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振宇說:互聯網公司996已成過去,247(三班倒)大勢所趨,對此你怎麼看?

農業總動員


“996”的工作方式指的是早上9點上班、晚上9點下班,一週工作6天。而“247”的工作方式指工作時間三班倒,一天24小時,一週上7天班。羅振宇跨年演講上預言了未來的加班模式,他說的原話是這樣的:“之前聽說互聯網的工作節奏是‘996’,早9點、晚9點,上6天班,但聽說騰訊吃雞團隊是‘247’,一天24小時,上7天班,當然他們是三班倒。”


“996”工作文化在互聯網公司裡已經推崇多時。其實這並不符合勞動法的規定,但是在當前這種競爭異常激烈的條件之下,很多公司為了在競爭中活下來,所以他們也就在各種被迫之下開啟了這種工作方式。如今互聯網時代傳播迅速,產品更迭也是讓人猝不及防,對於迫於求發展或者處在上升期的互聯網企業來說也的確是存在一定合理性的。但也已經讓不少員工表示“吃不消”了。

按照如今的說法,隨著大勢所趨,逐漸由“996”轉變為“247工作方式”了。但相對996而言,247工作方法更拼一些。畢竟對於員工來說,下班後只是身體離開了辦公室,精神還要保持100%待命,有事情就隨時處理,及時迴歸。雖說競爭激烈的時代下,贏得時間就會走在前面,但靠加班文化圖得進步並不是明智的做法。員工的生活雖與工作息息相關,但也應明確界限。下班以後應該屬於員工私有的時間,該讓員工獲得全身心的放鬆。不過要是按照常規的三班倒輪班制度,不用崗位的職工們做好工作的交接。

個人認為企業追求的應該是效率的最大化,而非加班時長的最大化。


互聯網深科技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這裡面是另有玄機的。

互聯網公司996,是16年暑假某科技公司爆出來的,後來被人熟知。是說,互聯網公司員工早上9點上班,晚上9點下班,一週上班6天。

說出來挺不人道的,但實際上,現在早就不存了。我認識在京東,攜程,去哪兒上班的同學,除非了項目上線或者緊急事件,週末都是雙休。這是實打實的身邊親身例子,可不是網上某些人為了吸引眼球製造的噱頭。

再說大趨勢,247(三班倒)這就更不可能了。互聯網行業,不論是產品、運營還是技術都有很強的專業性,並不是工廠流水線上的標準化作業。每人負責跟的項目,都有不同,對接的同事,資源都是有差異的。記得早前一位同事離職,關工作上的交接都用了15天的時間。三班倒,在工作上會造成很大時間和精力的浪費,因為後來的人,一半的時間用來梳理前任的工作。

羅振宇特別喜歡造金句,預演趨勢,搞大新聞。這些都是製造噱頭,引起別人關注的手段,不要太當真,聽聽就行了。


張知悅




羅老師肯定沒上過夜班,要不下半夜讓他上班試試,不出兩個月肯定能把羅老師逼瘦30斤。

而且這都是要把人往亞健康、往破壞家庭方向逼啊。

前段時間,公司某產線負責人告訴我,昨晚他們上班上的好晚,大概晚上十點才回去。

我差點告訴他,對於我們這些稱之為工程師的人來說,十點回家已經是下早班了,更多的人都是過了凌晨才下班,一週至少六天是這樣的。

而對於產線,公司都會對他們實施時間管控制度,上班時間通常是早上八點到晚上八點,除去中間午餐和晚餐兩個小時,他們只需加班兩個小時就夠了。最關鍵是他們上六天班,必須休息一天。



話說回996制度,假如公司真的按照996制度,我相信很多朋友覺得還是任性化的,即使勞動法已經規定每天工作不能超過8小時,即使勞動法規定8小時之外的工作時間必須付薪。

羅振宇說的247三班倒制度,可能在某些極少部分大公司能夠實現,但對於那些中等企業,是絕對不可能在同一個部門分三個時間點去上班,不僅僅是人力成本,更多的是管理制度,以及涉及到員工健康。

所以我想說,羅老師肯定沒上過夜班,只是腦子裡閃過的想法罷了,真心希望以後別什麼都拿出來講。


職場一休


前段時間,羅振宇在一次演講上說到一個問題,他講道互聯網公司之前”996“的工作方式將會成為過去,而未來”247“的工作方式將成為大勢所趨。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一、996、247 的含義

早期上班時間是指早上9點上班,晚上9點下班,一週工作6天,被成為“996”。不但在互聯網行業,其他行業仍是這種工作時間的方式。但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有些互聯網公司實際工作時間比這個還要長。我有朋友在華為公司工作,經常性加班。這就出現了新的上班時間—“247”。”247“的工作方式是指一天24個小時,每週上7天班,然後他們的工作是三班倒,和“996”的上班時間完全不一樣。



二、出現這種趨勢的原因

在互聯網時代,時間往往是最稀缺的東西。而出現很多新興的產業需要時間去推廣,去發展。因此也就需要員工工作。各種行業的客服是最早實行三班倒的,因為要滿足客戶需要。像現在發展特別快的電商、直播、等,可能需要247的上班時間來完成工作內容,但這樣長期熬夜,嚴重損害員工的身體,降低工作效率。從這一點來說,“247”這種上班時間的模式並不合理。



綜上,各行各業有自己的商業模式,員工的上班時間也是不統一的。未來“247”這種上班模式可能會成為趨勢,但企業一定要做好相應的對策和補償。對此,你是怎麼看待的?更多問題歡迎關注交流,成長路上我們一起前行!


許悠然


羅振宇說的原話應該是這樣的:“之前聽說互聯網的工作節奏是‘996’,早9點、晚9點,上6天班,但聽說騰訊吃雞團隊是‘247’,一天24小時,上7天班,當然他們是三班倒。”

我們仔細分析他這句話,就明白,他其實對於996的理解,和我們從事互聯網技術的人的理解是不同的。

我們通常說的996,是指的互聯網公司的程序員,每天早9上班、晚9下班、一週工作6天的作息安排,這種工作性質的本身,是違背了《勞動法》(第三十六條 國家實行勞動者每日工作時間不超過八小時、平均每週工作時間不超過四十四小時的工時制度;第四十一條 用人單位由於生產經營需要,經與工會和勞動者協商後可以延長工作時間,一般每日不得超過一小時;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長工作時間的,在保障勞動者身體健康的條件下延長工作時間每日不得超過三小時,但是每月不得超過三十六小時。)的,但是,很多公司缺在搶佔市場的時候必須這樣做。

我們不去評論這種工作安排的好壞,反正只要出得起價錢,肯定有人會去幹的。

但是,讓員工一個人就實行24*7工作,對於人類來說,是不現實,所以實行的是三班倒。but,因為羅振宇他應該並不瞭解技術,如果這句話涵蓋了程序員,那就是比較無知的話。

對於客服,運維,運營等崗位來說,我們是可以實現三班倒。

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的工作是片段式的,是可以交接的。

例如客服,一般分成了call in 和 call out,對於 call in,接到了用戶的電話,然後記錄,轉化工單以後,流程就完了。整個流程一般不超過5分鐘,一天的工作是接無數個這樣的電話。

所以,客服工作完全是片段式的,直接沒有關聯,那三班倒,24工作是完全有可能的。

運維和運營的同樣。

但是對於程序員來說,代碼和代碼之間是有聯繫的,每個程序員是需要對自己的代碼負責到底的。

如果我今天寫一段,8小時,然後交給下一個人來寫,可能下一個人的工作有4小時是在讀之前的人寫的代碼。

這種工作方式是沒有效率可言的,而且對於程序來說,也是非常不嚴謹的。

所以,羅振宇說騰訊吃雞團隊是24*7的工作,應該是指的整個吃雞團隊(包括運營、運維、推廣、策劃等等),不是指的程序員。

因此,這個其實是因為不同的人理解的誤差而造成的歧義。

不過,羅振宇所說的24*7(三班倒)對於現在和未來的互聯網行業確實是有存在的必要的。

因為用戶不會因為是白天或者晚上就不使用你的應用,不會因為是半夜,那系統就保證不出問題。

問題什麼時候都會有,那就一定需要有人能夠stand by。就好像醫生一樣,病人不會因為你在休假,就不生病,那麼醫生就需要隨時待命,即使在休假,知道接到緊急電話,那就必須回到醫院。就好像我當年看的一部TVB劇一樣《On Call 36小時》。

互聯網的發展,我們是有目共睹的,它慢慢的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

人們的生活因為互聯網而發生著變化,出現了很多新興的行業,例如快遞騎手,他們每天的工作應該是超過了12個小時的,很多人晚上都會在外賣網站上點點宵夜。

所以,因為這張無形的網,我們更多的行業,工種的工作性質也會發生著變化,這個是必然的。

這種變化對於用戶一定是好的,但是對於從業者來說,不一定是壞的,只要我們的企業尊重《勞動法》,尊重勞動者,讓24*7是一種工作的延續,而不是人的持續,那就無可厚非。


會技術的葛大爺


三班倒是怎麼被創造出來的?

三班倒是工業時代的產物。

一開始大家也就是上個長白班,8小時工作。

後來突然市場需求增加了,那工廠就得搶訂單了,這錢不賺白不賺。

但是問題是8小時長白班是生產不出這麼多東西的。

怎麼辦呢?

於是就開始加班,8小時變了12小時。

再後來,工人上12小時也沒法滿足訂單的需求。

怎麼辦呢?

於是就開始三班倒。

工人可以替換,但是機器不能停,這樣才能生產出最多的東西。

所以三班倒優勢很明顯,就是可以做到機器和廠房的利用率最大化。

不是什麼企業都能三班倒的。

三班倒雖然有其優越性,但是也有很多限制:

1、三班倒必須先標準化。

工廠為什麼能三班倒,是因為他們生產的是同樣的產品。

前面的人走了,後面的人能接著他的進度繼續往下做。

程序員就很難這麼搞,因為程序員大家都有分工,各自搞各自的東西。

白班程序員做完的東西,中班程序員能接著往下面寫嘛?

有點不現實啊,僅僅是把前面那位的代碼看懂,就能看大半天,效率極其低下。

2、機器必須是公用的。

工廠能三班倒是因為機器是公用的,而且都是一樣的。

所以員工無論分到哪臺機器上都能幹活兒。

但是程序員就不一樣了,大家的使用習慣不一樣,裝的軟件不一樣,快捷鍵也不一定一樣。這就很蛋疼了。

最重要的是,白班程序員第二天早上來上班發現自己的代碼沒了,這算誰的?

如果要杜絕這個問題,那就要保持每人一臺電腦一個工位,那還不如就直接租更大的辦公場地,那也不用三班倒了,一起長白班就行了。

3、三班倒不利於現場溝通。

工廠主要是生產行為。

但是互聯網公司主要是創造行為。

區別在於生產行為只會遇到有限的重複的那幾個問題,有人在現場負責解決就可以了。

但是互聯網公司就不行了,互聯網公司遇到的問題可能都是新鮮的問題,那就需要互相之間討論解決。

那如果一個人在上夜班,需要溝通的對象在睡覺,這怎麼辦?

所以三班倒效率不一定能提起來。


羅振宇的公司有很多客服,客服嘛,很標準化的,而且機器能公用,沒有太多東西需要保存,也沒有太多問題需要跟其他部門溝通,大多是客戶問那幾個有限的老問題。

所以他們公司能倒班就很正常了。

我是無良HR,關注我,最新的職場觀點將不斷為您推送。

無良HR


“996”工作制指的是每天從上午9點工作到晚上9點,每週上6天班,每週工作時間最低為60小時。而“247”則是三班倒,一週7天全上班。

按照勞動法規定,996工作制下只有拿到當前工資的2.275倍,才在經濟賬上不吃虧。而三班倒則是一些生產製造和勞動密集型的生產加工企業的所遵循的工作制度,屬於低端生產和製造工作。

人從本質上變成機器的附屬,成為一顆螺絲釘。

互聯網行業996工作制度從本身就是違反勞動法規定的,但是愈演愈烈,即透支著身體,也透支著那微不足道的幸福感,讓人詬病。從本質上來說,是資本的投資為了有回報,企業管理層為了給資本交代,個人在市場裡相對被動。

互聯網的三班倒更多的是適用於電商行業中的一些特殊崗位,例如淘寶和天貓客服、特殊節點的電商節等。隨著社交電商、視頻電商的火爆,電商的某些特殊崗位也會工作壓力越來越大,而三班倒卻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但是一週工作7天就比較過分,完全沒有了正常休息時間。

最近國家剛剛頒佈了最新出現的13個新職業,分別是人工智能工程技術員、物聯網工程技術人員、物聯網安裝調試員、大數據工程技術員、雲計算工程技術員、數字化管理師、建築信息模型員、電子競技員、電子競技運營師、無人機駕駛員、農業經理師、工業機器人操作員和工業機器人系統維護員。

可見,行業在朝著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和機器人時代發展,行業越來越智能化、創新化,所以勞動密集、連續服務型會被智能化取代,而人也能更大的解放勞動力,相反勞動時間減少和降低也會實現。


個人職場經驗見解,歡迎一起探討;更多職場和新媒體運營知識歡迎關注本人。


借你來往


說實話247很不現實,一天24小時?還三班倒?怕是不知道三班倒的體質吧。現在996和10106都已經很不科學了。人一天能夠集中精力處理問題的時間沒有那麼多,就算一天12個小時,有效的工作時間有多少。中國文化裡勤奮確實是很好的,但卻沒有顧及人的自然狀態。國外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其實也不是沒有經歷過這樣高工作時間,壓榨員工的時段,只是資本主義發展已經一兩百年,已經有了一套有效的管理體制,保證員工的高效,而不是不顧身體健康的加班。接觸過一些國外的工程師,管理者,他們也不是每天996,人家每天還要健身,陪伴家人,每天保證睡眠。他們看見我們的工作狀態讚賞的同時更多的是說自己不會這樣。我們不過走了他們踩過的坑而已。還是那句話,很多國外公司的同行穿上衣服比我們賺的多,脫下衣服一身腱子肉,比我們身體好。慚不慚愧。


wesley


這個其實都是胡說八道的。在互聯網公司,996是一個常態,但是也是適用於一些新的公司。而封閉式開發24小時不休息也是很正常的,但這不是一個常態。因為開發壓力比較大,所以說連軸轉是經常的事情。但一般說來,成熟的業務不會有這麼長的工作時間。這也不符合勞動法的要求。

有些項目確實需要快,比如說遊戲的開發,但這不代表就是互聯網公司。互聯網公司業務沒有這麼大的壓力,就不會有這麼快的速度,因為很多公司現在已經沒有直接的競爭了。而且對於大部分產品來說,穩定比快更重要,因為你快速迭代,也不見得會帶來一個更好的體驗。

本質上說,遊戲公司,電商公司都不應該屬於典型的互聯網公司。


萬能的大熊


互聯網從業人員回答一波。

中國互聯網的勝利根本不在於技術的勝利,更多的是本地化的勝利,也就是所謂的互聯網模式,然後就出現了這風口那風口,為什麼互聯網公司加班這麼嚴重,因為行業的壁壘根本不高,你今天創造一個模式,我明天就能抄襲出新,沒有哪個公司有絕對的護城河,所以碼農們都不得不隨時根據項目經理的調整每日每夜的加班,而為什麼中國互聯網公司加班這麼嚴重,總結起來有四點:一是國內的軟件版權保護力度弱,抄襲成本低,互聯網公司必須不斷推陳出新;二是國內符合軟件工程開發方法的公司少,大部分都是一窩蜂的先擼起袖子幹,至於什麼框架什麼規範先放一邊,上線才是硬道理,這就造成了後期的維護和Bug及其多,碼農不得不加班來fix;三是國內互聯網公司效率低,包括BAT在內,碼農的效率其實很低,白天各種開會、低效率的溝通造成了碼農的效率值低下,不得不晚上加班加點的幹,看上去很辛苦,其實做了不少無用功;四是國內互聯網公司畸形的風氣,老大不走小弟不能走,即使沒事幹,誰先下班誰就是不努力,沒到個9點以後下班都不好意思稱自己為互聯網公司。

所以所謂的996或者247,背後的並不是羅胖提到的“快”,而是市場和公司種種的不規範造成的,畸形的市場成就畸形的公司,畸形的公司成就畸形的企業文化,畸形的企業文化成就畸形的工作氛圍,當我們高喊著中國互聯網要做No.1的時候,先想想中國的開發者貢獻了多少開源項目吧,想想大部分的軟件框架和工具都是從哪兒來的吧,想想我們的互聯網基礎設施(操作系統、瀏覽器內核、軟件協議等)有多少原創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