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談漢武大帝的用人之道!

治國經邦,人才為急。提及漢武盛世,人們的腦海中馬上會浮現出董仲叔、桑弘羊、衛青、東方朔、司馬相如等等諸多了不起的歷史人物。他們燦若星辰,不僅照亮了歷史長空,而且將大漢王朝推向了鼎盛。那麼,漢武帝時期人才輩出的原因何在?漢武帝作為史上最傑出的君主之一,他在選人用人方面有什麼獨到之處呢?

趣談漢武大帝的用人之道!

漢武帝

一是完善察舉,遴選人才。察舉是漢朝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設計,也就是由地方官員在轄區內考察、選取人才並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合格後任命官職。這一制度源自文帝,到武帝時達到完備,不僅科目設置更加科學合理,而且選才標準、考試方法等更加明確,最為重要的是形成了“推舉人才受賞、壓制人才受罰、舉薦不力治罪”公平、公正、競爭、擇優的選人用人機制。地方士人只要有真才實學,有一定的社會威望,或有值得稱頌的德行,就有可能成為察舉對象。察舉制度的推行,使大批德才兼備的下層人士得以通過考試進入朝堂。

趣談漢武大帝的用人之道!

影視中漢武帝與衛皇后

御史大夫兒寬,就是通過察舉被選拔入仕的眾多官員中的一個。兒寬,又稱倪寬,少時家貧,上不起學,他就乘在郡國學校伙房幫工之機認真學習,每當下地幹活的時候,他總是“帶經而鋤”。由於他勤學好問,得到了西漢著名學者歐陽生的身傳親授。後來又受業於孔子後裔、西漢經學博士孔安國,所以在經學特別是《尚書》研究方面造詣很深,被當時的郡國選為博士。

趣談漢武大帝的用人之道!

倪寬

後來,倪寬通過答辯考試,做了禮樂制度的“掌故”;不久,補為“廷尉文學卒史”;後因奏章寫得好,被漢武帝發現,公元前113年倪寬遷升為“左內史”,相當於後來的京兆尹,負責治理關中地區的民政。倪寬在任期間,以儒家道德教化民眾,採取措施獎農業、緩刑罰,清理獄訟,體察民情,深得民眾擁戴。後又因修築“六輔渠”,使關中地區農業豐收,經濟繁榮,且賦稅任務完成得最快最好,愈加受漢武帝器重,公元前110年,被封為御史大夫。

趣談漢武大帝的用人之道!

倪寬

二是北闕上書,選拔人才。除了實行察舉制,最大限度地選拔人才之外,求賢若渴的漢武帝為了不遺漏賢才,還允許有才能的人毛遂自薦,也就是通過上書向朝廷陳述自己的政治主張。不管出身好壞、地位高下,只要確有才能,就會得到重用。由於朝廷是在宮殿北邊的門樓上接受上書,所以這種選才方式,被稱為“北闕上書”。漢武帝對北闕上書非常重視,常常親自閱讀,親自選拔。

趣談漢武大帝的用人之道!

漢武帝

東方朔就是通過這種方式被選拔上來的。東方朔,本姓張,字曼倩,西漢平原郡厭次縣人,西漢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漢武帝即位初年,徵召天下賢良方正和有文學才能的人,各地士人、儒生紛紛上書應聘。東方朔則洋洋灑灑寫了三千簡,這些竹簡要兩個人才扛得起,武帝花了二個月時間才讀完。在自薦書中,東方朔說自己從小失去父母,靠兄嫂扶養成人。十三歲開始讀書,十五歲學習擊劍,十六歲學《詩》、《書》,十九歲學兵法和做戰,現在二十二歲,身高九尺三寸,勇敢像孟責,敏捷像慶忌,廉儉像鮑叔,信義像尾生。還說像他那樣的人,應該能夠做天子的大臣!

趣談漢武大帝的用人之道!

東方朔

武帝讀後認為他氣概不凡,便命他在公車署中等待召見。為了儘快見到皇帝,東方朔故意嚇唬給武帝養馬的幾個侏儒,說他們既不能種田,又不能打仗,對國家毫無益處,故皇帝打算殺掉他們。侏儒們聽後大為惶恐,哭著向武帝求饒。武帝問明原委,即召來東方朔責問。東方朔終於得見皇帝,說:“侏儒身高三尺,我身高九尺,然而我與侏儒所賺奉祿卻一樣多,總不能撐死他們而餓死小臣吧!聖上如果不願意重用我,就乾脆放我回家,我不願再白白耗費京城的糧食。”漢武帝聽後捧腹大笑,於是命他在金馬門待詔。因東方朔性格詼諧、言詞敏捷、滑稽多智,被詔拜為郎,後又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職。

趣談漢武大帝的用人之道!

東方朔與元宵姑娘

三是定期徵召,禮遇人才。漢武帝在完善察舉制的同時,還建立了徵召制。也就是由皇帝直接下詔,不通過推薦試用而直接授予官職的選官方式,也叫特詔或特徵。僅班固《漢書·武帝紀》記載,漢武帝就曾於元光元年和元封五年兩次頒佈求賢詔,徵召社會賢達、隱居高士和名流學者。西漢名相公孫弘就先後二次被國人推薦,徵為博士。

趣談漢武大帝的用人之道!

漢武帝

公孫弘,字季,齊地菑川人。漢武帝建元元年十月,武帝下詔要求朝堂及郡國二千石以上官員舉薦“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時年六十歲的公孫弘以“賢良”之名被菑川國推介至朝堂。公孫弘來到長安後,遇到同被舉薦,以研究《詩》而聞名的轅固,轅固當時已經九十餘歲。後來,武帝派遣公孫弘出使匈奴,因覆命之言不合武帝的心意,武帝認為他沒有才能。公孫弘因此稱病回到家鄉。元光五年八月的舉賢詔下發之後,菑川國再次推薦公孫弘赴京,公孫弘推辭說:“我曾因無才而被罷官回家,大家還是推選別人吧!”但由於公孫弘學習《公羊》在郡國已小有名聲,且又恭謹孝順後母,故大家一致推舉公孫弘,公孫弘只好再次入京。

趣談漢武大帝的用人之道!

公孫弘

武帝策問天人之道,公孫弘在對策中強調天子須身正,為百姓樹立信義。並提出“憑才幹任官職,不聽無用的意見,不製造無用的器物,不奪民時妨礙民力,有德者進無德者退,有功者上無功者下,犯罪者受到相應懲罰,賢良者得到相應獎賞”八個方面的治理方法。又以和解釋上古治世,言仁、義、禮、智為治國之道不可廢弛。最後以應順應天道作為對策結尾。太常認為公孫弘的對策平平,無甚新意,在上奏成績時將公孫弘列為下等。武帝看後卻將公孫弘之文提升為第一,並詔公孫弘入見,再次拜其為博士,令其在金馬門待詔。十年之中,公孫弘平步青雲,先後任左內史、御史大夫、丞相之職。元狩二年,公孫弘在相位逝世,諡號獻侯,開創了西漢“以丞相褒侯”的先例。

趣談漢武大帝的用人之道!

公孫弘削竹簡

除徵召之外,漢武帝還多次派遣博士到各地尋訪天下賢能,對於德高望重的鴻儒和有才能但不願出仕之人,漢武帝則派禮官以隆重禮節迎接,懇請其入朝為官,他曾以“安車蒲輪”請出文學家枚乘、儒學大師申培等。

四是不拘一格,使用人才。事業興衰關鍵在人。英明神武的漢武帝勇於打破封建專制體制下任人唯親、論資排輩等用人陋習,始終堅持惟才是舉的選人用人標準,並呈現出多元化的選官特點。比如,二千石以上官吏可通過任子制度使子孫當官;有錢人可通過“貲選”當官,如司馬相如;先賢的後裔可以受照顧,如賈誼的兩個兒子就被關照當了郡守。但漢武帝用人的最大特點還是惟才是舉,量才用人,不拘一格。

趣談漢武大帝的用人之道!

主父偃

一是不會因言廢人,只要有才華,像主父偃儘管所持政見不同,漢武帝照樣求賢若渴。二是敢於破格提拔,比如音樂家李延年原本因犯法而受到腐刑,負責飼養宮中的狗,但因其擅長音律、能歌善舞,被漢武帝破格提拔為“協律都尉”。三是賢不避親,衛青是皇后衛子夫的弟弟,霍去病又是衛青的外甥,且這兩人的出身均不好,但因為能力強,漢武帝就委以重任,二人最終都成為西漢的有名上將。

趣談漢武大帝的用人之道!

衛青拜將

四是不論出身,皇后衛子夫原是平陽侯家的歌女;丞相公孫弘、御史大夫兒寬以及嚴助、朱買臣等人都是從貧苦平民中選拔上來的;御史大夫張湯、杜周和廷尉趙禹則是從小吏中選拔出來的。五是不分民族,漢武帝還大膽任用能統兵打仗的越人、匈奴人為將軍,比如金日磾(mì dī),本是一名匈奴俘虜,被俘後在宮中做養馬的奴隸,最終竟然與霍光、上官桀一齊成為漢武帝的託孤重臣。

趣談漢武大帝的用人之道!

金日磾

六是特事特辦,漢武帝初讀《子虛賦》,就對司馬相如極為傾慕,得見作者後,更是如獲至寶,讓他享受與自己同等的寫作待遇。

趣談漢武大帝的用人之道!

有一次,漢武帝在郎署見一老翁,白髮蒼蒼,步履蹣跚。覺得奇怪,因為一般郎官都是二十幾歲的年輕人。於是就問他:“公何時為郎,為什麼這麼老呢?”答曰:“臣姓顏名駟,江都人也,以文帝時為郎。”上問曰:“何其老而不遇也?”駟曰:“文帝好文而臣好武;景帝好老而臣尚少;陛下好少而臣已老。是以三世不遇,故老於郎署。”聽顏駟這麼一說,武帝深為震驚,這麼一位三朝為官的老者,卻因為碰不上皇帝所好,總也得不到提拔重用,幹了大半輩子還是個郎官,這不是顏駟的過錯。武帝考察了顏駟的才識,當即任命他為會稽都尉,“顏郎老”也因此成為生不逢時、老而不遇的代名詞。

趣談漢武大帝的用人之道!

顏駟

五是興辦太學,培養人才。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在西漢早期,由於只有私家教學,沒有政府設立的學校,士人的學識水平難免參差不齊,儘管當時黃老思想盛行,但私學所培養的人才不一定符合吏治的要求。所以,興辦官方學堂,把養士與選士結合起來,以提升並保證行政官員的整體素養,就顯得重要且必需。公元前124年,漢武帝採納了西漢名儒董仲叔“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的建議,在都城長安設立了國家的最高學府——太學,也就是中國古代的國立大學。

趣談漢武大帝的用人之道!

董仲叔

太學中的老師是稱博士,太學擇師甚為嚴格,主要採用徵拜、舉薦的方式選拔,要求必須德才兼備,大多由名流充當。太學中的學生稱博士弟子,主要由中央有關部門典選或地方郡縣長官推薦。學習的內容,主要是儒家經典,有《詩》、《書》、《易》、《禮》、《春秋》等。

趣談漢武大帝的用人之道!

太學門

太學每年進行一次選拔考試,通“一藝”以上,可以任官;獲得較高等級的能任“郎中”。如“一藝”也不通,則被打發回家,且推選人還要受罰。漢武帝還親自策問,親自選拔。這樣嚴格、規範的教育制度,不僅培養造就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充實進各級官僚機構,滿足國家選人用人的需求,而且營造了學而優則仕的社會氛圍。為方便學習,漢武帝還下令在全國範圍內徵集圖書,廣開獻書之路,並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於是“書積如丘山”,多達33090卷,皇室和政府藏書空前豐富。

趣談漢武大帝的用人之道!

太學

在漢武帝先進、開明、公正、擇優的選人用人政策指引下,各類人才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曾國藩稱之:“異材勃起,俊彥雲屯,焜耀簡編。”班固則驚歎:“漢之得人,於此為盛!”也正因為有這些人才做支撐,漢武帝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得以順利實施,且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均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不僅使大漢王朝達到了鼎盛,而且成為中國封建王朝第一個發展高峰。

趣談漢武大帝的用人之道!

漢軍威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