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學校供需不均衡 民辦教育國際學校興起

全國新生人口與學校數量矛盾擴大,全國小學單校在校生數不斷上升。2006年後全國出生人口呈現回暖趨勢,新世紀10年代後的生育政策基調也在維持調控的同時逐漸轉向“放開”。與此同時,全國各地的中小學學校數量卻有減少趨勢,小學單校生數一直在不斷增加。

大城市教育資源競爭更為激烈,小學初中高中供給依次承壓。

K12學校供需不均衡 民辦教育國際學校興起

一、城市結構差異

大城市由於對人口具有“虹吸效應”,使得新生人口上升得更快,教育資源更加緊缺,消除“大班額”任務具有較大壓力。

二、階段結構差異

由於學生的小學、初中和高中教育一般是分階段依次完成的,因此全國出生人口絕對數回升對學校承載能力的施壓也是按照小學、初中和高中的順序進行的,相關壓力可以反映在“入學生剪刀差”上。目前學校承載壓力已在上海明顯體現,預計未來4-5年內或在全國範圍內體現。

民辦教育或將扮演重要角色,市場潛力有待釋放。

出生人口絕對數回升在未來將首先帶動小學在校人數,從而推動在校生規模的擴大。同時,近年來中小學民辦教育滲透率以近線性增長的方式提升,預計未來這一趨勢會繼續得到保持。未來在校生規模擴大或與民辦滲透率提高影響疊加,構成民辦教育擴張雙擊。此外,中小學學校教育行業正處於強賣方市場,民辦學校生均費用有望進一步提升。在供求兩方面對民辦教育的利好信息下,預計民辦基礎教育規模2022年可達到1566億,民辦中小學教育市場未來可期。

留學低齡化趨勢已經顯現並可能在未來繼續延續,國際學校定位高端價格提價空間更大。2014/2015學年中國赴美攻讀本科的留學生數量首次超過在美攻讀研究生學生數量,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預計2022年中國出國留學人數將達到83.05萬人。根據估算,假設每年60萬人中有60%的人有國際學校就讀需求,國際學校每個年級約有36萬人的潛在需求量,而新學說數據顯示,國際學校2017年平均每個年級僅有4萬人,可以看出目前供給量遠遠低於潛在需求量。

此外,國際學校定位高端,客單價高,受益消費升級市場需求旺盛,未來提價空間仍存。

國內升學競爭日益激烈,國際學校可實現繞道競爭。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中國四年制高等院校和前50名重點高校的錄取率分別只有39.6%和2.5%,遠遠低於美國的55.8%和23.5%。然而國際學校畢業生則有機會挑戰國際頂級名校,例如博實樂教育集團的畢業生被世界TOP50大學錄取的比例由2016年的65%上升至2018H1的90%,楓葉教育畢業生近三年被楓葉全球名校百強榜院校錄取的比例始終保持在50%以上。國際學校可以幫助學生一定程度上規避中國升學考試的“獨木橋”式激烈競爭,是繞道競爭的優勢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