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談《長安十二時辰》的望樓,看看古代都有哪些“即時通訊”技術

《長安十二時辰》中最引人關注的應該就是望樓系統

,這個極具古代特色,又富含現代技術的“即時通訊”系統,將整部戲的情節都連貫起來。只要戲中望樓鼓聲一響,氣氛馬上就變得緊張又刺激,特別是在追蹤的時候配合響箭與黃煙,給古老的長安城增添了許多高科技的色彩。

趣談《長安十二時辰》的望樓,看看古代都有哪些“即時通訊”技術

望樓系統

關於戲中的望樓系統,很多人都想知道是否真實存在於歷史中。在這裡我先給大家一個答案:那就是不存在。真實的唐朝沒有這麼先進的“即時通訊”系統,而且戲中的望樓系統也過於複雜,短時間內很難投入使用。

有人曾給望樓系統做過深度解析,將望樓窗口的信號轉化成二進制數字,再結合對應的密碼就可以翻譯出望樓信號的內容。這種解釋很合理,但從戲中使用望樓的情況來看,望樓系統傳遞的信息量相當龐大,如果要將這些信息內容全部編入密碼本內,翻譯起來會非常困難。

趣談《長安十二時辰》的望樓,看看古代都有哪些“即時通訊”技術

望樓系統解析

我對《長安十二時辰》望樓系統的質疑

從戲中內容來分析,望樓系統是在靖安司成立之時才有的,靖安司又是專門針對狼衛事件而設立,整個過程也就只有短短的半年時間。

短時間內,有針對性的設立機構,設立望樓系統,那麼所使用的傳遞信號也應該是有針對性的。望樓系統的密碼本內包含詞彙應該會有狼衛、長安街道名、長安坊名、參與辦案人員的姓名等等,這些內容是望樓傳遞中必須要用到的,其餘不相關的詞彙可以剔除,儘可能的精簡望樓系統密碼詞彙,這樣望樓的工作人員才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記住這些信號。

趣談《長安十二時辰》的望樓,看看古代都有哪些“即時通訊”技術

望樓系統

但是從戲中使用望樓的情況來看,望樓所傳遞的內容完全是不固定、不規律的,幾乎就是傳遞口頭語,對突發事件、新增人物,甚至是案件以外的詞彙和字眼,都可以互相傳遞,從這樣的傳遞量來看,望樓已經可以實現“遠程聊天”功能了。

我們目前漢字的常用字有二千多個,如果望樓傳遞的內容是“無死角覆蓋”,那就需要傳遞人員熟記二千多漢字,並記住與之相對應的二進制數,再轉化成望樓信號。如此複雜的內容,都是在設立靖安司的半年時間內完成,顯然不可能。

趣談《長安十二時辰》的望樓,看看古代都有哪些“即時通訊”技術

望樓系統簡圖

望樓系統是虛構的,那麼古代有沒有“即時通訊”技術呢?

  • 先說古代軍用的“即時通訊”技術

古代戰場上少不了三樣東西,那就是旗、鼓、金

旗,又分為號旗、令旗、將旗等等,不同的旗代表達的意思也不一樣,比如說號旗,這是指揮士兵們衝鋒的引路旗,號旗在何處,士兵們就攻向何處;令旗,屬於行軍調兵的一種旗,手握此期者可以對自己所管轄的士兵發號施令;將旗,是全軍的靈魂,其作用是表明該隊伍的歸屬性,也是全軍士氣所在,丟失此旗者將會受到最嚴厲的處罰。

趣談《長安十二時辰》的望樓,看看古代都有哪些“即時通訊”技術

古代戰旗

旗屬於視覺上的通訊工具,大家只要看到對應的旗就會做對應的事。鼓和金屬於聽覺上得的通訊工具,鼓是前進衝鋒的信號,金是撤退收兵的信號。《左傳》關於鼓金的使用也有說明:“三軍以利用也,金鼓以聲氣也。

戰場上的信號必須要精簡和突出,這樣士兵們才能在第一時間準確執行命令。古代用鼓聲作為戰鬥信號是很普遍的事,不過能夠在史料中留下與鼓有關的戰役卻不多,其中最有名的應該是“戰金山”。

韓世忠以八千餘人成功擊敗了金兀朮的十萬大軍,這樣的戰績不亞於劉秀的“昆陽之戰”。韓世忠的成功離不開他夫人的“桴鼓”相助:

“戰將十合,梁夫人親執桴鼓,金兵終不得渡。”

趣談《長安十二時辰》的望樓,看看古代都有哪些“即時通訊”技術

古代戰鼓

這就是《宋史》關於“梁紅玉擂鼓戰金山”的描寫,短短十餘字讓人浮想聯翩:

  • 有人認為梁紅玉擂鼓是為了鼓舞士氣,士兵們聽到鼓聲英勇奮戰,最終抵擋住金兀朮的猛烈攻擊;
  • 有人認為梁紅玉是用鼓聲傳遞作戰信號,指揮山下的士兵進行攻擊。據民間傳說,金兀朮與韓世忠交戰於鎮江之上,戰場上長滿高高的蘆葦,雙方戰士進去後幾乎看不到周圍的情況。梁紅玉站在金山寺上,底下的情景盡入眼底,因此她可以用鼓聲告訴自己的丈夫如何進攻,如何防守,最終取得勝利。

關於梁紅玉戰金山,我們暫且不管她是鼓舞士氣還是指揮作戰,最終她是用鼓聲幫助丈夫打贏了這場戰役,這也是利益於當時的“即時通訊”工具。

趣談《長安十二時辰》的望樓,看看古代都有哪些“即時通訊”技術

梁紅玉劇照

  • 古代防禦通訊利器——烽火臺

烽火臺在古代邊防工作上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它可以用最快速的通訊方式向指揮中心傳遞一線軍情。

烽火臺歷史悠久,最初是以“白天燃煙,晚上點火”的方式來傳遞信息,到了漢朝的時候增加緊張情況處理,就是當烽火臺被圍攻的時候可以使用“離合苣火”(將火炬聚攏後再分離)的方式告訴後方,這個烽火臺已入險地。

宋朝開始,烽火臺傳遞信息就不單是點火燃煙這麼簡單了,還需要告訴後方敵人的數量。比如敵人在五百以下的,烽火臺放一炬;五百至三千放二炬,如此類推。這時候烽火臺需要傳遞的信息就會多起來,為了更容易識別傳遞回來的信息,明朝開始還給烽火臺增設了放炮的功能,用烽火信號加上炮聲來傳遞敵人的數量,這樣識別起來更加準確。

趣談《長安十二時辰》的望樓,看看古代都有哪些“即時通訊”技術

古代烽火臺信號

  • 再說古代民用的“即時通訊”技術

古代民用通訊用的不多,主要是用於打更、開市、警示等。這些通訊方式中,又以打更的要求較為嚴格。

打更是從晚上七點開始,即為“落更”,聲音是先慢後快,連打三次。隨後每隔兩個小時打一次更,擊打的聲音也有不同,一直到凌晨三點(五更)即完成整晚的打更任務。也就是說古代打更需要記住的動作只有五種,對於打更人來說容易記,對於聽更的老百姓來說也容易識別。

趣談《長安十二時辰》的望樓,看看古代都有哪些“即時通訊”技術

清朝更夫形象

關於開市、警示之類的通訊方式就更為簡單了,主要以鼓聲為主,比如我們現在可以看到的一些鼓樓,就是古代用於傳遞這些信號用的。唐朝在長安城設置的鼓比較多,是在開市之時為開啟城門而擊,或者是有人聚眾鬧事的時候擊鼓警示,所傳遞的信息也非常簡單,並不像戲中望樓這麼複雜。

古代的通訊方式還有飛鴿傳書、快馬加急等等,這些都不是即時的通訊方式,存在一定的延時性,但其傳遞的內容更為豐富,可以通過文字詳細說明。相比之下,即時通訊只能採用簡單的口令或者代號,而且中轉的次數不能太多,否則每中轉一次就增添一次出錯的風險。

趣談《長安十二時辰》的望樓,看看古代都有哪些“即時通訊”技術

古代飛鴿傳書

如今我們可以通過各種高科技手段進行遠程通訊,是因為電子設備在後臺幫我們完成了編碼、解碼、轉化等一系列的工作。古代沒有這些設備,全部都要人工去完成,因此古代要進行即時通訊的時候,其內容就必須要簡單易記,像《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望樓系統顯然過於複雜和繁瑣,非人工所能完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