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藥化肥漲價,但糧食不漲價,農民該怎麼辦?有何解決辦法?

小小小知識


之所以說我是農村人,是因為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現在依然生活在農村。家裡有地但是我卻不管理,對於種地我是外行。我是一個不合格的農民,所以就稱為農村人吧。

我不知道回答問題的有多少是農民,也不知道你們對農業生產瞭解多少。我就以我所在的山東臨沂農村給大家介紹一下農村的現狀。

我這裡是平原地區,主產水稻和小麥,一年兩季,六月收小麥,十月收水稻。小麥畝產量在700斤800斤到1000斤左右。糧食販子的收購價在一塊一毛左右。水稻畝產量在1200到1400斤左右,糧食販子的收購價在一塊五毛左右。如果按最低產量算,每畝地的毛收入在2500元左右。這其中的成本各家有不同,但是都少不了兩季的化肥錢,兩季的農藥錢(一年要噴農藥最少六七遍),收小麥的收割機錢,收完小麥的耙地錢,灌完水之後的整地錢(就是耙完地之後土不平,用機器進去攪和把土塊打碎重新平整一遍,有人家僱機器,也有人用自己的手扶拖拉機自己幹),整完地之後插秧,有人家僱人工就要有人工錢,最後就是收水稻的收割機錢(也有的人家不用)。其中還有麥種,水稻種,油料錢。如果時間成本我們先不計算,種地還是有一點利潤的,如果計算時間成本哪可能真的是要賠錢的。既然種地賠錢,那麼都是些什麼樣的人在種地呢?這就是我要說的下一下問題:農民的年齡結構。

如果要在農民前面加一個職稱的話,我覺得可以這樣分一下類

40歲以下的,業餘農民。就像你這樣,幾乎不參與土地和農業的管理,只有在大忙的時候幫忙幹活。其他時間幾乎很少下地,不知道什麼時候該噴藥,不知道作物得了什麼病,不知道生了什麼蟲。

40歲到50歲,職業農民。這是農民中的生力軍,這一階段的農民是壓力最大,也最能幹。農民背上三座山,教育,養老,還房貸幾乎都是壓在這一年齡段人的身上。他們一般都會有比較固定工作,當然是指打工的哪種工作。農忙時可以兼顧家裡的活,平時也是在下班時間打理農業。有時遇到農忙和工作衝突,這時婦女就成農業的主力,農村婦女開手扶拖拉機並不是什麼希奇的事。

50歲到60歲,專業農民。這一階段的農民壓力相對較小一些,由於體力的原因大部分沒有固定工作,只能零零散散的做一些零工,維持生活開支,補貼家用。於是種地就成了他們最固定的工作和收入來源。這一階段的農民是最寶貴的,他們有時間投入農業,有更多的生產經驗,有比較充沛的體力。

60歲以上,老農民。這時的農民幾乎已經沒有什麼壓力了,他們的主要工作就是種地了。但是體力上的原因,他們在大忙期間已經無法獨自去擔起生產活動,這時,業餘農民就出場了。

這就是農業人口年齡分佈農民的循環規律。

那麼現在,農資上漲,種地成本增加,投資傳統農業已經跑不贏時間成本,業餘農民還會去在老農民手中接過這根農業的大棒嗎?我覺得我不會,大多數的業餘農民都不會。哪麼老農民實實在在的種不動地了,土地怎麼辦?大多數情況是這樣的:只留一小塊,滿足自己的糧食供應,其他的出租出去,租給專業農民,總好過長草。而我也是這種打算。我們這也有人承包了很多別人種不了的土地。那麼問題又來了:他們現在可以以量取勝,但隨著農資上漲,人工上漲,物料上漲,生活成本上漲,他們能堅持多久?

在沒有農民堅持的時候,農業怎麼辦?土地怎麼辦?農民怎麼辦?說實話,農民沒有辦法,真的,農民一點辦法也沒有!

農民從來都是弱勢群體,以前是,現在也是,但是農民依然有希望。因為農民的背後是土地,土地的背後是國家,國家不會將大片的土地白白浪費掉,一定為土地尋找一條出路,那也是農民的出路。事實上,每當農業走到十字路口,遇到發展瓶頸,國家的作用便顯得尤為重要。

我們都知道在解放初打土豪分田地讓農民真正成為土地的主人。在勞動力不足時成立互助組。在集體經濟發展瓶頸時制定家庭承包責任治。再到後來三十年不動地政策,實施土地確權工作,讓土地成為農民的財產,這一切都離不開國家。那麼現在,農業又走到了十字路口,怎麼辦?讓農民去投資改造土地嗎?讓農民去投資發展生態農業,旅遊農業,各種新型農業嗎?農民有錢嗎?能持續投資嗎?農民有新生產技術嗎?農民有經營能力嗎?農民有承擔風險的能力嗎?農民,只是一群弱勢群體!

那麼農民的出路究竟在哪裡?我認為應該在兩個方面入手:一個是整合,一個是剝離。

整合就是要整合資本,整合土地資源,整合農民技術經驗。鼓勵民間資本,社會資本,國家發展資金投入到農村,投入到土地,建設新型農業產區,建設大規模集約化農業產區。讓農民在農業產區工作,一年四季都有收入。讓種地打理農業生產成為一種職業,而不是生存方式。

剝離就是要剝離下一代與土地的相關度。他們可以繼承土地產權但卻不一定要從事農業事業。這就要求他有離開土地生存的能力,要對他們加強技術培訓,開辦更多的職業技能學校。既能讓他們掌握生存的一技之長,也能儲備有知識,有技術,有頭腦的現代化新型農業人材,為老一代的農民更新換代做準備。同時技術學校也要承擔起社會責任,寬進嚴出,不能讓這些孩子拿著父母的血汗錢吃喝玩樂談戀愛,把妹撩哥樣樣通,來到社會生存不下去,還得回來啃老。

所以我認為,農民的出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有一個探索的過程,適應的過程,教育改造的過程。這並不是農民能夠完成的事業,這隻能通過國家的綜合改造。

手扶拖拉機頭,後面可以帶車斗,也可以改裝旋耕耙

旋耕耙,栽稻時整地用的

扳倒海,灌溉神器


外號張小鬍子


農藥化肥漲價,但糧食不漲價,農民該怎麼辦?有何解決辦法嗎?



看到這個問題就有點悲催的感覺,農藥化肥漲價了,這是真的,糧食價格不漲價,20年前就是這個價,甚至還有點下降了,這也是真的。農民該何去何從,有什麼辦法能解決,下面簡單的分析。

化肥農藥的漲價主要是由於近期對化工企業進行大規模大力度的環境汙染治理,好多企業對環境汙染源的處理,投入了大量的資金,致使了化肥生產成本增加。當然也有對一些中小化工廠進行了關閉,出現了化肥生產廠家少,或者說是壟斷的現象,化肥的價格主要是由化工企業來說的算。



糧食不漲價主要是由於糧食關係到國計民生,每一個消費者的生存依靠,如果糧食價格出現了大幅度的上漲,社會物價會出現更大幅度的上漲,這是一種連鎖反應,當然消費者付出的生存消費代價也越來越大,或許會出現一些消費者的溫飽問題難以解決。所以,任何一個國家,對於糧食的價格都出現血紅,進行宏觀調控,一旦糧食價格出現大幅度上漲,就會把儲存糧進行投放市場,以穩定糧食價格,保護消費者的利益,但是農民就受到了利益的損失。



對於目前化肥漲價,糧食不漲價,農民的利益怎麼辦?農民該怎麼辦?如何解決?

一、地還需要農民來種,農民沒有辦法,必須種地,因為他沒有其他的生存依靠,至少有的能確保生存安全,解決溫飽問題。農民需要一邊種地,一邊打工來維持家庭的正常開支,為社會貢獻糧食,奉獻自己的社會價值。

二、對於農民種地補貼要提高。就像西方國家對農民的補貼力度那麼大,西方國家每年補貼3000多億歐元的農民種地,為了確保糧食的穩定生產,這樣的家這樣的補貼力度,可以保證農民種地就是的收入全部是利潤。這就是為什麼外國的糧食比較便宜的原因,價格低於我國的糧食價格。

三、對進口的農產品,尤其是糧食,加徵關稅,確保國內的糧食消費掉,確保農民種地有收益,也就是說減少進口農產品,增加國內農產品的消費量,抬高農產品的價格。



總之,化肥漲價了,糧食還沒有漲價,農民該種地還是種地,種完地該出去打工賺錢養家。對於解決的辦法,只有靠國家的專家去建議去改變目前的農業種植的模式,儘量增加農民的收入,鼓勵農民種地的積極性,穩定農業生產。


宗元三農堂


7、8月份肥料每噸漲價50-150元,而好的玉米、小麥畝淨收入才2、3百元,種植不當容易虧損。今年春季3月份倒春寒等天氣因素,村裡的小麥減產嚴重,畝產量降低20%以上,畝產才600斤,售價1.2元一斤畝收益才720元,而種植成本加起來超過800元,這樣怎麼才能有利潤可言。


為啥是這種情況呢?有些種植的農戶不理解。該如何處理才能讓農戶減少損失呢?

1、科學種植提高農作物的畝產量,在價格一定的情況下,畝產量提高了,農作物收益跟隨提高。

2、選種優質的農作物品種,優質的品種種植抗病能力強、果實成熟飽滿優質,能輕鬆達到種植農戶的要求。



3、善於追加肥料、澆水等管理措施,後期的管理技術到位,生長所需各類磷肥、鉀肥、氮肥、鋅肥等。


4、善於關注農產品價格,時刻了解價格的變化趨勢,爭取選擇一個好的出售時機。比如當前有地方水災,蔬菜價格漲價,這個時機出售能得到豐收的利潤。

5、提前瞭解天氣預報信息,掌握第一手天氣資料。

當這幾個方法、信息把握好,以及瞭解糧食的價格週期變化,這樣才能換來糧食的高收益,你覺得呢?


小希時間


對這個問題,作為農民的我很是心酸,畢竟現在的農藥化肥價格高漲,每袋化肥漲了15-20元。但糧食不僅不漲價,甚至價格還出現了一定的下降趨勢,以至於農民的收入受到影響。現在種地的人工成本增加,雖然從播種到收割都是機械化,但農民的利潤不斷減少,農民只能默默承受。 現在的農藥化肥之所以漲價 ,無非就是打著環保稅的幌子,但實際上現在製造化肥的原料並沒有漲價,如果只是因為環保稅就上漲 這麼多,自然是沒有說服力的。


但廠家就算漲價農民還是要使用,不然莊稼的產量就不能提高。但糧食的價格之所以不漲是有原因的,畢竟糧食作為人們生活的基本保障,價格上漲只能讓其他日需品的價格提高,到時候農民生活更難。那麼農民該怎麼辦呢?

1.進城打工 現在很多農民都走上了城鎮化的打工道路中,依靠打工每個月的收入就可比半年的糧食收入。也有很多農民農忙時回家,農閒時候進城打工,這樣生活就有了保證,經濟收入也不會太低。

2.提高農業補貼 雖然我國種地的農民都可以領取一筆補貼,一畝地可以領取120元左右。但這筆錢並不能解決種地的成本問題。所以國家應該提高農民的種地補貼,要知道歐美髮達國家糧食的價格這麼低是有原因的,因為他們的化肥農藥等價格十分便宜,基本就是白菜價,政府的補貼力度很大。

現在的糧食價格低,還受到國際糧價持續降低的影響,我國的進口糧食逐年擴大,國家也要進行限制才行。現在國家已經看到農民的困難,提出了土地流轉的政策,並且對家庭農場、農村合作社加大補貼力度,大家怎麼看呢?


三農圈子


你所說的“農藥化肥漲價,糧食不漲價”這句話是一個事實,在此背景下,農民如何做出選擇也是一個難事。

最近兩年,我國糧食價格不僅沒有延續前幾年的上漲態勢反而出現了價格下跌,但是與此同時,土地流轉金,種子農資以及各項支出成本卻越來越高。

這就造成了一個嚴峻的問題,那就是農民種地不僅沒有以前賺錢,反而是收益越來越低,農民的種植積極性大不如前,我國糧食產量如何保證?農民今後該如何是好?這是一個大問題。對此,筆者認為,要想破解這個頑疾,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個是土地流轉,一個是種植結構調整。

土地流轉——以量取勝,提高整體種植收益。

以我國目前的農業種植狀況來看,種植收益越來越低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種植成本過高,另一個就是糧食價格整體下滑,那麼如果破除兩者中的任何一個就能夠實現糧食種植收益的整體提高。

而進行大規模土地流轉就是降低土地種植種植成本的有力措施。畢竟已經有足夠的經驗和教訓告訴我們,如果能夠實現土地的大規模機械化耕種,農業種植成本將會大大降低,勞動生產率也會得到有力提升。畢竟耕種一畝地的情況下,精耕細作畝均投入量是一個量,但是產值著實有限,收益整體來說非常之低。

如果可以通過土地流轉實現耕種幾百畝地的話,那麼平均畝產的投入就會少了許多,可能在畝產量上沒有太大優勢,但是整體收益會大大提升。

以質取勝——積極進行種植結構調整。

筆者深知,一直以來,很多農民朋友在種植過程中多以追求產量為唯一的要求,這確實為我國的糧食豐收,杜絕飢餓做出了重大貢獻,但是我國糧食供給形勢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單純的追求產量而忽視了質量也是導致農民種植收益越來越低的原因。

就拿稻穀種植來說,在東北地區,普通的粳稻每畝產量1200斤,但是價格只有1.3元每斤左右,畝產效益在1500元每斤上下。

但是如果種植稻花香這樣的優質稻穀品種,雖然產量上有所降低也只有900斤左右,但是價格最高能夠達到2.7元每斤左右,這樣的畝產效益能夠達到2400元以上。


由此可見,調整種植結構確實能夠提高農民種植收益。

如果以上兩點都沒有條件做到的話,那就趁著自己年輕力壯,進城打工吧,在家種幾畝地收益太低了,真的不如打工。


鍾情三農


農藥化肥漲價,但糧食不漲價,農民該怎麼辦?有何解決方法?

糧食中的水稻,小麥,玉米真的很重要嗎?只能是口頭上仍然還是要宣傳很重要,以免農民大家放鬆警惕一下只將產量給跌了下來,而造成儲備糧荒,庫空。一旦有事,沒了吃的,這幾樣都可幹藏幾年,也可到處調運,可遇事及時補充方便。

自己用腦子想想,在農村也好,住城市也罷,你將你現在近幾年吃食重量比算一下,就出來了。以前我住農村是一天得消費1,5斤大米。其它菜食,水果只有家中種植得,外面買得少,沒有去算,現在住城市裡,菜得買,水果也得買,每次提來家一稱重量,到一個月一總結。知道什麼了嗎?

所消費的菜,水果的重量是大米的七倍之多。以前一個月我個人得消耗40到50大米,現在一個月消耗15到20斤大米,以前住農村菜果自種植,沒稱過,現在一個月消耗的菜,水果近100斤。什麼情況,菜和水果帶水的。就是等於營養吸收沒差多少,就是賣了遠處來的水。然而城市新生活習慣形成了,就沒法一下改變。

大約不管誰,近幾年生活習慣己經改變不少,多以菜類加水果超過了吃食糧食(大米,麵粉,玉米肉類)的重量,這個應該無疑問的了,這種消費趨勢嚴重壓制著稻穀,小麥,玉米產量和價格,還有國家間貿易平衡上的進口糧食。這些都相當不利於國內農民的糧食生產上能賺取利潤,況農民手上擁有承租的田畝數也太過可憐了,還有象南方丘陵區田地特麼不適應於機械化生產,這些對這幾年專業生產糧食農民特別不利。

化肥漲價倒還是在國家控制之內,而是農民在這大循環中需怎樣避免自身弱勢,走出那僅有幾畝薄田去種植最無利潤,最沒有競爭力稻穀,小麥,玉米。怎麼辦?

佔據田畝拋荒去打工肯定不是好辦法,那樣浪費資源,可以連片承包給有能力的人種植,既可得一部分租地金,也有時還可就近在租包地打一分工,經濟效益肯定比自己種植糧食好些。也可以再學習新生產中經濟作物種植技術。自己種植,靠城市可種植蔬菜類,交通稍不方便的可種植水果類,藥材。水源來源有保證的可養殖水產類,別看別人有虧有賺就不敢自己動手幹,這幾樣隨便那樣只要技術過關,不是天災人害,都比專種糧食好上幾倍。吃蔬菜,水果比糧食多這是一趨勢了。並不管那種產量都比水稻,小麥,玉米高,價格都好,所應用的化肥不會比糧食作物多,化肥他漲他的,或許他們漲價有他們理由,農民干預不了,做好自己轉型,農村,農民,農業自有光明前程。


老艾葉


可以這麼講,從85到現只有農民工資先漲,其它的各行工資才跟著漲上去了,漲得最多的還是農民工,我也是一名農民工出身的人,在外鄉打工三十多年了,85年一塊五角一天的工資漲到現在二百四十元一天的工資,上漲一百六倍。鄉鎮書記和中小學校長工資85年,六十五元一個月,現在其它補償加在一起,五千六百元一個月,上漲八十六點一五倍。農業產品與工業產品的對比如下,,大米,以中等大米市場價,85年有糧票的和吃紅供應證的,(紅證屬於公務員)。每斤大米0.087元一斤,綠供應證的0.139元一斤。現在大米市場價中等米,4.2元一斤,漲了三十倍左右。屬於農付產品只要一樣東西漲了其它的跟著就一起漲了,漲的只是不完全一致,有的多點有的少點。但是工業產品漲價有,只是象徵性的,水泥,85年450號的17元一包(100斤),現在19元一包,建材鋼材,85年3000元一噸,現在3400元一噸。85年上海鳳凰牌和永久牌自行車170元一輛,現在只是牌子不同,質量一樣的自行車也只200元左右。打火機從90年一元一個到現在還是一元一個。所以說農民工資漲了,農民出產的東西也漲了,而且還是幾十倍的漲,請回頭看看,農民富了嗎?沒有富,只能說社會在進步,農民跟著也進了點。那麼問題出來了,工資漲,自已產的東西也漲,國家免費免稅還補償,為什麼就是富不起來呢?實質上有富起來的,只能說靠農付產品富起來的人一百萬人裡面難有一個。為什麼這麼講呢?因為只有特大的種糧戶,幾萬畝幾百萬畝的人並且是全機械化才能受益。普通種糧十畝五十畝的農民跟本受不了益,更何況幾分田幾畝田的農民呢。因為任何一個農民不可能家裡所有吃的東西不用買如只有賣的,再說其它的社會應酬和社會開也會跟著上漲,比方說送禮讀書就醫等等,因為你漲他們也會漲的。雖說免費免稅了,但是國家把其它地方的費用強加到農民伯伯頭上了,這樣保險那樣保險,又是養老金,實質就是換湯不換藥。中國雖說是農業大國,也是幾千年留下來的農業大國,古往今來一直想富,但是祖祖輩輩依然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窮苦農民,但是在八幾年以後農民比以前是好多了。這得歸功於偉大的鄧小平先輩,由此可以看出中國要強,農民要富,只有把農業大國逐步轉換為工業大國,把目前進口的任何產品慢慢轉化成國產產品,並且進一步打開外貿市場,降低出口稅,多產出口產品,使更多的農民就業轉換成工人,只有這樣農民相對平均要富一點,國家以少收多消,只有這樣才能民安國強。


皖松電孑


雖然國家取消了農業稅收啦,反而補貼農民。只不過換了一種方式,當農民每消費一件商品都在交稅。糧食的生產和多個因素有關係,譬如氣候環境,地裡環境,交通運輸,信息,土壤,種子,農藥,化肥,農機具……在所有物價上漲的同時咱們農民首先要提高自身的農技專業知識,讓自己強大起來,讓糧食健康安全,走糧食品牌化之路,特色之路,也可以甘糧食深加工,擺脫糧食價格低迷的因素,變不利為有利因素。最主要的是農村缺少像南街村,華西村一樣的切實帶領農民發家致富的領軍人物。









新農業人劉深圳


我是一位農村人,生在新社會,長在紅旗下,看藉著玫革開放四十年的東風,經歷了風風雨雨,深知農民的辛酸苦難。過去幾十元一百斤肥料,現漲到二百幾十元了,原來工人打一天工只是二十元左右,現漲到百幾元了。以前一百元可以買很多東西,現在一百元的價值只等於過去的二十元了,幾乎差了五倍。總而講之農民投資的成本高了,但糧食,水果之類的農產品價格低價了。從而造成了農民收入越來越少了。面對擺在農民現實存在的問題。究竟出路何在?其實只有對外國農產品加增關稅,減少進口,同時在國裡又要加大給農民種田補貼力度,調動農民的積極性,讓農民豐產豐收,既有利於農民的收入,又能拉動市場消費,從而讓物價在既不過大上漲又沒過度疲軟的可控門範圍之內,是一舉兩利,社會和諧,穩定經濟繁榮的首要任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