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產業轉型加速,種什麼?怎麼種?你心裡有譜麼……

我國是人口眾多、人均耕地少的國家,適宜栽蘋果的土地有限,且有些地區的生態條件不是很好。當前,蘋果栽培面積過大,產量過多,供過於求,導致銷售難、效益低。針對我國國情,應有計劃地進行調控產區、品種、面積和產量。針對性地採用科學栽培措施:低矮的小冠樹形、簡化省工的修剪方法,提倡短枝型、矮化砧的矮密栽培、短週期栽培和無袋栽培等技術。重視生產功能性精品果品,增加市場競爭力,突出中國特色,提高產業的經濟效益。

苹果产业转型加速,种什么?怎么种?你心里有谱么……

按照區劃種植

發展蘋果要因地制宜,避免盲目追求多而大,這方面,過去有過深刻的教訓。如1996年前後,我國蘋果面積猛增到4450萬畝,蘋果產量供過於求,價格猛跌,果農便開始刨樹,一下子刨掉1500萬畝左右,剩3000萬畝左右,這時果價上升,果農滿意。

近20年,至2017年蘋果面積又增至近4000餘萬畝,供過於求現象再度發生,價格又是猛跌,歷史又即將重演!筆者認為,我國有3000萬畝左右蘋果就能夠滿足人民需求,又能夠保證果農有收入。

今後的任務是提高單產,我國蘋果畝產1.2噸多,國外先進國家單產在2噸以上,我國蘋果生產的潛力很大。目前,紅富士和新紅星蘋果均有區劃意見,應本著最適區優先發展,適宜區選優發展,次適宜區限制發展。不適區的果園要調整改造,減少蘋果栽培面積,刨除衰老樹、品種不對路樹、賠錢樹、病殘樹等,將蘋果面積降至3000萬畝是比較理想的。

從全國來說,蘋果優勢區向西北黃土高原轉移,所以,要加強黃土高原果區的發展力度,提高果樹管理水平,生產有強大市場競爭力的果品。

壓縮蘋果產量

我國蘋果產量,2016年達到4388.2萬噸,約佔世界蘋果產量的56%,中國對世界蘋果發展的貢獻率在80%以上,成為蘋果生產、消費大國。

但不是強國,主要表現在勞動生產率低,果品質量差,果農技術素質低,缺少採後處理和冷藏鏈貯運設施等方面。

單從產量上說,供過於求現象十分嚴重,按實際需要,國內鮮食需2000萬噸,加工用1200萬噸,出口150萬~200萬噸,共3350多萬噸,就正合適,現在多出1000萬噸,所以要去產能。

解決的辦法是:

(1)增加加工產品:如蘋果乾、蘋果脆片、蘋果汁、蘋果醋、蘋果酒等。

(2)刨除20~30年生的衰老樹。20世紀80年代發展的紅富士樹800萬畝左右,應該更新了。

(3)對品種落後、腐爛病嚴重、果園殘缺不全、結果能力下降明顯、年收入明顯降低的果園要堅決刨除。

(4)刨除無力經營、疏於管理的蘋果樹。

(5)刨除市場不對路、價格過低的蘋果樹。

(6)嚴格控制果實負載量,按樹幹粗細和幹周法留果,嚴禁超產。

(7)淘汰老果園應有政策支持和資金獎勵政策。

調整品種結構

我國栽培的蘋果多引自國外品種,導致品種單一、抗性差等,結構不合理問題突出。如蘋果中紅富士產量,2016年高達3190.98萬噸,佔全國蘋果總產的72.72%;陝西省紅富士蘋果產量達849.23萬噸,佔陝西蘋果總產的77.18%,單一品種產量過於集中。

人們食用果品是多樣性的,不喜歡總是吃一種水果,所以,應發展其他有特色的蘋果,如國光、蜜脆、華碩、華紅、秦陽、中秋王、雞心果等,將紅富士的比例壓縮到50%左右是比較合適的。

在以後的蘋果產業發展中,由於蘋果產能過剩,蘋果的市場競爭是非常激烈的,必將導致很長時間內新品種與老品種長期共存的局面,但品種更新換代的步伐明顯加快。

我國自古就有許多獨特的蘋果品種,如沙果、花紅、香果及彩蘋等地方品種,這些品種在個別地區仍有栽培,由於其抗性強、風味獨特等原因,又加之能夠用於加工,所以其售價並不比富士、國光等大蘋果低,典型的例子就是河北省懷來的中國彩蘋品種,已形成了農產品地理標識品種,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作用明顯。

砧木品種是當前蘋果矮密栽培的關鍵,選擇合適的砧木品種至關重要,應做到適地適栽,科學合理地進行規劃。

我國蘋果栽培的區域較廣,筆者認為,任何一個砧木品種都不能“包打天下”,如M9-T337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砧木品種,但如果在較寒冷的地區,或者土肥水不好的立地條件下,選用此砧木可能就會出問題,導致凍害嚴重,易形成小老樹等。

目前我國自主選育的矮化砧木也有很多,如青砧系列、中砧系、SH系等,應根據當地的氣候、土壤條件選擇合適的矮化砧木。

提高優質果比

我國蘋果在國際市場上售價不高,原因是品質方面的問題較多,如果個小、光潔度較差、有病蟲害、糖度較低、風味不夠濃等。

目前,一般果區優質果率僅在40%~50%,好的產區在60%~70%。由於投資少、負載多、其他管理不到位,因此果實品質受到嚴重影響。針對這種情況,可通過大戶、大企業家經營,實施標準化管理,逐步提高優質果比例。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果品質量要求越來越高,生產一般果和低檔果不但銷售困難,而且經濟效益不高,甚至賠錢銷售。而生產功能果(富硒、富SOD果)銷售快、價格高、效益好。

苹果产业转型加速,种什么?怎么种?你心里有谱么……

提倡短週期栽培

傳統蘋果生產中,其週期很長,栽後7~8年才進入正常結果,30~40年生樹枝幹病害十分嚴重,果品品質明顯下降,但還戀戀不捨,浪費土地和陽光,已成為高效生產的重要制約因素,嚴重地困擾蘋果產業的發展。

如今提倡短週期栽培,已進入矮密栽培時代,行距已縮為2.5~4.0米,株距1~2.5米,畝栽100~200株,利用短枝型品種和矮化中間砧,栽植帶花芽、有分枝的大苗,栽樹當年就能結果,或次年結果,畝產500千克以上,3~4年進入正常結果,畝產3~5噸,如山東煙臺現代果業科學研究院選育的煙富8號品種,用矮化中間砧M26,栽後第二年見果,第四年畝產2.5噸,第五年3.8噸。

新栽大苗園,當年株產15個蘋果,畝產0.5噸。當樹齡達10餘年生時,樹冠鬱閉,枝幹病害重,產、質量下降,經濟效益不高時,便及時刨除,另闢新園。這類果園雖然建園投資多,但易早結果,收回投資快(栽後2~3年),經濟效益高,品種更新容易,更符合市場需要,且管理省工,便於推廣。

目前我國蘋果栽培已進入矮密短週期時代,如陝西寶雞華聖果業集團生產的矮砧良種苗,單株售價50~65元,2017年生產300萬株,被洛川縣等蘋果產區一搶而光。

實行簡化栽培技術

目前,由於年輕人多進城打工,從事蘋果園管理的勞力,年齡多為50~70歲,文化、技術素質不高,體力不強,勞動效率很低,導致工資較高,勞力難求。

全國蘋果園平均畝用工成本2387元,佔果園總成本的42.2%~50.4%,日工資平均為100~120元,修剪、套袋在130~150元,所以,園主都在追求簡化省工技術,降低成本、增加純收益。

其中有:

(1)採用矮小樹冠,如松塔樹形、細紡錘形或主幹形等,樹高應控制在2.8米左右,便於田間作業。

(2)蘋果樹採用傻瓜修剪法,即長放、疏枝技術,基本不截少縮,採取“去低留高,去大留小,去長留短,去粗留細,去密留稀”五去五留法,幾分鐘可剪一株樹,一天一人剪1畝紅富士盛果期樹不是夢,提高效率2~3倍,剪1畝果樹可省500~600元。

(3)噴布PBO葉面肥,可抑制旺長,促進成花,取代環剝和扭梢,提高果品質量,畝省工3~4個。

(4)果園養鵝,取代人工和機器刈草,畝省工4~5個。

(5)疏花疏果,畝用工需要10來個,若在邊花開放當天噴一種柱頭覆蓋劑,坐0個、1個、2個果的果叢可達85%~95%,大大節省人工疏除勞力。

(6)逐步推廣無袋栽培。套袋用工正值農忙季節,日工資高達130~150元,每天每人可套1 500~3 000個袋子,畝留果12000~20 000個,需用工7~8個,加上紙袋成本,畝增加成本2000元左右,再加上摘袋和碰落果實損失,總投資在2000元以上,所以,此項作業給果農造成極大困難。

為此,近年正探索無袋栽培技術,如天水花牛蘋果完全不套袋,寧夏青銅峽紅富士也不套袋,賣的價格也不低。一些研究者正嘗試用食品級膜袋技術,但尚未取得完全成功,有待繼續努力。

苹果产业转型加速,种什么?怎么种?你心里有谱么……

逐漸實現機械化

我國在手工操作條件下,一個勞力可管理5畝蘋果園,而國外,由於機械化水平高,每個勞力可管理50畝。在陝西省千陽縣寶雞華聖果業,均引進外國果園機械,實現全部機械化管理,如育苗機,每天可栽1萬株砧苗,打藥機每天可打400~500畝果樹,中耕機、自動施肥機、水肥一體化機等,工作效率是人工的幾倍到幾十倍,這種現代化果園將來還會擴大,與家庭手工操作的小果園多年並存。

向新型經營主體發展

我國農村實行承包責任制以來,農村經營主體變小,隨之蘋果的生產也向單家獨戶的小果園轉變。但由於矮化密植栽培模式的出現,果園管理機械化程度的大幅度提高,管理成本的提高,一家一戶的小果園經營已不適應大市場要求。

由於蘋果產業的高速發展,近年來以企業、家庭農場為經營主體的果園紛紛出現,成為蘋果生產中的主力。

將個體果農組織起來,轉為大戶經營、合作社經營、企業家經營。分散的果農逐步進入各類實體組織,提高技術素質並逐步實現蘋果生產的機械化,將是引導中國蘋果業走向強大的必由之路。

苹果产业转型加速,种什么?怎么种?你心里有谱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