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杞地名文化——城郊鄉地名由來(二)

金杞地名文化——城郊鄉地名由來(二)​梁堂——在杞縣城西北2.5公里、城郊鄉北1公里處。梁堂村委會轄村。

相傳梁姓於明初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居住,村名梁堂。

聚落矩形,面積21.7萬平方米。縱橫街各1條,相交呈“十”字形。

居民以農為主。淤、沙、壤土皆有。主產小麥、玉米、棉花,兼種蔬菜。

村子位於213省道兩側。

仁裡寨——在杞縣城西北4公里、城郊鄉西北3公里處。仁裡寨村委會駐地。

相傳明代尹、李二姓遷此定居,名尹李寨,後演變為仁裡寨。

聚落東西向長方形,面積15萬平方米。東西主街各1條。

居民以農為主。土質為淤土和兩合土兩種,主產小麥、玉米、棉花、大蒜等作物。

東鄰213省道

東馬頭——在杞縣城北3公里、城郊鄉北3公里處。馬頭村委會駐地。

宋代為汴河(今惠濟河)碼頭,後因馬姓定居演變為馬頭,又因其西側一村亦稱馬頭,乃冠以“東”字別之。

聚落南北矩形,面積17.3萬平方米。縱橫主街各1條。

居民以農為主。土質沙土,提灌站一處。主產小麥、棉花、大蒜、玉米等作物。

西鄰106國道。

西馬頭——在杞縣城北3公里、城郊鄉北3公里處。屬馬頭村委會轄村。

宋代為汴河(今惠濟河)碼頭之ー,後演變為“馬頭”,因與東村重名,乃冠以“西”字,故名。

聚落矩形,面積3.8萬平方米。東西主街1條。

居民以農為主。土質青沙,,機電灌溉站一處。主產小麥、玉米、棉花、大蒜等作物。

惠濟河南岸,106國道西側。

魏廟 ——在杞縣城北3公里、城郊鄉北3公里處。屬馬頭村委會轄村。

據傳,魏姓曾於此建廟,人稱“魏廟”。後劉姓遷此借為村名,沿用至今。

聚落矩形,面積4.7萬平方米。東西主街1條。

居民以農為主。土質青沙。產小麥、玉米、棉花。

大路東通106國道。

範莊——在杞縣城北2公里、城郊鄉東北2公里處。屬馬頭村委會轄村。

相傳以範姓先居得名,沿用至今。

聚落東西呈矩形,面積2.8萬平方米。東西街1條。

居民以衣為主。青沙地、淤土各半。主產小麥、棉花等。

劉莊——在杞縣城北1.5公里、城郊鄉東北2公里處。屬馬頭村委會轄村。

原名雷莊,清代黃河決口,村淹人逃。水過後北關劉姓遷於此,改名劉莊。

聚落東西向長方形,面積2萬平方米。

居民以農為主。土質青沙,機井2眼,雙配套。主產小麥、玉米、棉花、大蒜等作物。

東十里鋪——在杞縣城東5公里、城郊鄉東6公里處。東十里鋪村委會駐地。

清代為開封至商丘驛道設鋪司,有鋪兵走遞公文,又距城東十里,故名東十里鋪。

聚落東西向長方形,面積7.5萬平方米。

居民以農為主。土質青沙,機井8眼,機電雙配套。主產小麥、棉花、玉米、大蒜等作物。

村東原有接官廳數十間,為送迎過往官員之所,廳東設烽火臺,俗稱狼煙墩,以備警戒。清末廢。該村扼開封、商丘公路要衝,為杞縣城東門戶,歷代兵家必爭之地。1925年直奉之戰、1930年蔣馮之戰、1948年睢杞戰役均激戰於此。

大路西通縣城。

楊莊——在杞縣城東5公里、城郊鄉東6公里處。屬東十里鋪村委會轄村。

清初楊姓遷此定居,名楊莊。

聚落東西向,近似方形,面積2.5萬平方米。居民以農為主。土質多為淤土地,少量為青沙地。主產小麥、玉米、大蒜、棉花等作物。

該村1957年遭水災,鹽鹼滋生,田園荒蕪,1958年把村民遷北三里之張窪,房舍全部平毀,村為廢墟。1962年後村民陸續遷回,重建家園。

中朱寨——在杞縣城西4公里、城郊鄉北4公里處。中朱寨村委會駐地。

明初朱姓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名為朱寨。1981年地名普查時更名為中朱寨。

聚落東西向長方形,面積32.4萬平方米。主街縱二橫四。

居民以農為主。土質青沙,主產小麥、玉米、大蒜、棉花等作物,有套種蔬菜習慣。

西通213省道,東通106國道

平廠 ——在杞縣城西北4公里、城郊鄉北2.5公里處。平廠村委會駐地。

據傳,明末平姓由山西洪洞縣遷此,開設熬鹼廠,故名平廠

聚落東西長方形,面積13萬平方米。沿街兩側建磚木結構脊坡式瓦房或鋼筋水泥結構平房及樓房。

居民以農為主。土質為淤土和兩合土兩種,機井8眼,配套齊

全。主產小麥、棉花,玉米、大蒜兼種蔬萊。

李胡寨——在杞縣城西北4公里、城郊鄉北2.5公里處。屬平廠村委會轄村。

據傳,該村原為步姓莊園,初置良田1200畝,李胡二姓佃戶居此。清咸豐年間,太平軍來杞,步姓售田,李、胡盡得其地,改村名為李胡寨。

聚落東西向長方形。面積8萬平方米。

老徐莊——在杞縣城北4公里、城郊鄉東北6公里處。老徐莊村委會駐地。

明初徐氏先居,名徐莊。後以重名較多,而此村為杞縣東徐氏始居之地,故稱老徐莊。

聚落東西長方形,面積9.8萬平方米。居民以農為主。

七里崗——在杞縣城西3.5公里、城郊鄉西2.5公里處。七里崗村委會駐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