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西方哲學更偏重邏輯,而中國哲學更注重人文感性?

承諾一張沒有簽名的白紙╰


這個提法有問題。

西方哲學思想中研究方法論的比較多,而不是單純的邏輯。研究過程中除了因果分析主要用三段論和辯證分析。

東方哲學主要研究倫理學,特別是社會倫理。

西方哲學體系通常被劃分為:本體論、認識論、價值論和方法論來分的,價值論又分為倫理學和美學。

東方哲學思想就兩個本體,天或者君,然後圍繞這倆本體去討論社會倫理。直到王陽明的出現,才開啟了人心為本體的時代,但是後來我們自己沒有發育的太好。

這兩大體系都注重推導的邏輯,只是倫理學邏輯比較單一的使用因果論的多,但是自道德經開始我們就有三段論和辯證法的邏輯結構。


快招了吧你就是狐狸


哲學是以人的思維為基礎的最高智慧之學,它有多高呢,就是形而上之學。何為形而上,有形有象謂形而下,在古代凡是看得見的、感覺得到的,以此可以闡述的天地之間的萬物的性質及其相關的關係都屬於形而下的範圍;而形而上則只有一個那就是“道”,道是一,不是二,一是恆道二就不是,依此來理解,講二的也是道,但不是最高的那個道,二是常道,所以以陰陽五行為演繹的“易”之陰陽之道就是形而下之道了。所以以現代的觀點來理解就是人類能夠看得見、感覺得到、探索得到的東西都是形而下之道之學,依此也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說最高的那個道就是“不知道”。那麼這個“不知道”有何意義呢?在哲學領域此“不知道”意義非常重大;一是樹立了最高的哲學原則,使哲學理論有了闡發的依據;二是樹立了實事求是的原則,不知道細節就將最高的那個“道”放在那,完全“是什麼”不重要,能夠讓人感知有此道、有道的最高原則是目的,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也。三是這個“道”雖然不知道,但是中華文化哲學的道學體系認為可以以小推大,通過萬物有道,以推出大道原則,大道從一生二,是生生之原則,孕育萬物是普愛之原則;此原則萬物不悖,可以得出“道之理”、“道之原則”,所以中華文化哲學道學體系的結論就是“不道則已”,不符合道之原則的事物就會衰落滅亡。所以第三一點就是“道”的運行方式、原則可知、可感。

有了中華文化哲學道學體系的最高原則,再下降到形而下的層面來論述各種規律之道,包括易經之抽象的陰陽之道,就有了遵循的標準了;不管是東方的人倫之道德,比如春秋的百家之學或是一直興盛的儒學,以及西方的出自人腦的抽象的所謂形而上之學的各種哲學之學說,就都是形下之學;形下之學的特點就是物性多,因而論述的角度就多,結論也多,失誤也多,容易霧裡看花;另外時空小侷限性也多,因而爭論也多;比如儒學爭論探討實行了幾千年,如今到了現代社會由於本身的侷限性,適用性就有了不小的差距;西方哲學由於出發時就將形而上之學限定在人頭腦的抽象之思之中,幾千年來陷入否定之否定當中,到現代都無法迴歸到哲學關懷之本源了,就是缺少最高之哲學原則的原因造成的。

所以,不管是西方的邏輯之學還是東方的人文感性之說,就都是偏重於形而下之說,都代表不了哲學的基本方向;在此之中打圈圈是得不出正確的哲學意義上的客觀結論來的。所謂的人文感性之說也是一種沒有切中中華文化哲學之根脈的一種片面的說法,中華文化哲學的顯著特點是實踐之哲學,結論正確與否放在社會實踐中檢驗,用歷史時空的運行狀況來檢驗,遵循的是一種大時空邏輯,已經超越了人文感性之範疇了,因為它包括的範圍更加廣泛;所以,正確的理論是經過社會實踐和歷史時空檢驗過存留下來的,因而生生不息,萬古長青,道理完全就在這裡,無可辯駁。

綜上所述,所謂的更注重之什麼的,放在哲學的層面來說就會你說我說,莫衷一是,所以,邏輯的,人文層面的感性的探討,並不能引導人們走出所謂的哲學迷宮,而且會越捋越亂,如此說的依據就是從對中華文化哲學道學體系的整體正確把握之中得來的。


用戶272428725


中國近現代落後的原因是因為思維層次太低,所幸中國還有機會

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告訴我們,人的需求是分層的,同樣人是思維也是分層的。

以人接觸一塊燒燙的鐵塊為例。

第一層,非條件反射

人碰到燒紅的鐵塊會馬上將手縮回來,這種縮手反射是動物趨利避害的本能,沒有文化差異,古今中外所有人的反應都是一樣的。這個階段沒有思維,人人天生具備。(對應馬斯洛需求理論的生理需求層次)

第二層,條件反射

經過多次縮手反射後,只要看到燒紅的鐵塊,就會產生警惕被燙的感受,從而與鐵塊保持距離,這就是條件反射。人產生這種初級思維,並將這種條件反射用語言描述,形成經驗,以語言、文字、繪畫的形式傳承下來。(對應馬斯洛需求理論的安全需求層次)

第三層,定性歸納思維

人們發現一些燙鐵表面上不發紅,也會燙人,就將這些現象總結為規律性的知識,告訴大眾凡是被燒過的鐵或者冷卻時間不夠長的鐵,不管顏色是否發紅,都有可能燙人,需要遠離。利用這種思維,又總結出熱交換的一些規律,比如熱可以通過對流、傳導進行交換。在這個階段利用歸納思維總結出來的規律仍為定性規律,但已經能在社會化活動中得到廣泛的傳播和應用,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的發展,特別是在農耕社會,這種思維完全滿足當時社會發展的需求。(對應馬斯洛需求理論的社交的需要)

第四層,實證定量思維

實證定量思維需要將所觀察的事物量化,以尋找更深層次的規律,用數學模型將這種規律表達出來,再利用純數學進行演繹,將規律昇華為理論。熱力學三大定律都是這種實證思維的產物,利用這種思維我們才能夠精確地計算出一個體積一定的鐵塊用多長時間能被加熱到什麼溫度,用多長時間在環境溫度多少度時,才能達到環境溫度。有了這樣的思維,才能夠實現模塊化、標準化,進一步實現專業分工大規模協作,也就是工業化生產。(對應馬斯洛需求理論的尊重的需求)

第五層,互聯思維

信息時代,互聯思維將視線從事物的細節中收回來,投射到更廣闊的範圍,將一些看似不關聯的事物利用大數據關聯起來,從中找到新的規律。互聯思維是在定量思維基礎上的定性思維,符合人類螺旋式發展的規律。此時中國的易經的一些思維將開出耀眼的光芒。(對應馬斯洛需求理論的自我實現需要)


所以說,中國近現代的落後的原因就是過早形成的家天下的人情社會,對於社交的需求過於強烈,為了滿足這樣的需要,強化了定性歸納思維,使得中國長期停留在第三層思維,在人情社會治理結構下形成穩態,沒有了進入第四層思維的動力。沒有第四層實證定量思維作為基礎,也就不能形成專業分工大協作的工業社會。另一方面,中國的又早早地發展出易經這樣的第五層互聯思維,並且利用一小部分這樣的思維指導生產實踐,取得了效果,但是在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之下,第五層互聯思維並沒有完全發揮作用。

來得早不如來得巧。

中國開發出的第五層互聯思維來得過早,而西方的第四層實證定量思維來得正是時候,所以近現代西方科技突飛猛進,中國落後了。而過了工業革命進入信息革命階段,中國的互聯思維又將生逢其時。

西方嚐到了實證定量思維的甜頭,而中國的互聯思維也許會引領下一個時代,但是前提是要對原創互聯思維的揚棄,也就是定量化的互聯思維才能在下一個時代發揮作用。

心無止境,在人類的第五層思維之上,一直存在著更高層次的思維,這樣的思維可能就是佛、道和其他宗教的思維,這種思維對於個體來說,不管處於哪個時代,都是安身立命的重要支撐。


行者啊


不靠譜的回答真多啊。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卻不好回答,中哲、外哲、邏輯學和美學的一些朋友都討論過這個東西,但總體來說還沒什麼太好的結論。但是在討論的過程裡面,我覺得有些內容需要說清楚點為好。

哲學不是科學,傳統命題邏輯在現代社會可有可無

國內的一些哲學教材常常在涉及到古代的“哲學”時,也以“科學”來代替,如葉秀山先生主編的《西方哲學史學術版》和他的一些論文文章,葉秀山先生等學者的名氣之大不必多說,但這個觀點準不準確,卻很值得商榷一番。而國外在百年以前,也習慣於從古代哲學中尋找現代科學的影子,希望把古代哲學跟現代科學栓在一起。

實際上,單就古代科學而言,中國和西方並沒有太大差別。因為我們現在所指稱的科學,主要是就弗蘭西斯·培根以後的近代實驗科學而言的,這才是科學的真正開端。這裡為什麼要提科學?因為很多人說以亞里士多德為濫觴的邏輯學是近代科學的溫床,但這純屬臆測。近代科學使用的是實驗證據,難道實驗證據和邏輯思辨二者很難分清楚嗎?舉個例子:古希臘人恩培多克勒提出了元素說,德謨克利特提出了原子論——二者都屬於思辨範疇,近代以來人們則藉助顯微鏡觀測到了原子——實際觀測證據。誰是科學?顯然是後者。可見,即使是古代原子論都算不上科學,那麼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又怎麼可能是科學呢?古代命題邏輯關心的不過是命題的真假,使用演繹法,而科學使用的是歸納法,二者本質可說並不相同。

其次,傳統命題邏輯三段論推演主要依靠“個別——種——屬”之間的關係來進行推理,它確實跟幾何學有一定關聯。我們中國古代也有“種、屬”的考察,譬如秦朝以前,馮友蘭先生提到的《孟子》、《荀子》,胡適先生提到的《墨子》,《先秦邏輯學》提到的《論語》,我覺得還有《莊子》、《公孫龍子》,都有對於種屬關係的考察,也有近似三段論的推導,秦朝以後這些東西便很常見了。但問題在於,我們始終缺乏像亞里士多德那樣明確的三段論公式,這個原因,我以為可能跟柏拉圖的《巴門尼德篇》有關,因為從柏拉圖開始,一個陳述句中的主語和謂語關係開始得到了關注——奇怪的是,並非柏拉圖,而是亞里士多德開創了傳統邏輯學。

當然,沒有產生專門的邏輯學也不需要難過,我曾經詢問過邏輯學的朋友,而自己也學過邏輯學的教材,發現很多書裡面現在是不講傳統邏輯的,即使有,也非常簡略,而邏輯學專業的人對傳統邏輯也持嘲笑態度,所以,要真的喜歡邏輯學,那就去踏踏實實的閱讀教材,有機會去高校聽課,那就抓住機會去聽課。

人文不等於感性

古代的哲學,既有偏向於感性的,也有偏向於理性的,這無分於東、西方。邏輯學在國內分類並不在理科之中,它就是人文學科。


亞里士多德的時代一直到現代邏輯產生之前,邏輯學只被當作工具來使用,是用來認識哲學的,但亞里士多德的哲學思想卻存在矛盾,譬如第一實體,乃是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對象,但亞里士多德對第一實體卻有兩種相反的說法,從古到今,這都是一樁難以解決的公案。

在現代哲學裡面,邏輯學才發揮了它的真正價值,這方面最為突出的乃是分析哲學和語言哲學,但當代哲學流派眾多,分析哲學現在也漸漸式微,因此,即使在當代,邏輯學也沒有跟哲學緊密聯繫在一起,成為哲學的重心。


肥嘟嘟的小不理


正因為,古希臘哲學至近代西方哲學舍去了終極性的“上帝”與“上帝的行為原則”的追問與反思,使得西方哲學的基本問題轉向了“所以然”的邏輯層面的知識範疇。由於所以然的西方哲學不再追問反思“上帝”,不再尋求事物的最終原因,不再尋求事物的終極本體,進而轉向尋求事物的形式邏輯。這就推進了西方哲學尋求對事物的感性與知性的結合,直觀與思維的結合,立足於知識與對象之間的關係,尋求事物的概念、判斷、推理演繹以及實踐驗證性,進而促進了“形式邏輯”為主導的各門類科學的大發展。

然而在現代,隨著科學不斷地發展,以語言學、心理學、邏輯學、行為學、信息學、腦科學等為主要內容的“思維科學”在飛速發展。“思維”作為“思想”的對象,已經日益成為“科學”的領域。而且,世界的三大領域——自然、社會和思維,都已經成為“科學”的對象。所以,針對知識立場的、所以然的西方哲學,只能被視為具有最高的解釋性的知識。因此,由於科學的飛速發展和輝煌成就,西方哲學被趕出了知識論這一世襲的領域,使得“西方哲學”走向終結,這也就是當代西方哲學發展困境的主要原因。

那麼,西方哲學向何處去?難道現代西方哲學觀的轉向,真的能尋求到“世界”的“思想”成為“反思”的對象嗎?同時,西方哲學到底是什麼?西方哲學研究的主題與目的到底是什麼?既然西方哲學研究的基本問題,是“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而且是針對“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的“思想”對象進行反思。那麼,是否說“西方哲學”就剩下“反思”和“華麗的格言”來解釋哲學的特徵呢?

西方哲學家有不同的學派及學說,其針對世界觀而言,可以歸屬為以下三個方面:

A、自然世界——宗教神創世觀、自然物質觀、絕對理念或絕對精神觀(自然的目的)。

B、人類社會——幸福主義觀、倫理觀、人性觀、政治經濟觀等(人類的目的)。

C、人的思維——理性思維觀、辯證法觀、邏輯觀等(哲學範疇裡的認識論與方法論)。

上述各自不同“觀”的西方哲學家的思想集合,代表著西方哲學的世界觀。由於西方哲學家存在不同的世界觀,而且他們各自針對某一方面的學說,都無法解釋終極的“上帝”和“上帝的行為原則”。因此,西方哲學家的理論觀點都不具有終極性,只有相對性。進而這就使得西方哲學家無法解釋“自然的目的”與“人類的目的”及其辯證統一的關係問題。

當西方進入19世紀,是由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批判繼承、吸收了前人西方哲學家的思想,尤其是對自然、社會和思維三個方面的哲學觀進行辯證統一,並在實踐中科學地總結出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的學說。進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辨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哲學思想,代表著西方哲學思想的最高層級。

人類哲學,其研究的本質,無非是哲學家用一種哲學觀念,針對宇宙萬物的存在與行為,及其客觀存在的普遍性與普遍行為原則的自然規律,在其哲學範疇給出普遍性的概念、定義,真理性地回答宇宙萬物的“性”與“生”,以及“人類的目的”與“自然的目的”相統一的關係問題。

這裡特別指出的是:中國哲學的基本問題,是“道之性”與“道之生”,以及“天人合一”的關係問題。這也就是說,中國哲學是關於宇宙萬物的起源與生化及其存在的普遍性與普遍行為規律,以及“人類的目的”與“自然的目的”相統一的學說。

據此,根據中國哲學形態,哲學我可以這樣來定義:

人類在愛智慧的過程中,研究“自然的目的”與“人類的目的”及其辯證統一的形而上學,稱之為哲學。

註:這裡的形而上學,不是指認識事物走到了極端、僵化;而是指“形而上”之學,或“形而上者之謂道”之學。所以,中國哲學,也稱之為“道的形而上學”。

道的形而上學,用一句最高概括性的話說,就是研究“一切事物的普遍性與普遍行為原則及其終極性”的學說。因此說,中國哲學特有的概念範疇,如:陰陽、精氣、精神、有無、五行、性、道、德、仁、中和、中庸等哲學概念,具有終極性的普遍性、絕對性。

所以說,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這兩者,不能簡單地、形而下在“哲學”字義(愛智慧、哲學家的華麗格言、“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的命題),或“西方哲學更偏重邏輯(邏輯,僅僅是認識論中的方法論),而中國哲學更注重人文感性”中去解說。

現時代的中國哲學已經成為世界哲學論壇的組成部分,應當在世界哲學論壇上有自己的聲音,回應全球性的哲學問題。一些令人普遍感到困惑的全球性哲學問題,吸引了全人類的目光,成為各國哲學家研究的共同課題。

例如,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情況下,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在國際交往越來越密切的情況下,如何認知人類世界的道德普遍原則是什麼?如何建立人類世界倫理?如何解決西方宗教之間的文化(戰爭)衝突?在科技理性與價值理性失衡的情況下,如何認知最高、最為普世的自然價值取向到底是什麼?如何重建人類價值世界或意義世界?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情況下,如何排除人們在精神上的焦慮?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處理個體與群體的關係及個體之間的關係?如何解決人類社會的財富分配和貧富問題?如何從後現代的視角看待當今社會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如何糾正科學主義的偏頗?

面對這些全球性的哲學問題,許多西方哲學家感覺到,所以然的西方哲學思想資源已經不夠用了,開始把目光投向中國哲學,重視對中國哲學思想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希望在雙方的對話中激發新的哲學智慧。

中國哲學是一個既定的事實,先哲們留下的那些書及思想不會變。但是,中國哲學之精神是一個變量。正因為,中國哲學是針對“自然的目的”與“人類的目的”相統一的學說,所以說,中國哲學的基本問題和西方哲學的基本問題(在現象界探討物質與精神,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而且“物質與精神,思維與存在”在西方哲學概念範疇中只有相對性),就存在本質上的不同及學說。因此說,我們要根據時代的要求,對中國哲學的精神遺產,重新地開發梳理,樹立理論自信,以中國哲學特有的精神風貌,挺立於世界哲學之林之中。而且是通過我國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更加自覺地植根中國土地,總結和提煉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經驗,以及

不斷提煉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中國哲學相統一的哲學思想,科學的、開放融通的、易於為世界所理解的,闡明真理性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思想體系,進而才能構建起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以及擔當世界的責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人類的目的”與“自然的目的”相統一。

摘自《論中國哲學辯證思維》南京出版社.2015;《老子的智慧之學》南京出版社,21015


古之善


《圓妙真心圓照法界: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統一的中華智慧方法》

西方人研究遙遠的宇宙星際,也能研究微觀的粒子,但是他們必須製造儀器,他們沒法引用人本身的妙德妙智來認識宇宙萬物。所以他們大部分認識的結果,沒法建立天地人一體的系統。這是西方文明的硬傷。到今天,還沒有人這麼來認識西方文明的這種存在,這種缺陷。

西方人為什麼要製造一起來認識宇宙萬物啊?這個原因就是西方人沒法真正認識人的本質,他們也沒法認識人的意識本質,他們也不知道我們的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意識,都有不可思議的妙德功能,用西方的文化來說,這是直覺,按照西方人的觀點,人如果引用直覺來認識事物,很容易發生偏差,所以西方人非常注重邏輯思維,基本上西方人已經放棄了,早已放棄了人的直覺思維。

西人研究的思維及方法,有的時候很奇怪,他們會死死的盯著某一點,但是對於大部分存在都忽略了,在這個地方,他們就專一直線思維下去,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邏輯思維,但是懟人的,眼耳鼻舌身的直覺現量妙能,他們沒法研究引用。他們有的時候對於一個問題這麼研究不能完美,他們又換了一個方式來研究,但是這個方式與那個方式他們沒法溝通,沒法互為認識。

比如:西方人研究人的直覺沒法認識把握,他們又要研究人的靈魂,他們把人的靈之妙用,與人的直覺分開了,以為是兩個東西,還要等到人死後才去研究這個東西,看一看西方人的認知方法是不是太奇怪了?

這個原因在哪裡呢?歸根到底就是西方人沒有超級的認知方法,手機在西方的文化中,它們廣泛的開建分科學,但是很多的研究都是不了了之。如果我們用中國的智慧來觀察,很快能就找到西方的這種所謂的研究,他們存在的致命缺陷,不但如此,我們還會看到,西方人所要研究的是要追求的,很多東西早已在中國的文化之中有了完美的答案。

中國的國學,重在智慧的領域。智慧有具體內容,有訓練的方法,可以在每一個領域,在我們的生活的每一個方面展現,而最有意義的就是在現代教育領域的應用。 通常的,我們都會說智慧。西方人他們也愛說智慧。但是中國的文化,智慧有訓練的方法。人所得到的智慧,也有判斷的標準。人得到的智慧結果也有層次差別。

智慧有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源與人本性妙德顯現的學問。這裡麵包括了直覺的思維,同樣也邏輯的思維。在中華文化中,特別注重直覺的思維。西方的文化對人的邏輯思維進行了總結。但是西方的文化沒法引用人的直覺思維,所以他們的哲學叫愛智慧,愛智慧不等於智慧,原因就在這個地方,他不能引用自己的直覺。

中國的方法,能夠開啟人的本覺直覺妙覺,這是智慧的本源。在中華文化中,關於智慧,他有訓練的模式,早已經形成了規範化模式化可操作性的訓練系統。中國的智慧方法獨步世界,但是中國人,他現在學西方的文化,都知道西方的哲學愛智慧,但是大部分人都忘記了自己古老的智慧系統,是真正的智慧存在。中國的智慧也可以在每一個領域中引用。假如說我們完成了中華智慧的訓練,那麼我們在這個時代就可以在心理學研究,物理學研究,社會學的觀察,教育學的引用,東西方文化的整合,國學的現代應用,等等各個領域,產生智慧的方案。這就是說智慧,不是兩個字,他能夠在每一個領域,在我們的生活的各個方面,他都能夠有所展現。

中華的智慧學,能夠開啟人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的廣大直覺應用,這個方法能夠突破西方把意識侷限於大腦這個弊端。

這種直覺的方法,西方的哲學,通常稱為感性認識。

感性思維與理性思維對立嗎?按照西方的哲學很難統一,這種問題西方人是沒法解決的。但是用中國的智慧來觀察,就不一樣了!

就人的感性思維來說,具有現量境,這種現量境有限度嗎?現量不加思維的了別,在中華文化中又叫圓照,這種現量境無有限制的。

他可以現前的一個事物,也可以是一個國度,也可以是一個世界,也可以是一個大千世界。大部分人不瞭解這種真空立體的感性妙明作用,只能在朦朦朧朧中感覺到這種存在。

對於這個感性之真空性體,把握了這個體,與沒有覺悟這個體,他們的用法有相當的差別。西方人不瞭解這種奧妙。不錯,感性思維與理性思維看起來相對,但它們不是對立的。在中華的智慧中,才能解決這種相對性,能夠在感性與理性之間建立智慧的觀照。

如何來顯現擴大感性認識無限性?

西方的文化中沒有這種理法與技術。西方的哲學中也無法把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統一起來。事實上,理性是基於感性的表象進行抽象思維的結果,我們在觀察心靈的內容的時候,能夠既讓感性增上而更加靈敏,又讓理性即肯定又否定再肯定再否定嗎?否定肯定,再否定再肯定,佛法叫:即空即假即中。每一次空(否定),都會讓感性顯現一次,感性的顯現,就是真性的顯現,同時,也會對感知的對象知性,進行否定。處在這種空靈的狀態,對事物就能重新照了,就能產性再肯定。如此來觀察觀照訓練自己的思維,這裡面就有奧妙。

有什麼奧妙呢?西方的哲學中無法對這種奧妙進行究竟的認知。因為這種空靈狀態的真性能無限顯現,到了一個臨界點,他就會產生質變,古人說:心如牆壁,可以入道,又說:圓湛虛凝道體也,這就是說,對於這種空靈的心體,能夠產生現量的整體的把握,這個空靈之心,有一個微妙的叫法:圓妙真心,而其妙明之用叫:圓照法界。

這裡面的學問很大,有很多層次。用自己的心體來照了事物,否定肯定,再肯定再否定,所認識的事物就會真性熏習 ,具有不生滅性,思維就會產生質變,對於這種過程,在哲學中無法認識到這種真性存在的妙用,頂多叫辯證法,所以到他們的這種思維方法,不能認識人的本質,也無法廣大的引用感性來圓照法界。

能觀察的靈知感性之體,與辨證理性,兩者放在一起表達,可以嗎?哲學無法做到。

中國的智慧可以做到,叫自性般若。自性般若具有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具備這三德,就能瞭解世出世間法,所以又叫三德秘藏。

進行這種東西方哲學與智慧的溝通,有什麼作用?反過來觀察,西方哲學中的感性思維與理性思維,用中華的智慧可以來進行訓練,可以讓讓感性思維與理性思維達到完美圓滿之境。

完美到什麼程度?既能認識自己的身心本質,又能瞭解天地宇宙萬物有形與無形。這就是說,運用中華的智慧來訓練自己的哲學思維,就能認識意識的本質,人的本心真空,宇宙真空,總持一切法。這些問題在西方的哲學中,都是研究的對象,是沒法完美的,沒法究竟的。

最後,為有緣的人祝願:願你們都能把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統一起來,開啟自己的大智慧之門,整合東西方文化,在這個時代廣大應用。









圓拙


西方人在線形思維下,在自己生活的現實世界之上構造出一個理念的世界。進入了理念世界,最好的辦法就是研究數學,因為數學最典型地表達了線形的因果思維:給一個支點,就能按照邏輯推導出結論。起點是給定,推論的過程又是符合邏輯的,結論也就是必須正確的。所以,在西方,和數學一起發展起來的是邏輯學。在西方社會注重"物質資料生產",敬畏自然界的規律。最終形成了線形的因果思維。。因果率強調普遍必然,反映的是科學,科學:有證據、能預測、有因就有果。"因"和"果"之間的聯繫是直線單一的,二者的結合是機械的,是表徵和被表徵的關係,之間沒有任何感性聯繫。因此,西方的哲學具有邏輯思維的哲學。

與西方的線形因果思維不同,被《周易》所塑造的"中國式思維"卻不是直來直去,而是陰陽式的。正如"陰陽魚"的圖形,黑和白之間並沒有嚴格的界限,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在這個方向侵染了我的"地盤,而我卻在另一個方向佔據了你的"領地"。勾掛連環,變幻莫測。

因此,這種思維模式的特點是:迂迴,再進入,進入,再迂迴,帶有的活體對抗和"博弈"的痕跡。

中國人注重"人自身的生產",關乎生命的現象。中國人擁有的才是智慧,而智慧關乎人生,是陰陽率。陰陽率注重"時機""變化",反映的是謀略。謀略:沒規律,注重活體之間的對抗、妥協博弈。"陰"和"陽"的關係是多重的、內在鑲嵌的、和互相擁有的。《易經》是中國哲學的源頭,因此,中國的哲學更多的是具有感性的哲學。


求其不可求


中國哲學有自己獨特的邏輯思維,現在的中國文化變化太大,很多人對以前的哲學作品都難以正常解釋。於是,很多人覺得中國哲學沒有邏輯性,更顯得有點人文感性。

比如《道德經》,它的邏輯思維是每一章都是提出一個問題解釋完後,在產生一個問題,然後下一章就解釋上一章的問題,然後再引出一個新問題。直到最後一章把所有問題講清楚,說出最終的文章主題。這樣的邏輯思維就像一個乾坤圈,前後相連,把世間的道理都包含在裡面。

可如果按現在的文化角度去理解《道德經》,就會認為道德經的每句話都很美很有道理,可前後的邏輯就很少有人弄明白了。

能解釋自然規律的哲學,都必須有邏輯性。不管中國哲學還是西方哲學。可各自的邏輯形式不一樣,西方哲學的邏輯好找,因為和現代科學是親戚。而中國哲學和現代科學的邏輯思維完全不同,需要放下現代科學,從新開始認識它們,等你找到中國哲學的邏輯思維,那麼你也就會容易理解它們了。它們也是解釋自然規律的方式,中國哲學的邏輯往往更簡單形象,讓人容易運用於實踐。


俗伸不死


東西方文化存在差異

環地中海文化圈 以經商為基礎 人物流動性強

所以發展出流動的規則 也就是契約精神

人們按規則辦事 人們相信規則

也去研究探索事物的規則規律 本質邏輯

發展出哲學 科學

中原文化圈 以農業為基礎 人口流動性差

所以更注重人和人之間的關係 發展出

君臣父子 長幼尊卑 等等 人際關係

人們辦事主要看人際關係 律法規則其次

所以更注重人文感性

一個簡單而貼切的例子

西方人看一個人不爽 fuck you

中國人看一個人不爽 草泥馬

西方人看你不爽 就是攻擊你本人 罵你本人

不會牽扯到你的母親

而中國人 看你不爽 不首先攻擊你本人

反而會去攻擊你的母親

認為攻擊和你關係最重要的人才能真正傷害你





EASishere



邏輯代表的是秩序。形式邏輯則是思瓣的秩序。所謂秩序,就是事物發生的前因後果的排序。這一邏輯思維的基本方式,代表著西方哲人對於世界的理解,也代表著西方哲人對於思維方法的理解。世界的萬事萬物,本有秩序,但只有在懂得這一秩序時,才有可能把握到事物的秩序。而邏輯思維正可以適應這一思維形式的要求。在看似複雜紛亂之中找到頭緒,把握到事物的內在與外部的因果聯繫,從而得出所有的結果。這就是邏輯思維的基本規律。從此可以看到邏輯思維的基本特證。同時邏輯思維也是一種科學的思想方式。西方哲學重於客觀事物的理解,所以也就重視邏輯思維這一科學的思想方法。

中國文化中的思維形式與西方的邏輯思維不同。它並不注重事物的因果聯繫,更注重於事物自身的互相關係。以為事物不僅是因果的聯繫,更是互相之間關係的體現。在互相關係的變動之間思考與把握事物的存在與變化。應該說,中國文化中的思維形式,更多的不是注意秩序,而是如何形成的秩序。中國文化思想中的許多思想方法的優越性,可以更靈活可變的對待現實中的事物變動。

至於人文感受則與思維形式無關。應該說中西思維形式的優越性是可以互補的。當然不懂得事物的邏輯思維方式一一把握事物的思考秩序,也就更難以把握事物變動的互相關係之中的基本認識。(草書自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