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的新運用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宣示執政目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實施“四個全面”執政方略、完善與國家治理現代化相適應的執政方式、營造良好外部執政環境、為實現歷史使命提供執政保障等方面,開拓了對共產黨執政規律認識的新境界。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了黨的指導思想的又一次與時俱進。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共產黨執政規律,就是共產黨執政後必須遵循的、反映黨執政本質和必然性的法則和客觀要求。黨的十九大提出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現了我們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的新運用,標誌著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

宣示符合時代發展趨勢的執政目標

執政目標是黨治國理政所要達到的願景。執政目標對黨的執政至關重要。面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形勢,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執政目標體現出鮮明的時代特色。

執政目標清晰明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明確宣示了黨的執政目標,即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目標有近期、中期、長期三個階段性目標,是一個連續、連貫的整體:近期是從黨的十九大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期是從2020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期是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執政目標務實理性。改革開放之後,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戰略安排,提出“三步走”戰略目標。解決人民溫飽、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這兩個目標已提前實現。在深入研究、反覆論證的基礎上,黨的十九大提出,從2020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意味著黨原來提出的“三步走”戰略的第三步即基本實現現代化,將提前15年實現。作出這一調整,是有充分依據和把握的。

執政目標催人奮進。黨的十九大提出到2050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展望那時,我國將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我國作為具有5000多年文明歷史的古國,將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活力,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國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將成為現實。這樣宏偉的目標令人憧憬,催人奮進。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宣示的執政目標,體現了全黨意志,反映了人民心聲,必將極大地振奮黨心民心,提高黨的凝聚力、戰鬥力和感召力。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

執政理念是關於黨為誰執政、靠誰執政和怎樣執政的理性認識,是指導黨的執政活動的根本原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並以此指導黨的一切執政活動。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共產黨堅持執政為民,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這表明,黨執政為了人民,為了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民之所想,政之所向。中國共產黨的責任,就是要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努力解決群眾的生產生活困難,把人民的嚮往變成現實。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保證人民當家作主。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保證人民當家作主。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發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落實到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之中。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離開民生空談民主是沒有意義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根本目的是增進民生福祉,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必須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讓人民共享發展成果,使發展更有動力、更可持續。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必須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保證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

順應民意、保證民主、改善民生,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在執政活動中的具體體現,對於密切黨群關係,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實施“四個全面”執政方略

執政方略是執政黨為實現執政目標、執政理念所選擇的一種關乎全局的宏觀思路和戰略策略。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是黨在新形勢下推進各項事業發展的根本執政方略。

“四個全面”構建施政框架。“四個全面”的每一個“全面”,都是治國理政的重點方面,必須緊緊扭住不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黨對人民的莊嚴承諾,必須如期實現。全面深化改革,是更好發揮制度優勢、提高治理效能的基本途徑。全面依法治國,是深刻而重大的國家治理變革。全面從嚴治黨,是黨執政成功的關鍵“密碼”。“四個全面”相互支撐,共同構成一個具有整體性、協調性的施政框架,體現了黨治國理政的目標指向、動力機制、制度基礎、政治保證的有機統一。

“四個全面”解決突出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事業越前進、越發展,新情況新問題就會越多,面臨的風險和挑戰就會越多,面對的不可預料的事情就會越多。 新時代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問題尚未解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全面依法治國任務依然繁重,黨的建設方面還存在不少薄弱環節。“四個全面”執政方略是我們黨解決問題、應對挑戰的法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建成惠及全體人民的更高質量的小康。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主軸,努力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上取得新突破,牽引和帶動其他領域改革。全面依法治國,把黨和國家工作納入法治化軌道,依靠法治解決各種社會矛盾和問題,保證國家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全面從嚴治黨,解決黨自身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防止發生“霸王別姬”。

“四個全面”蘊含科學方法。“四個全面”創造性地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奮鬥目標、全面深化改革這一發展動力、全面依法治國這一重要保障、全面從嚴治黨這一根本保證有機聯繫、科學統籌起來,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注入了新的時代內涵、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哲學層面,“四個全面”體現了全面、聯繫的觀點,體現了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體現了統籌兼顧的要求,蘊含著豐富的哲理,集中體現了對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自覺運用。

完善適應國家治理現代化需要的執政方式

執政方式是執政黨運用政權的力量來治理國家的模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國共產黨作為當代中國唯一的執政黨,是國家治理體系中最重要的力量,黨的執政方式必須體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要求。

提升黨執政的科學化水平。黨如何實現科學執政,關鍵在於能否正確處理黨與國家政權的關係。歷史上,以黨代政、黨政不分都導致了權力過分集中,而黨政分開又容易造成相互扯皮,效率低下。化解這一癥結,必須有新的視角。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在理念上澄清了黨政關係的認識誤區,特別是澄清了什麼是黨對國家政權的科學領導。在此基礎上,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黨對國家政權的領導,就是“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 ,黨始終處於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地位。這些論述為新時代提升黨的執政方式科學化水平指明瞭方向。

提升黨執政的民主化水平。民主化,即“公共治理和制度安排都必須保障主權在民或人民當家作主,所有公共政策要從根本上體現人民的意志和人民的主體地位”。 民主化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標準。中國共產黨執政就是要保證和支持人民當家作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證和支持人民當家作主不是一句口號、不是一句空話,必須落實到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之中。”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動員和組織人民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級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在制定大政方針過程中,堅持在人民內部進行廣泛協商,把各方面的真知灼見都運用於治國理政,使選舉民主和協商民主相得益彰。

提升黨執政的法治化水平。法治化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又一重要標準。執政黨作為國家治理的重要主體,能否做到依法執政,將自身的活動納入法治軌道,是衡量一個國家治理體系是否現代化的重要指標。中國共產黨致力於執政方式的法治化,不僅帶領人民制定法律,還帶頭遵守法律,在憲法和法律的範圍內活動,為全社會做表率,這必將促使國家治理的其他主體在從事治理活動時依法、依章辦事,推動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必須把黨的領導貫徹落實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各方面,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堅持依法治國和依規治黨有機統一。

營造和諧穩定的良好外部執政環境

執政環境是影響黨的執政活動的各種客觀因素或條件的總和。外部執政環境,指執政黨所處時代的國際因素或條件。隨著中國日益走進世界舞臺的中央,營造和諧穩定的良好外部執政環境,是執政黨必須面對的課題。

高揚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旗幟。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思想。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核心,是“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

大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要求從政治、安全、經濟、文化、生態等五個方面著力:政治上,要摒棄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走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安全上,要以對話解決爭端、以協商化解分歧,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經濟上,要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生態上,要堅持環境友好,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凝聚了各國共識,為世界發展和人類未來指明瞭正確方向,使中國站在道義和輿論的制高點上,有利於改善黨執政的外部環境。

提供擔當歷史使命的堅強執政保障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國共產黨與生俱來的歷史使命。經過長期奮鬥,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但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實現偉大夢想,必須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四個偉大”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

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堅持全面從嚴治黨。黨的十九大報告旗幟鮮明地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黨的領導是當代中國的最高政治原則,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所在。沒有中國共產黨堅強有力的領導,中華民族將是一盤散沙。習近平總書記對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從來充滿自信、絕不迴避退讓,系列重要講話萬變不離其宗,根本是堅持黨的領導;無論哪個領域、哪方面工作,無一不是從加強黨的領導抓起,最終落腳在強化黨的建設上。

黨的領導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體現在堅定理想信念宗旨、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上,體現在堅持黨管幹部原則、選對人用好人、樹立鮮明的價值觀和政治導向上。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堅持全面從嚴治黨,同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有機統一、不可分割。只有牢牢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一刻不停頓地堅持全面從嚴治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才具有堅不可摧的執政保障。

(作者簡介:吳輝,中共中央黨校黨建部黨的學說史教研室主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