總是覺得不寒而慄,越來越多人把這些渠道得到的內容當做自己所有的知識體系。
但換個角度想,這樣是不是越來越趨於“大同”了?
南七道
有一句經典的話叫“智商欠費,必收其稅”,簡單的說,他做的事情就是在收智商稅。他一直自詡自己是一名“商人”。前期通過講故事來賣書,收會員費,後來賣其他的,像月餅,行李箱,本子等等。再後來才是知識付費內容。
在羅胖早期的視頻裡,可以看到有些黃色擦邊球的內容,那是用來吸引粉絲的,後面內容慢慢正常,開始賣書。講的內容很有意思,說故事的角度很獨特,但觀眾不能全信,否則分分鐘你的生活崩潰。
知識付費只是他們這幫人粉絲變現的一種方式。畢竟他是商人。他賣一些打包的知識,你聽了,有收穫就是不虧。一般人聽完就算了。生活並未有改善,所以感覺被騙,更重要的是,隨著觀眾看的東西越來越多,對羅胖以前的觀點越來越懷疑。越來越覺得他是騙子。前段時間爆款文章罵羅胖,羅胖並未反駁,只是說要做更好的內容給他的付費用戶。這就很有意思了,簡單說就是要伺候好自己的付費讀者或者叫顧客上帝。讓他們看的爽,聽得爽。至於我們這樣的免費用戶,他才不在乎,畢竟,你不給他錢,不是麼。
海森堡的夸克
被愛好學習的社會精英推上了神壇的羅振宇,前段時間遭遇一篇叫作《羅振宇的騙局》文章的阻擊。
我也迷羅振宇,我身邊亦有很多他忠實的粉絲。從視頻節目開始,羅振宇呈現給我們的風格都是,三言兩語,就能把問題說得清清楚楚,而且結論常常是振聾發聵的。
羅振宇本人的能力毋庸置疑,羅振宇的觀點即使有一些不盡客觀,但總體而言,確實比傳統教育或者一般書籍,傳達給我們的陳舊觀點更新穎,也更接近事實。
關於這些,《騙局》文中沒有涉及,估計亦不會否認。
羅振宇像是忠實的傳道士,將新觀點、新理解、新思路帶給了普羅大眾。這件事,也許一直有人在做,但幾乎沒有人超過了羅振宇,不論從影響力而言,還是從傳播質量上而言,皆是如此。
那麼,《騙局》到底在批判什麼?我先大概梳理一下文章內容。
該文以實例表明,在知識恐慌或焦慮與知識大爆炸交相輝映的時代,一部分上進的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對了解這個熟悉而又陌生的世界表現出萬分迫切的需要。
顯然,到了今天,知識已經學不完了,不僅學不完,就算要涉獵其中的九牛一毛,也要花費出可觀的時間和精力。
以羅振宇為代表的知識服務商,將高精尖的專門知識揉碎了、壓縮了,帶到了用戶的面前,充分利用用戶的碎片化時間,幫助客戶不斷自我升級。
問題在於,此種知識灌輸,讓用戶瞭解了信息,並懂得了一堆大概念,卻因為缺少思考過程,以及缺少深入性和系統性,無法轉化為用戶可以學以致用,可以解決實際問題的自有知識。
該文的分析切中肯綮,道出了那些“用戰術上的努力去掩蓋戰略上的懶惰”的知識焦慮症患者的伎倆,他們自欺也欺人。
該文接下去關於如何學習的建議,句句擲地有聲,此處摘錄幾個大標題:
第一,學習要有目標定位。
(以此解決四處撒網式的學習狂躁症)
第二,學習要懂問題驅動。
(以此解決囫圇吞棗式的學習過癮症)
第三,學習要懂系統深挖。
(精學很重要)
第四,學習要有致用出口。
(關於這一點,我更深以為然,有致用出口,才會有源源不竭的學習動力)
據說羅振宇在朋友圈裡,對質疑他的這篇文章表示不屑,如若真是如此,那麼是羅振宇氣量小了。
不過,儘管我對文章內容的每一個字,都表示認同,但是無礙於我反對文章的標題——羅振宇的騙局。
《騙局》一文的論點和論據,完全不指向“羅振宇是騙子”。我開頭就說到,《騙局》自始至終都沒有寫到羅振宇販賣了假知識,既如此,何以就說羅振宇是騙子呢?
我繼續重申,羅振宇不僅不是騙子,反而是既有充足知識儲備,又熟諳傳播規律的好老師。
所以說,《騙局》一文的內容很好,但標題有失偏頗,估計也是顧及傳播效果。
如若《騙局》標題修改為“正確使用羅振宇的方法”,或許能解決“文不對題”的矛盾。
《騙局》通篇都在說如何學習,指向的是用戶,分析得也是用戶在接受知識服務商服務中的錯誤態度和方法。如果用戶能夠調整態度和方法,必將可以從羅振宇們的產品中“得到”更多。
關於《騙局》的文章內容及評論說的差不多,但我總感覺尚不過癮。瞧瞧今天文章的標題就知道了,寫到現在,其實尚沒有涉及到“困局”之說。
有人覺得現在知識付費用戶規模很大,是一個巨大的商機。我反而覺得,目前付費用戶不是太多,而是太少,甚至用太少,都無以形容出付費用戶鳳毛菱角的境況。
在批評那些自掏腰包為學習付費的先行者之時,其實忽略了一個基本事實——他們在不斷地學習,始終抱有知識焦慮感。
與此同時,更為龐大的群體,早已經沒有了此種愛好和習慣了。
所以,我覺得,《騙局》是一種“形而上學”的憂慮和討論,不就是為了讓學習者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嘛。
還有一個比騙局更大的局,叫困局,這個局是實實在在屬於羅振宇們的,所以本文標題叫作“羅振宇的困局”。
羅振宇的困局是,願意為知識服務和“得到”APP買單的群體其實很小很小。
大家沉溺在豐裕的物質生活和聲色犬馬的感官生活中,才不管什麼精神、邏輯、歷史等等這些“形而上”的東西!
羅振宇曾經說過,用戶平臺的風口已經關閉了,想不到,他自己緊接著就辦起了平臺,而且是一個非常小眾的平臺。
一旦照耀在羅振宇等創業者們身上的光環暗淡下去,知識本身成為真正主角之時,還有多少人願意繼續燒腦,而且是一邊付費一邊燒腦。
到了今天,儘管已經誕生了知識有償服務的概念,但是知識及精神食糧的價值依然被看空的,有誰願意為一句打動了我們的話而付費?
知識能否成為下一個剛需,是羅振宇能否破解困局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