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過父輩的鋼槍:接力從軍,續寫前輩的光榮與夢想

一位哲人說過,人生中最困難者,莫過於選擇。

“有時,一個選擇會決定你的一生。”回想當初毅然“接過父親的鋼槍”,已是空軍某場站副連長的崔凱寧堅定地認為:“我的選擇是對的。”

革命戰爭年代,為了保家衛國,為了人民的解放事業,父子兵、兄弟兵比比皆是。和平年代,黯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面對安逸生活與其他社會誘惑,為什麼那麼多軍人後代仍選擇軍營建功立業?

初秋時節,記者深入到這群朝氣蓬勃的軍人後代中採訪,尋找到了答案——家庭是國防教育的第一課堂,長輩是國防教育的首任老師。

人生最美是軍旅!

身邊有榜樣,心中有偶像——

“崇拜什麼樣的人,就會選擇什麼樣的人生”

“爺爺,我獲得和平榮譽勳章啦!”

前不久,中國第5批赴馬裡維和警衛分隊成員——第79集團軍某旅“神槍手四連”下士賈富傑返營後第一件事,就是撥通家裡電話,向爺爺報喜。

“第一時間報喜,是因為爺爺是我的偶像。”賈富傑自豪地告訴記者,1964年,他的爺爺就在這個連隊當連長,曾率領全連奪得全軍射擊比武第一名,被國防部授予“神槍手四連”榮譽稱號。

“如果說爺爺的帶兵故事,像一粒火種播種在我心裡,那姑父的練兵故事則點燃了那粒火種。”賈富傑說,他的姑父王永新也是“神槍手四連”的士兵,破格提幹後,趕上四連由傳統步兵向機械化步兵轉型。面對挑戰,姑父真鑽苦練,運用車載武器練就高速機動條件下“封眼打孔”的絕技,被提拔為四連第9任連長。

“受爺爺和姑父的影響,我從小就想成為一名百發百中的神槍手。”2015年7月,正在遼寧建築職業學院就讀的賈富傑,聽說爺爺的老部隊來徵兵,第一時間報了名。

臨行前,爺爺和姑父只給他提了一個要求:平時立軍功,戰時往前衝。半年後,賈富傑就在全營輕武器射擊考核中打出5發50環的滿分成績,成為響噹噹的神槍手。2017年,他隨連隊遠赴西非執行維和任務。

“長輩是孩子最大的偶像,更是國防教育的首任老師。”採訪中,連隊指導員高藝博感慨地說:大學生賈富傑的成長經歷啟示我們——崇拜什麼樣的人,就會選擇什麼樣的人生。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偶像。”在“鐵軍”部隊,“一個臂章的故事”感人肺腑:2008年,“鐵軍”戰士曾軼在汶川某鎮抗震救災時,送給少年薛芝武一個“鐵軍”臂章。沒想到,兩年後,薛芝武竟懷揣這枚臂章,走進了“鐵軍”部隊。

“只因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我就想成為你的模樣。”如今回想這段往事,已成長為陸軍第82集團軍某旅二營四連班長的薛芝武一番話頗有“文藝範兒”:“山崩地裂時,看見迷彩身影在廢墟中撐起一片天空,我就下定決心,也要像他們一樣做一個頂天立地的人。”

“我就是想到部隊看看,爺爺為啥對軍營的感情那麼深?”談起從軍,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學員鞠一鳴很坦率。他很好奇為啥爺爺離開部隊那麼多年,仍能保持軍人作風?吃飯時要求不能有聲音,每天早上起床晨練,做什麼事情都有板有眼……

鞠一鳴參軍入伍前,爺爺把他最寶貴的軍功章送給了他。幾年後,鞠一鳴兩次榮立三等功,並考入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比肩頭“扛星”還讓鞠一鳴激動的是,他找到了苦苦追尋的答案:軍裝就是軍人的皮膚,穿上了就一輩子脫不下來。

“爺爺給了我一顆軍人的心!”提起爺爺,陽光堅強的鞠一鳴滿眼驕傲,在他內心深處,爺爺一直是他的榜樣,“過去是,現在是,永遠都是……”

光榮門第有鐵規,血脈傳承好家風——

“選擇軍營,就是選擇光榮,選擇了責任”

“參軍前,我想完成父親的夙願;參軍後,我有了帶兵打仗、馳騁疆場的志向。”某海防旅火力連上士臧昊天這樣解釋他為何從軍。

“這兵,我沒當夠;那片海,我還想守。”當年,臧昊天的父親臧其文應徵入伍,就在他現在駐守的九頂鐵槎山邊防線。記憶中,父親經常給年幼的臧昊天講自己當兵的故事:“等你長大了,一定要替我再看一眼那座山、那片海!”

這句話,深深烙在臧昊天的腦海裡,一直到他長大成人,心頭仍縈繞著綠色軍旅夢。2006年12月,臧昊天走進軍營,踏上了父親曾經巡守過的海防線。

“每巡守一次海防線,就對邊防軍人的職責多了一分理解,亦對父親的海防情懷多了一分崇敬。”臧昊天說,臧家代代有軍人,是他父親最想看到的,因為這樣能延續臧家的“軍脈”,讓保家衛國的優良傳統代代相傳!

爺爺戰死沙場,父親戰場受傷,兒子接過鋼槍……在陸軍第78集團軍某旅,一營三連連長降巴克珠一家三代從軍的故事被傳為佳話。

1950年康定解放後,爺爺羅布長壽懷著對黨的感恩之情參軍入伍,在一次剿匪作戰中光榮犧牲,被追認為烈士,追記二等戰功。奶奶含辛茹苦把他的阿爸羅布扎西養大,將其送到部隊,並立下家訓——家族男兒,年滿十八,參軍入伍,報答黨恩。

幼承家訓,降巴克珠對精忠報國多了一些感悟和嚮往:喜歡穿父親壓箱底的老式軍裝,更是在徵兵季躍躍欲試。男兒十八立父志。2006年12月,降巴克珠參軍入伍,在追隨父輩感念黨恩、精忠報國的足跡中,兩次榮立一等功,被保送到陸軍軍官學院深造,畢業不到一年,他就成為“全能排長”。

光榮門第有鐵規!記者採訪中發現,軍人家庭的“家規”和“祖訓”竟頗多相似:愛國愛家,希望家裡能多走出幾位軍人。

楊樹朋,“楊根思連”原四級軍士長。在赴南蘇丹執行維和任務時,他和戰友李磊不幸犧牲。楊樹朋生前曾寫過這樣一段話:“選擇軍營,就是選擇光榮,選擇了責任。從軍報國,是有出息的選擇。將來兒子長大了,我也要把他送到部隊!”

那一幕動人場景,至今仍刻在連隊官兵腦海深處——

在烈士楊樹朋骨灰安放儀式上,不到7歲的楊一鳴手捧父親遺像走在最前面。記者問他長大後想做什麼時,楊一鳴含淚回答說:“爸爸是英雄,我長大了也要當兵,要當英雄!”

也許年幼的小一鳴對於“犧牲”“烈士”的概念還很模糊,也許他長大後才能真正明白父親的偉大,但“長大了我也要當兵”的想法,如同一粒種子正在他心中生根發芽。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

“革命的傳承,需要一代代熱血軍人前赴後繼”

“昨天,先輩紮根邊防奉獻青春、熱血乃至生命;今天,他們的後代再次做出戍邊衛國的無悔選擇。”前不久,某邊防旅10餘名邊防軍人後代主動申請到偏遠艱苦一線守防的故事傳開後,在官兵中引起強烈反響。

“小孝為家,中孝為群,大孝為國。”某邊防旅巡邏艇大隊一中隊二分隊指導員遲博說,當我們感悟軍人血脈傳承的家國情懷時,就會更深刻地理解那首歌:“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

細心的遲博發現,在近4年來的全國徵兵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中,“革命老區應當多徵集老紅軍、老復員軍人後代入伍”成為雷打不動的重要一條。

追尋前輩足跡,奔赴北疆哨所。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有數百名邊防軍人的後代來到北部戰區陸軍邊防部隊服役,他們中八成以上成長為班長骨幹,還有兩成考上軍校或提幹。

“革命的傳承,需要一代代熱血軍人前赴後繼。”某邊防旅政委曲道成看到軍人後代來邊防服役的良好勢頭後肯定地說。

如何看待“老革命”“老軍人”爭相送子女參軍的現象?遼寧省軍區政治工作局主任李軍認為,廣大軍人後代以父輩為榜樣,做出追尋崇高的選擇,對年青一代的成長具有導向作用,值得肯定和讚賞。

“今年報名應徵青年中,不乏軍人後代!”聞聽李軍之言,記者腦海中不禁浮現出這樣的鏡頭:戰爭年代,執行攻打山頭作戰任務,一批人倒下了,又一批人衝上來,勢不可當,排山倒海!

探訪幾支基層部隊,記者欣喜地發現:軍人後代接力參軍,同樣展現著和他們父輩祖輩一樣的忠誠、血性和作風。

“爺爺,我沒當孬兵,您看看我獲得的軍功章!”清明節這天,休假在家的第80集團軍某旅合成一營班長楊帥佩戴三等功軍功章,來到爺爺的墓前彙報。

參軍前,楊帥一直為大門上那塊“光榮軍屬”匾牌自豪。小時候,父親總給他講爺爺的故事:70年前,風華正茂的爺爺楊鳳忱毅然參軍,先後參加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後來犧牲在戰場。

38年前,楊帥的叔叔楊樹海參軍入伍。6年前,參軍報國的接力棒傳到楊帥手中。臨行那天,楊帥來到爺爺墓前祭拜,立志要像爺爺那樣當一個戰鬥英雄。

祖輩是英雄,父輩是榜樣。入伍後,楊帥被評為優秀新兵,連續兩年被評為“優秀士兵”。2017年,在上級組織的特種兵比武中,楊帥獲得攀登、障礙等3項第一,被評為“特戰尖兵”。前不久,他帶領全班參加集團軍大比武,多次摘金奪銀,創破紀錄。

“走進軍營,就走進了父輩的精神世界;選擇軍旅,就要在軍營闖出一片天地!”說這番話時,楊帥的眼裡閃耀著火一樣的光芒。

“從浴血榮光中走來,向世界一流軍隊的目標奔去。”記者有理由相信:越來越多的軍人後代走進軍營,必將賡續英雄血脈,心懷強軍夢想,矢志強軍目標,成為保家衛國的中流砥柱。(本報記者 劉建偉 特約記者 趙雷 通訊員 李玲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