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没有李自成出现, 明朝是否能够战胜满清?

恍惚面对世界


不可能的!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明白一个问题:明朝灭亡的主要外因是什么?

答案是小冰期。

正是由于小冰期的到来,导致了三个严重后果,即:

一是明朝收支失衡加重,财政终于崩溃;

二是明朝各地气候反常,百姓无法生存,走投无路,掀起空前规模的农民起义;

三是后金的疯狂,因为小冰期导致东北不适合女真生存,他们疯狂地向南扩张寻求生存空间。

这三个因素,最终敲响了明朝的丧钟,加上崇祯个人折腾的最后一击,四大皆空,明朝完蛋!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没有李自成,明朝可以击败满清吗?

这里就有两个问题,即:

一是在小冰期的背景下,如何能没有李自成?

二是即使没有农民起义军,明朝拿什么战胜满清?

所以,答案是悲观的,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那就是,明朝无论有没有李自成的出现,都不可能击败满清!

原因是什么呢?

1、关内的李自成已经按捺不住了

我们先看下明朝的李自成们的情况: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放弃了宋元以来的重农主义政策,对商业进行严厉打压,将帝国的主要精力,重新放在农业之上!

这导致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即:农业发展的好坏会严重影响到帝国的根基!

因为明朝的主要财政收入,是来自农业,农业在明朝财政收入中的比例太高,所以一旦农业歉收,明朝的财政收入就会出现巨大波动!

从1570年开始,明朝的平均气温开始下降,农牧分界线开始缓慢南移,中原地区的人地矛盾开始加剧。

1600年开始,明朝全面进入“小冰期”时期,平均气温下降2度以上,两广地区甚至也经常下雪,明朝的气候开始变得更加极端!

天启年间后期,陕西地区开始出现干旱,到崇祯年间,几年时间很多地方滴水未降,粮食颗粒无收,农业发展遭受到毁灭性打击!很多地方出现“易子相食”的惨剧!

此时,崇祯为了节约财政支出,宣布裁撤驿站,导致大量依赖驿站温饱的人口失去生活来源,于是陕西地区民怨沸腾,农民纷纷揭竿而起!

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没有李自成,还会有王自成、张自成振臂一呼,明朝的崩溃是顷刻间的事!

2、关外的满清已经迫不及待了

假如没有李自成等人的捣乱,明朝就一定能够击败满清吗?

太乐观了!

明朝初期,朱元璋建立了旨在节省民力的卫所制度,在卫所制度下,士兵平时种地,战时参加战斗,这是一个兵农合一的制度。

应该说,这一制度对于百废待兴的明朝初年而言,是有着非常强的适应性的。朱元璋也自豪宣称:“朕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卫所制度是北周时期府兵制的变种,是朱元璋为明朝军事进行的一大设计。但是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在朱棣之后,卫所制度就难以维持了。

一方面,随着战争的减少,这些士兵就真的成了农民,战斗力难以保证;另一方面,地方主官和军事地主疯狂地兼并土地,导致军户无地可耕,士兵无地可种,但是该交的公粮一粒不能少,所以出现了大量的逃户现象。

嘉靖年间,明朝开始推行募兵制。但是明朝的财政收入,从朱元璋时期就一直很感人,很多不重要的地区,士兵好几年发不了工资,所以明朝后期军队哗变此起彼伏。

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生存,很多士兵不得不将武器和铠甲变卖,这导致明朝真正能战斗的士兵,少得可怜。

十余万满清骑兵面对的,就是80多万这样的明朝军队。

要说明朝没有精锐,那也不对,明朝在天启年间开始,就在辽东地区组建精锐的关宁铁骑,专门用于克制女真骑兵。

但是,有一个问题是,后金在与明军死磕辽东的同时,也在积极征服漠南蒙古,然后取得了从明朝北方进攻明朝的通道,这就让关宁铁骑失去了防御的作用!

在崇祯年间,清朝已经陆续征服了漠南蒙古,李氏朝鲜,对明朝形成了半包围的态势,明朝被清朝消耗而亡,是迟早的事情!

所以,明朝不具备消灭满清的条件,在这样的条件下,固守尚且费劲,说战胜满清,基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这和有没有李自成关系不大!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假如没有李自成出现,明朝就算战胜不了满清,最起码也可以僵持下去,将新兴有朝气的满清拖的没有开国初期的锐气,最终如宋之辽夏那样。

任何一个大一统王朝开国初期都是战力爆表的,然而相对来说,清朝在其中算是最弱的吧,因为面对垂垂老矣的明朝,清朝虽然在东北攻城略地,但是明朝却耗死清之太祖太宗两代人,而且最后不是李自成攻进北京城,清朝趁虚而入,估计可能永远入不了关。

明、清、李自成是一个很复杂的对比,明朝是三方势力最垂垂老矣的势力,却生生耗死了清朝太祖太宗两代人,而李自成却一路势如破竹的攻下明朝京师逼死崇祯帝,但是矛盾的是李自成面对清军却是不堪一击。


三方对比之所以如此矛盾在于李自成,正所谓时势造英雄,李自成可以说时势造英雄中最浮夸的一个英雄,一方面自崇祯元年开始,因为小冰河时期的影响,几乎崇祯一朝十七年每年都有天灾,全国范围的爆发犹以北方严重,赤地千里,百姓流离失所易子而食,这样给了崇祯二年起义的李自成源源不断的兵源补充。一方面因为对关外满清的用兵,李自成几次死里逃生,如崇祯十年,兵部尚书杨嗣昌会兵10万,以“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策略镇压农民起义军,一度打的李自成只剩下十七个人逃到山中,崇祯十一年本来可以一鼓作气消灭李自成,但是同年清军绕道入关侵袭,明庭迫于压力调兵前往辽东抵御清军,给了李自成喘息做大的机会。

李自成靠着当时的时势一路滚雪球的发展,却是根基不稳,南方不用说了还在明庭之手,北方也是流窜式的作战,崇祯十七年一月在西安称帝时期也就是勉强在西北一隅之地拥有微薄根基。


正是明庭内部的矛盾李自成才滚雪球式的发展,打下北京逼死崇祯帝,后面的发展更是证明李自成并非雄才大略之人,山海关一片石之战败于清军之后,并没有坚守北京城,急匆匆的再次称帝然后退出北京城拱手相让于清军,最后一蹶不起更是说明了李自成根本没有建立有力的根基之地。

李自成的发展是一场意外,利用明朝内部矛盾而起的跳梁小丑罢了,最后成就了清军入关这场最大的意外。

如果没有李自成,明朝肯定可以死死的将清军拒之关外,时间一久满清经过了开国初期的锐气,战力下降更是入不了关,这一点以清军入关以后的表现就可以看出,八旗子弟在入关二十多年后康熙年间就基本上沦为纨绔子弟了,像康熙年间的大战都是以汉军绿营为主八旗次之而战的,衰落的够快。


由此可知,没有李自成,明朝最次跟清朝僵持下去,战胜满清也有可能。

当然没有李自成,还有其他人或势力崛起将明朝灭亡,因为明朝当时已经烂到根子里了,气数已尽,到了亡国时间了,但是区别在于,不会像李自成那样意外的成全清军入关。

个人见解,谢谢观看,更多精彩动动小手点个关注~


宋安之


(吴三桂)

假如没有李自成在内作乱,则没有李自成兵围北京之说,吴三桂的老爸和爱妾陈圆圆则安然无恙,不存在着吴三桂一怒为红颜,不存在着吴三桂开山海关城门迎清兵入关之事。崇祯皇帝也就没必要着急上吊了,一切事情都有充分的时间来解决,但最后的结果并不乐观。

我们从吴三桂回师救北京说起,没有李自成从中作乱,吴三桂也就没必要回京救驾了,他可能直接到山海关和多尔衮决一死战,此时全国兵马大元帅都没有多少兵了,只有吴三桂手里有5万左右的人马。此时多尔衮带着大约8万左右的八旗军驻扎在山海关外,吴三桂和多尔衮势必有一战。

从当初一片石之战来看,吴三桂的军队战斗力并不强大,吴三桂的兵力没有优势,战斗力没有优势,要想战胜多尔衮也是不可能的。

吴三桂只能靠自己,没有军队可调动。吴三桂兵败也是预料之中的事,明朝依然会被满清攻入关内。崇祯上吊只是推迟几天的问题。然后事情会按照原来的情形发展。明朝灭亡,满清入关。

如果你觉的春秋君推理的不合理,那么,最简单的方法是把三只军队进行对比(假如李自成存在)。你觉得李自成、吴三桂和多尔衮谁的军队厉害呢?(发表你的意见,请踊跃评论)



(多尔衮)

【我是秉烛读春秋,欢迎你的真知灼见,共同切磋】


秉烛读春秋



历史没有假设,但并不是不允许后人做合理的推测。在我看来,即使没有李自成他老人家,明朝也不大撑的下去了。

古人有“亡国六兆”的说法,包括天灾、胡虏、民变、外戚、阉患和党争。这六个预示着亡国的征兆,除了外戚基本没有之外,其他五个都占全了,而且个个几乎都能把国家搞得奄奄一息。

如果没有民变,明朝就真的打得过满清吗?要知道,虽然北京是李自成先打下来的,但是真正搞得明朝筋疲力竭的其实是清朝。明政府花在辽东战场上的时间、精力、人力和物力,其实是要远多于打农民军的。把明朝主力军全部垫进去的“松山之战”,也是和满清之间打的。

即使没有李自成,明朝的问题还是没解决,因为这个政权的痼疾已经是很难再有什么有效的手段来拯救了。在国家时局已经危难到这种程度的时候,朝中都有心情搞党争,那没有李自成只有满清单方面掣肘,那还不要上天吗?

明朝这个政权,到了崇祯的时候,已经是积重难返了。套用一件唯心主义的话,它的气数已经差不多尽了。



青言论史


题主说的李自成,应该泛指整个农民起义,而不是单纯的指李自成一部。明朝后期,农民起义四起,李自成大军只是一部分,其他的像张献忠之辈也不在少数,他们像民国嗯军阀一样,都想推翻这个腐朽不堪的大明王朝。



明朝后期,朝廷内部各大权力集团内斗十分激烈,他们不把精力放到边关战事上,而是放到内部党争上,农民起义趁虚而入,如一匹黑马杀出。明军又必须分出一部分力量来对抗农民起义。


如果李自成还在安心当一个驿卒,如果明末农民还尚且可得温饱,如果李自成的大顺军没有攻破北京,那么可能现在还是明朝。但是,可能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即使李自成不打进来,明朝的黑暗朝中内斗,也会拖跨明朝统治。

而对外战争不断,国库耗尽,眼看边关战士就要断粮了,即便再撑过些时日,也不是长久之计,而朝中又无人能担大任,即便是在外征战的将军,也是矛盾频发,比如毛文龙和袁崇焕。而清军一直跃跃欲试,虎视眈眈,他们战胜明军,是迟早的事。


历史密探


我先明确一下自己的观点,假如没有李自成出现,明朝肯定可以能够战胜满清。为什么呢?有三个原因:



一是此时满清的底蕴太薄了,薄到皇太极连年打胜战时,仍不敢贸然对明朝倾国入侵。对比一下历史上成气候的少数民族政权,

辽历经太祖太宗31年的积累,外加白捡了燕云十六州,还是被挡在开封以北;金就不说了,脚步迈得太大,差点被岳飞反攻;蒙元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开始攻打南宋历经62年,而满清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到1644年,只发展了28年,他拿什么底气敢赌;



二是满清人口太少了,少到它根本不敢跟明朝打消耗战。当年的金国厉害吧,追得赵构上天入地,还躲到海上去了,但他的军队有一半是辽国投降的。而满清呢,虽然也有蒙八旗,汉八旗,但这些人数能与辽国投降人数比吗?况且,满清还得留人种地,没有李自成,明朝全国的精锐军队都在长城边上,不打阵地战,拖也能拖死满清这么点人;



三是不要忘了满清的西边还有一个蒙古。虽然蒙古跟满清的关系好,但那也只仅限于科尔沁,皇太极虽然几次征讨蒙古获胜,但蒙古并没有灭亡。如果没有李自成,明朝绝对有可能跟蒙古联合起来,毕竟蒙古有野心的还有不少人,而明朝能给的东西多,满清拿什么拉拢蒙古。

估计也正是由于有这些认识,所以明朝的高层开始并不将满清当回事,毕竟谁又能想到天灾能持续近20年

仅为个人见解,谢谢观看,觉得还行的关注一下。


三多学历史


假如没有李自成的出现,明朝是否能够战胜满清,这个问题我来从宏观上给大家分析下,一点拙见,还望各位看官指出其中的不足。

早在万历年间,明朝军队卫所制度开始奔溃,腐朽,各级将领欺上瞒下,虚报数目,吃空饷,不务正业,军队种田经商,不仅造成巨大的财政负担,还直接引起军队战斗力低下,不知的以为是商人,农民,实际上是军队。

直到三杨上台局势才有所缓和,当张居正当上内阁首辅后才真正拨乱反正,中兴希望开始出现。

万历帝长时间不管朝政,内阁之中内斗不已,但是从明面上看,张居正的多项改革使得明朝中兴了一段时间,但是随着万历后期张居正死后很多项改革成果被废止和清算。又正好赶上日本大举入侵朝鲜。

明廷被卷入这场旷日之久的拉锯战,虽然最后把日本侵略者赶回了老家,但是多年的作战,开始透支明朝的那点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国力。也为后来崇祯年间的农民起义埋下了祸根。

到神宗年间,为了提升皇权,保持对东林党人的威慑力,神宗大力启用太监势力,魏宗贤势力崛起,阉党扰乱朝纲,朝廷内部纷争四起。可谓乌烟瘴气。民生进一步的凋零,特别是老百姓对朝廷的矛盾开始激增,阉党还在继续肆无忌惮的收刮民脂民膏,民怨四起。等到崇祯帝接位时,虽然干死了魏忠贤势力,但是是借助东林党人势力起事,皇帝的权威其实是被大大的削弱了。也为了后来政令的阳奉阴违做了埋伏。不久赶上清军大举入侵,明廷为了防卫清军巩固北部防线,开始广开赋税,结果又赶上自然灾害,帝国内部很多老百姓无粮食用,又要被政府收取赋税。可谓官逼民反,河南李自成是农民起义军最著名的一支,屡次被官军击溃又屡次举起反抗的大旗,其实该问题是假设的态度在问,历史都有惊人的相似,也就是我们说的时事造英雄,明末,由于苛捐杂税,天灾人祸就算没有李自成也会别的农民起义领袖,崇祯对内不能安抚百姓,对外又有满清的入侵,朝廷内部也乱了根,各权臣阶层都为了自己的利益互相牵制,不能使好的政令得到有效的贯彻和落实。就算出现了卢象升,孙传庭等勇将,崇祯还是太急于求成,没有听取其建议,让准备不足的明军进攻农民军,结果明朝最后一支精锐全军覆没。

如果崇祯能够知人善用,巩固皇权的同时,对内与民休养生息,大力的减轻徭役和赋税,缓解帝国内部矛盾,暂时放弃一些不太重要的北方据点。用十年时间稳固帝国内部。虽然有可能出现北清南明,但是,北方人口数量和经济远不是南边的对手,等人口和财政状况好转,大力开展海外贸易,吸收西方的先进武器和战术,三十年磨一剑,必将驱除鞑虏,剿灭满清!


独霸蓝星的兔子


假如的事,毕竟没有发生,无法验证,但摆摆道理还是可以的,毕竟道理凡明眼人都是看得见的。

话说李自成的出现(或崛起),还是在明朝与“满清”(这个词政治不正确哦,下面只称“后金”和“清国”)开战多年之后。

努尔哈赤本为明朝所封龙虎将军,但他在势力坐大之后,突然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举兵反明。几年间,后金在辽东攻城略地,所向无敌。到天启即位时,昔日作为“九边”重镇的辽东镇,地盘竟然所剩无几,也能困守关门(山海关)之外的少数几座城池和堡垒了。

请注意,从天启初年到崇祯十七年(1644)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虽然后金及清兵数次破关而入,深入到北直隶(今河北)、山东、山西、河南一带进行军事掠夺,大大破坏了明朝北方的生产力,但始终不能再进一步,取得新的地盘。

这些年,后金(清)经历了努尔哈赤、皇太极两任君主,先后兼并了三大女真部落(除了努尔哈赤本人所属的建州女真,还有野人女真、海西女真两部),迫使明朝的藩属国朝鲜背弃明朝,向其称臣;它同时向西发展,通过武力,臣服了大批东部蒙古部族,建立了包括满蒙汉在内的八旗武装,无论是人口,拥有的军力,还是所控制的疆域,都大大扩张,实力已渐渐达到顶峰。

然而与此同时,明朝的国力在内忧外患以及持续性的大规模自然灾害的残害下,不断削弱。在明朝国内,从西边的陕西,到有“天下之中”之称的荆襄山区(包括陕西、河南、湖广、四川四省交界地区),再到南直隶(约等于今天的江苏、安徽)的西部,这么大一个区域,从西到东,几乎将明朝国土腰斩,到处是流贼窜匪。其中,后起之秀李自成,还有张献忠,是最大的两股,他们反明的意志也最坚强。为了镇压内乱,明朝耗费了巨大财力和大量精兵,始终无法彻底将其敉平。

严重的动乱和灾害,在十余年间,像挖墙脚一样,不断削弱明朝所剩无几的生机,明朝大批有才干的文臣武将在“剿匪”作战中死亡(有的是战死,有的是因为“剿寇”不力而被处决)。

事实上,“流贼”李自成的力量突然强大,还是在崇祯十四年,尤其以攻破洛阳,杀死福王朱常洵为标志,从此遂不可制。李自成随即入陕,建国称帝,然后集中力量,从山西向东北北京方向突击。须知,从山西到北京,沿途要经过两大军事重镇,即大同、宣府二镇,都是驻扎了重兵的重要国防线,可是当李自成大军从后方袭来时,它们轻易地就被摧毁了。李自成从坐大到攻破北京,只用了三年时间。这带有很大的偶然性,而偶然性之所以变成必然,说明明朝的国力实在太虚弱了,这是长期消耗的结果。

假如明朝没有长时间的国内动乱(它真正的爆发,是在崇祯即位前后,此前明金交兵多年,战局已较为稳定,而崇祯即位后,才有清兵多次入关袭掠),那么明朝将依托它庞大的资源,与后金(清)展开消耗作战,就像北伐失败后的北宋与辽的战争一样。后金(清)用了28年都没能占领明朝关内一寸土地,它还能指望随着时间的流逝,忽然一口吞掉大象?除非……

除非明朝国内发生重大的变局。

还是内因决定外因。

也是为什么“攘外必先安内”的道理。

事实上,李自成、张献忠等“流贼之乱”,才是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清朝之兴,实在是趁火打劫,捡了个大漏儿!(皇帝不称朕答题)


皇帝不称朕


假如没有李自成,大清照样会入关。

首先,李自成造反的时候英明汗早已起兵和明朝分庭抗礼,萨尔浒之战都也打完了好几年。而李自成之所以能够如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完全是因为明朝为了对付新兴的后金政权以刮地皮方式筹集军费。

第二,从皇太极的相关政策来看,他的战略是逐步消耗明朝的战争实力,逐渐积蓄力量,培养文官集团,最终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大举入关,定鼎天下。

第三,在皇太极在位期间,就多次从喜峰口、古北口一带破关,期间消灭了明军大量的部队,掠夺了大量的财富和人口来充实自己。尤其是最后一次破关,两万多清军一路连破明军57阵,打到济南放马活动创造了冷兵器史上的奇迹。撤回盛京的时候押送俘虏和战利品的队伍排了30多里长,明军无一人敢于阻击。清军将士甚至留书“各官免送”来羞辱明军,明军的大部分精锐部队都被清军消灭,尤其是松锦大战,明军最后的精锐部队被清军消灭,所以李自成才摘了一个大桃子。

第四,很多人以清军未能攻破山海关来嚼舌根,这是很无知的行为。清军曾经多次在喜峰口、古北口一带突破长城,这时候山海关已经丧失了其作用,其守军要么顽抗到底被最终歼灭,要么迅速撤退避免被歼灭的命运。

第五,清军素来重视火器,英明汗就将缴获的火器分发给精锐摆牙喇部队,皇太极继位初就着手仿制红衣大炮并取得了成功,尤其是收编的各路投降的明军带来了大量的火器和熟练的炮手、工匠,对本就战斗力强悍的清军来说更是如虎添翼一般。而历史上清军入关后一系列重大战役,都离不开八旗火器部队的身影。

第六,如果没有李自成大清确实不会在1644年入关,但是李自成的存在无疑加速了清朝入关这一历史进程,因为崇祯自挂东南枝后明朝已经名存实亡,天下大乱。这个时机入关是代价最小的,也是能够以最快的速度结束天下纷争的时机。而以明朝刮地皮筹集军费的方式,就算没有李自成,也会有张自成、王自成等类似的人成为反抗军的领袖,即便是影响没有李自成那么大也会造成社会秩序的崩溃,而对社会各阶层来说,只有强力的大清才能带来稳定的社会秩序,所以大清入关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北洋海军炮手


一个王朝末年的战斗力无法与一个新崛起的王朝相比,这很正常。


明朝几十年没搞定李自成,还被李自成攻破了北京城。而清朝一入关,李自成就败回老家,被地方武装所杀,这就是差距。

李自成死后,大明依然占据半壁江山,最终仍然打不过清朝,所以,这跟有没有李自成关系不大。

大明末年,内斗而无凝聚力,崇祯自杀后朝廷更无可以统领大明天下之主,南明继承了明末一切弱点,却连崇祯这样的一个共主都没有,天下怎能不亡?



我时常叹息大明的灭亡,但更叹息在灭亡之际大明王朝始终找不到走出泥潭的方向!

大明覆亡之时,恰是西方崛起之日。公元1640年,崇祯上吊得前四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不过还好,时至今日,我们最终还是赶上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