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沒有李自成出現, 明朝是否能夠戰勝滿清?

恍惚面對世界


不可能的!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需要明白一個問題:明朝滅亡的主要外因是什麼?

答案是小冰期。

正是由於小冰期的到來,導致了三個嚴重後果,即:

一是明朝收支失衡加重,財政終於崩潰;

二是明朝各地氣候反常,百姓無法生存,走投無路,掀起空前規模的農民起義;

三是後金的瘋狂,因為小冰期導致東北不適合女真生存,他們瘋狂地向南擴張尋求生存空間。

這三個因素,最終敲響了明朝的喪鐘,加上崇禎個人折騰的最後一擊,四大皆空,明朝完蛋!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沒有李自成,明朝可以擊敗滿清嗎?

這裡就有兩個問題,即:

一是在小冰期的背景下,如何能沒有李自成?

二是即使沒有農民起義軍,明朝拿什麼戰勝滿清?

所以,答案是悲觀的,也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事實,那就是,明朝無論有沒有李自成的出現,都不可能擊敗滿清!

原因是什麼呢?

1、關內的李自成已經按捺不住了

我們先看下明朝的李自成們的情況: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放棄了宋元以來的重農主義政策,對商業進行嚴厲打壓,將帝國的主要精力,重新放在農業之上!

這導致一個非常嚴重的後果,即:農業發展的好壞會嚴重影響到帝國的根基!

因為明朝的主要財政收入,是來自農業,農業在明朝財政收入中的比例太高,所以一旦農業歉收,明朝的財政收入就會出現巨大波動!

從1570年開始,明朝的平均氣溫開始下降,農牧分界線開始緩慢南移,中原地區的人地矛盾開始加劇。

1600年開始,明朝全面進入“小冰期”時期,平均氣溫下降2度以上,兩廣地區甚至也經常下雪,明朝的氣候開始變得更加極端!

天啟年間後期,陝西地區開始出現乾旱,到崇禎年間,幾年時間很多地方滴水未降,糧食顆粒無收,農業發展遭受到毀滅性打擊!很多地方出現“易子相食”的慘劇!

此時,崇禎為了節約財政支出,宣佈裁撤驛站,導致大量依賴驛站溫飽的人口失去生活來源,於是陝西地區民怨沸騰,農民紛紛揭竿而起!

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沒有李自成,還會有王自成、張自成振臂一呼,明朝的崩潰是頃刻間的事!

2、關外的滿清已經迫不及待了

假如沒有李自成等人的搗亂,明朝就一定能夠擊敗滿清嗎?

太樂觀了!

明朝初期,朱元璋建立了旨在節省民力的衛所制度,在衛所制度下,士兵平時種地,戰時參加戰鬥,這是一個兵農合一的制度。

應該說,這一制度對於百廢待興的明朝初年而言,是有著非常強的適應性的。朱元璋也自豪宣稱:“朕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

衛所制度是北周時期府兵制的變種,是朱元璋為明朝軍事進行的一大設計。但是理想很豐滿,但現實很骨感,在朱棣之後,衛所制度就難以維持了。

一方面,隨著戰爭的減少,這些士兵就真的成了農民,戰鬥力難以保證;另一方面,地方主官和軍事地主瘋狂地兼併土地,導致軍戶無地可耕,士兵無地可種,但是該交的公糧一粒不能少,所以出現了大量的逃戶現象。

嘉靖年間,明朝開始推行募兵制。但是明朝的財政收入,從朱元璋時期就一直很感人,很多不重要的地區,士兵好幾年發不了工資,所以明朝後期軍隊譁變此起彼伏。

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了生存,很多士兵不得不將武器和鎧甲變賣,這導致明朝真正能戰鬥的士兵,少得可憐。

十餘萬滿清騎兵面對的,就是80多萬這樣的明朝軍隊。

要說明朝沒有精銳,那也不對,明朝在天啟年間開始,就在遼東地區組建精銳的關寧鐵騎,專門用於剋制女真騎兵。

但是,有一個問題是,後金在與明軍死磕遼東的同時,也在積極征服漠南蒙古,然後取得了從明朝北方進攻明朝的通道,這就讓關寧鐵騎失去了防禦的作用!

在崇禎年間,清朝已經陸續征服了漠南蒙古,李氏朝鮮,對明朝形成了半包圍的態勢,明朝被清朝消耗而亡,是遲早的事情!

所以,明朝不具備消滅滿清的條件,在這樣的條件下,固守尚且費勁,說戰勝滿清,基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這和有沒有李自成關係不大!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假如沒有李自成出現,明朝就算戰勝不了滿清,最起碼也可以僵持下去,將新興有朝氣的滿清拖的沒有開國初期的銳氣,最終如宋之遼夏那樣。

任何一個大一統王朝開國初期都是戰力爆表的,然而相對來說,清朝在其中算是最弱的吧,因為面對垂垂老矣的明朝,清朝雖然在東北攻城略地,但是明朝卻耗死清之太祖太宗兩代人,而且最後不是李自成攻進北京城,清朝趁虛而入,估計可能永遠入不了關。

明、清、李自成是一個很複雜的對比,明朝是三方勢力最垂垂老矣的勢力,卻生生耗死了清朝太祖太宗兩代人,而李自成卻一路勢如破竹的攻下明朝京師逼死崇禎帝,但是矛盾的是李自成面對清軍卻是不堪一擊。


三方對比之所以如此矛盾在於李自成,正所謂時勢造英雄,李自成可以說時勢造英雄中最浮誇的一個英雄,一方面自崇禎元年開始,因為小冰河時期的影響,幾乎崇禎一朝十七年每年都有天災,全國範圍的爆發猶以北方嚴重,赤地千里,百姓流離失所易子而食,這樣給了崇禎二年起義的李自成源源不斷的兵源補充。一方面因為對關外滿清的用兵,李自成幾次死裡逃生,如崇禎十年,兵部尚書楊嗣昌會兵10萬,以“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策略鎮壓農民起義軍,一度打的李自成只剩下十七個人逃到山中,崇禎十一年本來可以一鼓作氣消滅李自成,但是同年清軍繞道入關侵襲,明庭迫於壓力調兵前往遼東抵禦清軍,給了李自成喘息做大的機會。

李自成靠著當時的時勢一路滾雪球的發展,卻是根基不穩,南方不用說了還在明庭之手,北方也是流竄式的作戰,崇禎十七年一月在西安稱帝時期也就是勉強在西北一隅之地擁有微薄根基。


正是明庭內部的矛盾李自成才滾雪球式的發展,打下北京逼死崇禎帝,後面的發展更是證明李自成並非雄才大略之人,山海關一片石之戰敗於清軍之後,並沒有堅守北京城,急匆匆的再次稱帝然後退出北京城拱手相讓於清軍,最後一蹶不起更是說明了李自成根本沒有建立有力的根基之地。

李自成的發展是一場意外,利用明朝內部矛盾而起的跳樑小醜罷了,最後成就了清軍入關這場最大的意外。

如果沒有李自成,明朝肯定可以死死的將清軍拒之關外,時間一久滿清經過了開國初期的銳氣,戰力下降更是入不了關,這一點以清軍入關以後的表現就可以看出,八旗子弟在入關二十多年後康熙年間就基本上淪為紈絝子弟了,像康熙年間的大戰都是以漢軍綠營為主八旗次之而戰的,衰落的夠快。


由此可知,沒有李自成,明朝最次跟清朝僵持下去,戰勝滿清也有可能。

當然沒有李自成,還有其他人或勢力崛起將明朝滅亡,因為明朝當時已經爛到根子裡了,氣數已盡,到了亡國時間了,但是區別在於,不會像李自成那樣意外的成全清軍入關。

個人見解,謝謝觀看,更多精彩動動小手點個關注~


宋安之


(吳三桂)

假如沒有李自成在內作亂,則沒有李自成兵圍北京之說,吳三桂的老爸和愛妾陳圓圓則安然無恙,不存在著吳三桂一怒為紅顏,不存在著吳三桂開山海關城門迎清兵入關之事。崇禎皇帝也就沒必要著急上吊了,一切事情都有充分的時間來解決,但最後的結果並不樂觀。

我們從吳三桂回師救北京說起,沒有李自成從中作亂,吳三桂也就沒必要回京救駕了,他可能直接到山海關和多爾袞決一死戰,此時全國兵馬大元帥都沒有多少兵了,只有吳三桂手裡有5萬左右的人馬。此時多爾袞帶著大約8萬左右的八旗軍駐紮在山海關外,吳三桂和多爾袞勢必有一戰。

從當初一片石之戰來看,吳三桂的軍隊戰鬥力並不強大,吳三桂的兵力沒有優勢,戰鬥力沒有優勢,要想戰勝多爾袞也是不可能的。

吳三桂只能靠自己,沒有軍隊可調動。吳三桂兵敗也是預料之中的事,明朝依然會被滿清攻入關內。崇禎上吊只是推遲幾天的問題。然後事情會按照原來的情形發展。明朝滅亡,滿清入關。

如果你覺的春秋君推理的不合理,那麼,最簡單的方法是把三隻軍隊進行對比(假如李自成存在)。你覺得李自成、吳三桂和多爾袞誰的軍隊厲害呢?(發表你的意見,請踴躍評論)



(多爾袞)

【我是秉燭讀春秋,歡迎你的真知灼見,共同切磋】


秉燭讀春秋



歷史沒有假設,但並不是不允許後人做合理的推測。在我看來,即使沒有李自成他老人家,明朝也不大撐的下去了。

古人有“亡國六兆”的說法,包括天災、胡虜、民變、外戚、閹患和黨爭。這六個預示著亡國的徵兆,除了外戚基本沒有之外,其他五個都佔全了,而且個個幾乎都能把國家搞得奄奄一息。

如果沒有民變,明朝就真的打得過滿清嗎?要知道,雖然北京是李自成先打下來的,但是真正搞得明朝筋疲力竭的其實是清朝。明政府花在遼東戰場上的時間、精力、人力和物力,其實是要遠多於打農民軍的。把明朝主力軍全部墊進去的“松山之戰”,也是和滿清之間打的。

即使沒有李自成,明朝的問題還是沒解決,因為這個政權的痼疾已經是很難再有什麼有效的手段來拯救了。在國家時局已經危難到這種程度的時候,朝中都有心情搞黨爭,那沒有李自成只有滿清單方面掣肘,那還不要上天嗎?

明朝這個政權,到了崇禎的時候,已經是積重難返了。套用一件唯心主義的話,它的氣數已經差不多盡了。



青言論史


題主說的李自成,應該泛指整個農民起義,而不是單純的指李自成一部。明朝後期,農民起義四起,李自成大軍只是一部分,其他的像張獻忠之輩也不在少數,他們像民國嗯軍閥一樣,都想推翻這個腐朽不堪的大明王朝。



明朝後期,朝廷內部各大權力集團內鬥十分激烈,他們不把精力放到邊關戰事上,而是放到內部黨爭上,農民起義趁虛而入,如一匹黑馬殺出。明軍又必須分出一部分力量來對抗農民起義。


如果李自成還在安心當一個驛卒,如果明末農民還尚且可得溫飽,如果李自成的大順軍沒有攻破北京,那麼可能現在還是明朝。但是,可能嗎?!顯然這是不可能的。即使李自成不打進來,明朝的黑暗朝中內鬥,也會拖跨明朝統治。

而對外戰爭不斷,國庫耗盡,眼看邊關戰士就要斷糧了,即便再撐過些時日,也不是長久之計,而朝中又無人能擔大任,即便是在外征戰的將軍,也是矛盾頻發,比如毛文龍和袁崇煥。而清軍一直躍躍欲試,虎視眈眈,他們戰勝明軍,是遲早的事。


歷史密探


我先明確一下自己的觀點,假如沒有李自成出現,明朝肯定可以能夠戰勝滿清。為什麼呢?有三個原因:



一是此時滿清的底蘊太薄了,薄到皇太極連年打勝戰時,仍不敢貿然對明朝傾國入侵。對比一下歷史上成氣候的少數民族政權,

遼歷經太祖太宗31年的積累,外加白撿了燕雲十六州,還是被擋在開封以北;金就不說了,腳步邁得太大,差點被岳飛反攻;蒙元從成吉思汗到忽必烈開始攻打南宋歷經62年,而滿清從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到1644年,只發展了28年,他拿什麼底氣敢賭;



二是滿清人口太少了,少到它根本不敢跟明朝打消耗戰。當年的金國厲害吧,追得趙構上天入地,還躲到海上去了,但他的軍隊有一半是遼國投降的。而滿清呢,雖然也有蒙八旗,漢八旗,但這些人數能與遼國投降人數比嗎?況且,滿清還得留人種地,沒有李自成,明朝全國的精銳軍隊都在長城邊上,不打陣地戰,拖也能拖死滿清這麼點人;



三是不要忘了滿清的西邊還有一個蒙古。雖然蒙古跟滿清的關係好,但那也只僅限於科爾沁,皇太極雖然幾次征討蒙古獲勝,但蒙古並沒有滅亡。如果沒有李自成,明朝絕對有可能跟蒙古聯合起來,畢竟蒙古有野心的還有不少人,而明朝能給的東西多,滿清拿什麼拉攏蒙古。

估計也正是由於有這些認識,所以明朝的高層開始並不將滿清當回事,畢竟誰又能想到天災能持續近20年

僅為個人見解,謝謝觀看,覺得還行的關注一下。


三多學歷史


假如沒有李自成的出現,明朝是否能夠戰勝滿清,這個問題我來從宏觀上給大家分析下,一點拙見,還望各位看官指出其中的不足。

早在萬曆年間,明朝軍隊衛所制度開始奔潰,腐朽,各級將領欺上瞞下,虛報數目,吃空餉,不務正業,軍隊種田經商,不僅造成巨大的財政負擔,還直接引起軍隊戰鬥力低下,不知的以為是商人,農民,實際上是軍隊。

直到三楊上臺局勢才有所緩和,當張居正當上內閣首輔後才真正撥亂反正,中興希望開始出現。

萬曆帝長時間不管朝政,內閣之中內鬥不已,但是從明面上看,張居正的多項改革使得明朝中興了一段時間,但是隨著萬曆後期張居正死後很多項改革成果被廢止和清算。又正好趕上日本大舉入侵朝鮮。

明廷被捲入這場曠日之久的拉鋸戰,雖然最後把日本侵略者趕回了老家,但是多年的作戰,開始透支明朝的那點好不容易積累起來的國力。也為後來崇禎年間的農民起義埋下了禍根。

到神宗年間,為了提升皇權,保持對東林黨人的威懾力,神宗大力啟用太監勢力,魏宗賢勢力崛起,閹黨擾亂朝綱,朝廷內部紛爭四起。可謂烏煙瘴氣。民生進一步的凋零,特別是老百姓對朝廷的矛盾開始激增,閹黨還在繼續肆無忌憚的收刮民脂民膏,民怨四起。等到崇禎帝接位時,雖然乾死了魏忠賢勢力,但是是藉助東林黨人勢力起事,皇帝的權威其實是被大大的削弱了。也為了後來政令的陽奉陰違做了埋伏。不久趕上清軍大舉入侵,明廷為了防衛清軍鞏固北部防線,開始廣開賦稅,結果又趕上自然災害,帝國內部很多老百姓無糧食用,又要被政府收取賦稅。可謂官逼民反,河南李自成是農民起義軍最著名的一支,屢次被官軍擊潰又屢次舉起反抗的大旗,其實該問題是假設的態度在問,歷史都有驚人的相似,也就是我們說的時事造英雄,明末,由於苛捐雜稅,天災人禍就算沒有李自成也會別的農民起義領袖,崇禎對內不能安撫百姓,對外又有滿清的入侵,朝廷內部也亂了根,各權臣階層都為了自己的利益互相牽制,不能使好的政令得到有效的貫徹和落實。就算出現了盧象升,孫傳庭等勇將,崇禎還是太急於求成,沒有聽取其建議,讓準備不足的明軍進攻農民軍,結果明朝最後一支精銳全軍覆沒。

如果崇禎能夠知人善用,鞏固皇權的同時,對內與民休養生息,大力的減輕徭役和賦稅,緩解帝國內部矛盾,暫時放棄一些不太重要的北方據點。用十年時間穩固帝國內部。雖然有可能出現北清南明,但是,北方人口數量和經濟遠不是南邊的對手,等人口和財政狀況好轉,大力開展海外貿易,吸收西方的先進武器和戰術,三十年磨一劍,必將驅除韃虜,剿滅滿清!


獨霸藍星的兔子


假如的事,畢竟沒有發生,無法驗證,但擺擺道理還是可以的,畢竟道理凡明眼人都是看得見的。

話說李自成的出現(或崛起),還是在明朝與“滿清”(這個詞政治不正確哦,下面只稱“後金”和“清國”)開戰多年之後。

努爾哈赤本為明朝所封龍虎將軍,但他在勢力坐大之後,突然於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舉兵反明。幾年間,後金在遼東攻城略地,所向無敵。到天啟即位時,昔日作為“九邊”重鎮的遼東鎮,地盤竟然所剩無幾,也能困守關門(山海關)之外的少數幾座城池和堡壘了。

請注意,從天啟初年到崇禎十七年(1644)這二十多年的時間裡,雖然後金及清兵數次破關而入,深入到北直隸(今河北)、山東、山西、河南一帶進行軍事掠奪,大大破壞了明朝北方的生產力,但始終不能再進一步,取得新的地盤。

這些年,後金(清)經歷了努爾哈赤、皇太極兩任君主,先後兼併了三大女真部落(除了努爾哈赤本人所屬的建州女真,還有野人女真、海西女真兩部),迫使明朝的藩屬國朝鮮背棄明朝,向其稱臣;它同時向西發展,通過武力,臣服了大批東部蒙古部族,建立了包括滿蒙漢在內的八旗武裝,無論是人口,擁有的軍力,還是所控制的疆域,都大大擴張,實力已漸漸達到頂峰。

然而與此同時,明朝的國力在內憂外患以及持續性的大規模自然災害的殘害下,不斷削弱。在明朝國內,從西邊的陝西,到有“天下之中”之稱的荊襄山區(包括陝西、河南、湖廣、四川四省交界地區),再到南直隸(約等於今天的江蘇、安徽)的西部,這麼大一個區域,從西到東,幾乎將明朝國土腰斬,到處是流賊竄匪。其中,後起之秀李自成,還有張獻忠,是最大的兩股,他們反明的意志也最堅強。為了鎮壓內亂,明朝耗費了巨大財力和大量精兵,始終無法徹底將其敉平。

嚴重的動亂和災害,在十餘年間,像挖牆腳一樣,不斷削弱明朝所剩無幾的生機,明朝大批有才幹的文臣武將在“剿匪”作戰中死亡(有的是戰死,有的是因為“剿寇”不力而被處決)。

事實上,“流賊”李自成的力量突然強大,還是在崇禎十四年,尤其以攻破洛陽,殺死福王朱常洵為標誌,從此遂不可制。李自成隨即入陝,建國稱帝,然後集中力量,從山西向東北北京方向突擊。須知,從山西到北京,沿途要經過兩大軍事重鎮,即大同、宣府二鎮,都是駐紮了重兵的重要國防線,可是當李自成大軍從後方襲來時,它們輕易地就被摧毀了。李自成從坐大到攻破北京,只用了三年時間。這帶有很大的偶然性,而偶然性之所以變成必然,說明明朝的國力實在太虛弱了,這是長期消耗的結果。

假如明朝沒有長時間的國內動亂(它真正的爆發,是在崇禎即位前後,此前明金交兵多年,戰局已較為穩定,而崇禎即位後,才有清兵多次入關襲掠),那麼明朝將依託它龐大的資源,與後金(清)展開消耗作戰,就像北伐失敗後的北宋與遼的戰爭一樣。後金(清)用了28年都沒能佔領明朝關內一寸土地,它還能指望隨著時間的流逝,忽然一口吞掉大象?除非……

除非明朝國內發生重大的變局。

還是內因決定外因。

也是為什麼“攘外必先安內”的道理。

事實上,李自成、張獻忠等“流賊之亂”,才是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清朝之興,實在是趁火打劫,撿了個大漏兒!(皇帝不稱朕答題)


皇帝不稱朕


假如沒有李自成,大清照樣會入關。

首先,李自成造反的時候英明汗早已起兵和明朝分庭抗禮,薩爾滸之戰都也打完了好幾年。而李自成之所以能夠如滾雪球一般越滾越大,完全是因為明朝為了對付新興的後金政權以刮地皮方式籌集軍費。

第二,從皇太極的相關政策來看,他的戰略是逐步消耗明朝的戰爭實力,逐漸積蓄力量,培養文官集團,最終在時機成熟的時候大舉入關,定鼎天下。

第三,在皇太極在位期間,就多次從喜峰口、古北口一帶破關,期間消滅了明軍大量的部隊,掠奪了大量的財富和人口來充實自己。尤其是最後一次破關,兩萬多清軍一路連破明軍57陣,打到濟南放馬活動創造了冷兵器史上的奇蹟。撤回盛京的時候押送俘虜和戰利品的隊伍排了30多里長,明軍無一人敢於阻擊。清軍將士甚至留書“各官免送”來羞辱明軍,明軍的大部分精銳部隊都被清軍消滅,尤其是松錦大戰,明軍最後的精銳部隊被清軍消滅,所以李自成才摘了一個大桃子。

第四,很多人以清軍未能攻破山海關來嚼舌根,這是很無知的行為。清軍曾經多次在喜峰口、古北口一帶突破長城,這時候山海關已經喪失了其作用,其守軍要麼頑抗到底被最終殲滅,要麼迅速撤退避免被殲滅的命運。

第五,清軍素來重視火器,英明汗就將繳獲的火器分發給精銳擺牙喇部隊,皇太極繼位初就著手仿製紅衣大炮並取得了成功,尤其是收編的各路投降的明軍帶來了大量的火器和熟練的炮手、工匠,對本就戰鬥力強悍的清軍來說更是如虎添翼一般。而歷史上清軍入關後一系列重大戰役,都離不開八旗火器部隊的身影。

第六,如果沒有李自成大清確實不會在1644年入關,但是李自成的存在無疑加速了清朝入關這一歷史進程,因為崇禎自掛東南枝後明朝已經名存實亡,天下大亂。這個時機入關是代價最小的,也是能夠以最快的速度結束天下紛爭的時機。而以明朝刮地皮籌集軍費的方式,就算沒有李自成,也會有張自成、王自成等類似的人成為反抗軍的領袖,即便是影響沒有李自成那麼大也會造成社會秩序的崩潰,而對社會各階層來說,只有強力的大清才能帶來穩定的社會秩序,所以大清入關是歷史的必然選擇。


北洋海軍炮手


一個王朝末年的戰鬥力無法與一個新崛起的王朝相比,這很正常。


明朝幾十年沒搞定李自成,還被李自成攻破了北京城。而清朝一入關,李自成就敗回老家,被地方武裝所殺,這就是差距。

李自成死後,大明依然佔據半壁江山,最終仍然打不過清朝,所以,這跟有沒有李自成關係不大。

大明末年,內鬥而無凝聚力,崇禎自殺後朝廷更無可以統領大明天下之主,南明繼承了明末一切弱點,卻連崇禎這樣的一個共主都沒有,天下怎能不亡?



我時常嘆息大明的滅亡,但更嘆息在滅亡之際大明王朝始終找不到走出泥潭的方向!

大明覆亡之時,恰是西方崛起之日。公元1640年,崇禎上吊得前四年,英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

不過還好,時至今日,我們最終還是趕上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