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牧羊女」給你講一個故事

听“牧羊女”给你讲一个故事

小時候

1991年一個飄雪的早晨,我出生在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扎賚特旗八一牧場一個普通農家。少年時,雖然家裡的主要生活來源是種地,但父母心疼我,總不讓我下地幹活,只肯讓我放家裡的十幾只羊,於是每年暑假,我就成了小小的牧羊女。我總是帶上一本書,一邊放羊一邊坐在草地上閱讀,天高雲淡,草青羊肥,惠風和暢,怡然自得。

有一次,當我意猶未盡地從書中抬起頭,卻發現眼前連一隻羊也沒有了!嚇得我趕緊滿山遍野地找,等到我終於放棄希望,垂頭喪氣地回家準備捱罵時,卻發現羊兒們早就自己回家了!媽媽笑著對我說,“看書看得連羊丟了都不知道!”

听“牧羊女”给你讲一个故事

我度過了整個童年的八一牧場中心校

2009年,我考入北京科技大學法學系,2013年,成為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七年的法學教育讓我遇到了許多虛懷若谷的老師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也讓我在吸收知識的同時,樹立了對法治國家堅定的理想信念。

听“牧羊女”给你讲一个故事听“牧羊女”给你讲一个故事

曙色微熹半窗紅,斯人已在院樓中。

柵旁恭待千人湧,庭裡裁紛萬戶同。

晨定春秋午盞冷,夕成案卷晚晴空。

殷勤問法平章事,耿耿初心道為公!

2017年10月,我走進了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中級人民法院,上面這首小詩,正是近一年來我對法院工作的整體印象。

听“牧羊女”给你讲一个故事

興安盟中級人民法院

從牧羊女到法大研究生,總有人問我,“你為什麼要回來?”我總是笑而不語。我選擇回到內蒙古興安盟,回到這片寧靜安詳卻尚不發達的土地——這裡是我的故鄉,我的歸宿,我堅信這裡也是實現我的價值,踐行我的信念最理想的平臺。

在興安盟中院,我見證了幹警們起早貪黑深入草原到牧民家裡執行,也被女法官們心靈手巧的剪紙作品釘住了腳步;我切身感受到了審判工作的繁瑣和複雜,也被法官開庭開到晚上十點的忙碌所震撼。無論是晨曦微露,還是曉月中天,無論是汗水溼透了脊背,還是霜雪掛上了睫毛,這些可愛可敬的法官們嘴上不說熱愛、不說信仰,卻早已把對審判工作的熱愛和信仰化入了自己朝朝暮暮的工作中,寫進了一個又一個個裁判文書裡,為我這樣的法院小青苗樹立了榜樣!

听“牧羊女”给你讲一个故事
听“牧羊女”给你讲一个故事听“牧羊女”给你讲一个故事

如今,我擔任興安盟中院民一庭法官助理,民一庭是中院案件最多的庭室,每天來開庭的當事人總是絡繹不絕,等著撰寫的文書總是還沒送走上一批就又來了下一批。民間借貸、買賣合同、返還原物......在很多人看來,我們處理的都是家長裡短、雞毛蒜皮的瑣事,但是在我看來,我們收到的每一個案件都是農牧民的切身利益,每一份訴請都是他們對法治公平公正的殷切期待。既然法徽上鐫刻著天平,就要求我們必須公平正義!為此,在每一次開庭中,我都全身心地學習與當事人溝通的技巧;在每一次文書撰寫中,我都絞盡腦汁思考如何更恰當地表達,才能既讓當事人服判息訟、又能最大限度的傳播法律的精神。在每一次閱讀案卷中,在每一個電話溝通中,在每一次法律關係的分析和探討中,我總會時常想起孟德斯鳩的格言——“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神中,每個人就是整個國家”。是的,無論是牧民們要求返還幾隻羊的訴請,還是標的額上億的投資併購項目,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法律面前,每一個公民的合法權利都神聖不可侵犯!

人們對內蒙古的印象,大多還停留在藍天碧草、黑車白帳,然而在大草原的深處,城鎮化、現代化的汽笛早已拉響。家鄉的發展離不開法治,家鄉的進步離不開法官。進入興安盟中院快一年了,我從未後悔自己的選擇,我願用自己的青春和勤奮的工作守護這片草原,我為能服務家鄉人民、為家鄉的法治事業出綿薄之力而感到無比的驕傲和自豪!

這就是我,一個90後法官助理的自我要求,也是我生在草原、長在草原、最終也要回饋草原的人生願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