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崗之美,一代帝國繁華的最好記錄

雲崗之美,一代帝國繁華的最好記錄

雲岡石窟原名武州(周)山石窟寺,明代改稱雲岡石窟。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水經注·灅水》記載:“武州川水又東南流,水側有石,祗洹舍並諸窟室,比丘尼所居也。其水又東轉逕靈巖南,鑿石開山,因巖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煙寺相望,林淵錦鏡,綴目新眺”。

雲崗之美,一代帝國繁華的最好記錄

作為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時期的大型石窟寺文化遺存,是從北魏文成帝復法啟開鑿之始,到北魏正光年間終結,大致歷經了近70年之久,石窟藝術內容豐富,雕飾精美,是當時統治北中國的北魏皇室集中全國技藝和人力、物力所雕鑿,是由一代代、一批批的能工巧匠創造出的一座佛國聖殿,是新疆以東最早出現的大型石窟群,它以壯麗的典型皇家風範造像而異於其他早期石窟,展現的佛教文化藝術涉及到歷史、建築、音樂等多方面內容。它是東方石雕藝術的精魂,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典範,亦代表著公元5-6世紀佛教藝術的最高成就,在中國乃至世界藝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亦與印度阿旃陀石窟、阿富汗巴米揚石窟並稱為世界三大石雕藝術寶庫。

雲崗之美,一代帝國繁華的最好記錄

雲岡石窟位於中國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約16公里的武州(周)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地理位置為東經113º20’,北緯40º04’。石窟依山開鑿,規模恢弘、氣勢雄渾,東西綿延約1公里,窟區自東而西依自然山勢分為東、中、西三區。

現存主要洞窟45個,附屬洞窟209個,雕刻面積達18000餘平方米。造像最高為17米,最小為2釐米,佛龕約計1100多個,大小造像59000餘尊,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

雲崗之美,一代帝國繁華的最好記錄

雲岡石窟的開鑿從文成帝和平初(460年)起,一直延續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前後60多年。此後的東魏、北齊、隋及初唐,平城改為雲中郡恆安鎮治。

雲崗之美,一代帝國繁華的最好記錄

雲岡石窟的造像氣勢宏偉,內容豐富多彩,堪稱公元5世紀中國石刻藝術之冠,被譽為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寶庫。按照開鑿的時間可分為早、中、晚三期,不同時期的石窟造像風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曇曜五窟”氣勢磅礴,具有渾厚、純樸的西域情調。中期石窟則以精雕細琢,裝飾華麗著稱於世,顯示出複雜多變、富麗堂皇的北魏時期藝術風格。晚期窟室規模雖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適中,是中國北方石窟藝術的榜樣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樂舞和百戲雜技雕刻,也是當時佛教思想流行的體現和北魏社會生活的反映。

雲崗之美,一代帝國繁華的最好記錄

雲岡石窟距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是佛教藝術東傳中國後,第一次由一個民族用一個朝代雕作而成皇家風範的佛教藝術寶庫,是公元5世紀中西文化融合的歷史豐碑。

雲崗之美,一代帝國繁華的最好記錄

形式是內容的載體,佛像又稱法像,是佛法的載體。

佛教歷來注重形象的教化,開鑿於佛教信仰鼎盛時期的雲岡石窟就是對佛學的完美詮釋。

“大同”,是因唐朝在這裡組建過一支多民族融合的軍隊“大同軍”而得名。在化劍為犁,民族和睦的大同,開鑿展示“世界大同”終極理想的雲岡石窟意味深長。

在山崖上開窟造像的創意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佛學宇宙觀和虛實相生中國傳統文化的形象詮釋。

雲岡開窟造像的帷幕是由高僧曇曜拉開的。他在武州山留下了赫赫有名的“曇曜五窟”。這五尊主佛頂天立地,氣勢磅礴,既是五佛,又分別象徵著北魏王朝的五位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