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廣西衛生事業發展狀況

民國時期,由於廣西獨特的社會經濟和地理環境,開創衛生事業,從無到有,由盛而衰的進程中,某些措施頗具特色,甚至有的還是國內首創,引發過是非之爭。

民國20年以前,廣西經濟落後,軍閥混戰,衛生事業無暇過問。某些城鎮僅有少量公私立醫院和開業中醫和藥店。廣大鄉村,缺醫少藥,有病求神,生死付諸天命。尤其是邊遠山區,交通閉塞,文化落後,漠視衛生。廣大勞動人民,長期處於疾病侵襲之中。

民國時期廣西衛生事業發展狀況

民國19年冬,新桂系掌桂政後,從政治需要出發,於民國21年提出“建設廣西,復興中國”的口號,制定的“廣西建設綱領”中規定“推行衛生行政,發展人民保健事業”。確定由民政廳主管全省的衛生工作。次年,廣西省政府由民政廳、教育廳及醫學專家組成衛生委員會,負責全省的衛生事業的設計工作。在推動廣西全省衛生事業的發展中,頗能切合當時廣西的實際情況,辦過一些實事,取得過一定成效。曾受中央衛生署暨戰時“國聯委員會”的表揚,被評為衛生模範省,載在“國聯”的年報中。可惜未能貫徹始終,最後走上衰微之路。現列舉其必旺時期幾項引人注目的措施於後。

1、創建建衛生區普及基層衛生工作

為了廣泛地開展全省衛生普及工作,將全省劃勢若干衛生區。衛生區的設置,在全國屬首創。其任務在於對上執行衛生法令,對下推廣衛生工作。最初將全省劃為三大衛生區,以後根據工作實際需要,逐步縮小衛生區的範圍增多衛生區的區數,最後與行政區合併,分為12個衛生(行政)區。每個區設省立醫院1所,衛生事務所1所,負責指導、管理衛生區內一切醫藥衛生事務。衛生區以下,每縣設衛生院,縣以下區、鄉、鎮設衛生院分院或醫務所。鄉鎮以下村街設診所或藥箱。民國30年左右,從省、市、縣到農村鄉鎮村街,基本上形成了開展醫療衛生工作的網絡。民國33年前後,由於日軍侵犯廣西,縣以下基層衛生組織,先後瓦解或裁撤殆盡。但衛生區的設置,各級衛生機構的建立,為後來普及醫藥衛生到邊遠鄉村起了良好的作用。

民國時期廣西衛生事業發展狀況

20世紀30年代廣西省立梧州醫院護士

外界對廣西當時衛生行政措施有的批評,有的稱讚。如某省“衛生通訊”刊載“桂遊雜憶”一文,批評廣西省政府民政廳只設科兼管全省衛生工作;而衛生區以下各級衛生組織龐大,是“腳重頭輕”的衛生制度。而當時國際聯盟駐廣西的法蘭西耐脫將軍(GeneralLas—nex)則讚揚地說:“廣西健保事業,能不注意上層局部的發展,而能注意下層的普遍推廣,尤其注意的視線發揮的力量能(普)及到廣泛的鄉村,這是廣西和中國別省不同點,也是廣西的保健事業所以能樹立相當基礎而已收到相當效果的原因。否則,如別省僅成立省衛生處或衛生實驗處,力謀處之所在地保健事業的發展,而忽視所在地以外偏僻地方,這不過是一種外表好看內容空虛的標榜事業,希望廣西不要學它。”後來廣西省政府成立了衛生處,縣以上各級衛生組織倖存,而廣大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所、保健箱卻蕩然無存!

2、培訓本省人才

為了推行衛生政令,培訓基層衛生執法和宣傳人員,首先訓練公共衛生人員,對鄉村衛生宣傳進行輔導。在當時舉辦的各種幹部學校學員中,授以衛生稽查課,以備到各鄉村基層負責衛生稽查工作。同時招收高小以上學生,由省立醫院培訓後,分派到各縣政府做衛生稽查工作;調訓一定數量的警察,到衛生區衛生事務所訓練後,回原地任衛生警察。各地房屋建築工程人員也要集中訓練,畢業後方準發證營業。

民國時期廣西衛生事業發展狀況

20世紀30年代廣西救護車

基層衛生技術人員培訓主要是助產、護士,由各衛生區省立醫院附設助、護學校,招收初中或高小畢業學生,由各縣考送,施以四年訓練,畢業後分配到衛生區以下各級衛生機構中工作。

高、中級醫事人員培訓創辦省立醫學院,主要是培養高等醫事人才。另設醫學專科學校,訓練中級醫事人才。同時還選送本省醫務人員到外省受訓。為了造就急需的中級醫師,省醫藥專科學校,招收初中畢業(當時高中畢業生人數甚少),採5年學制,以加快培養廣西急需的醫務人才。

民國時期廣西衛生事業發展狀況

20世紀30年代廣西省立醫學院手術室

中醫的培訓、提高南寧、梧州、桂林設有三個醫藥研究所(當時國民政府歧視中醫,禁止辦中醫學校,中醫學校不得列入學校系統,廣西以醫藥研究所為名,實為培養中醫的學校。後來這三個醫藥研究所合併為廣西南寧高級中醫職業學校,由省財政廳撥款,成為當時國內僅有的公立中醫學校)招收初中以上畢業生或開業中醫。初中畢業生,屬本科三年制訓練;開業中醫,屬別科,施以一年訓練。開設中西醫藥課程,是中西合璧(結合)的一年訓練方法。當時稱為中醫科學化,開中西醫結合的先聲。


當時,對上述醫學訓練方法的爭議是激烈的,其中對招收初中學生,採5年制訓練出來的醫師,和中醫講授西醫課,受到省內外醫學家的激烈反對:認為外省都沒有實行過,這樣訓練不出人才!當時還是毅然實施了,理由是:不這樣,就無法實行本省的保健計劃的迫切要求,本省訓練人才不要求成為醫學專家。認為當時學制高中畢業生受六年大學教育的醫師,不見得出來都即成專家。本省只要求他們長期在農村,接近民眾,灌輸衛生知識,治療常見病和多發病。疑難重病有衛生區省立醫院作後援。有人指責這些人不能算正式醫師,得不到外省的承認,但本省訓練的人才,不希望外省用,在廣西服務有絕對保障,並對本省訓練的醫師制訂任用優待辦法,使他們能安心工作。

民國時期廣西衛生事業發展狀況

20世紀30年代廣西省立醫學院校門

3、延聘省外專家

廣西開創衛生事業,廣泛聘用省外和外國專家的措施,頗有成效。如在軍隊系統中有醫學專家王士成博士。他是江西上饒人,上海同濟大學畢業,獲德國外科醫學博士學位,隨白崇禧部隊北伐,主持軍事衛生勤務。到廣西后,提出發展廣西衛生事業要分兩個系統:一是民眾的,由省政府主持建立地方醫院;二是軍事部門的,由軍事機關主持。王親自參與主持創辦了當時國內僅有的現代化正規醫院和廣西軍醫學校,奠定了廣西初期軍政分開的衛生髮展的指導思想。抗戰勝利後(1945年),王任上海陸軍總醫院院長,全國解放後,留在上海軍醫大學任教,直到逝世。

民國時期廣西衛生事業發展狀況

由廣西衛生旬刊社主辦的梧州兒童健康比賽於1933年6月在梧州舉行。圖為體檢情形

在行政系統有翁文淵博士(1905~1985年)他是浙江寧波人,畢業於天津北洋醫學校,獲醫學博士學位。1940~1945年(民國29年到34年)任廣西省政府衛生處處長。在職期間,注意,培訓醫療衛生業務骨幹、創建醫療衛生機構、充實藥械設備,防病治病,在創廣西衛生事業蓬勃發展鼎盛業跡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當時各大專醫學院校、省立醫院、縣衛生院等衛生機構的主要領導或醫療技術骨幹如戈紹龍、孟憲藎、周澤昭、英延齡等都是從外省延聘來的專家。還有外國專家,在醫學院任教。抗日戰爭時期,廣西地處大後方,許多淪陷區的醫藥衛生技術專家雲集廣西,為廣西衛生事業作了巨大的貢獻。

民國時期廣西衛生事業發展狀況

20世紀30年代廣西省立醫學院檢查室

廣西新桂系執政初期,開展衛生工作,頗能從廣西當時實際出發,辦了一些實事。其成果體現為初步建立了全省軍政分屬,自上而下的醫療衛生行政管理體系。醫學技術上的創造發明,也頗引人注目。如防治廣西風土病(地方病,甲狀腺腫),首創“碘化鉀鹽”發給病區試用,收效甚佳。廣西製藥廠生產的藥品器材,不但本省能自給,有些血清還供應中央或外省。還發明活性鼠疫菌苗,對防治鼠疫流行貢獻很大。廣西當時戶籍管理制度和各級衛生人員組織比較健全,故能首創在一個省1400萬人口範圍內連續多年(民國26年至31年)開展生命統計工作(當時國內只能在局部市、縣重點試行),積累了甚為完整的全省人口健康狀況資料。

民國時期廣西衛生事業發展狀況

20世紀30年代廣西省立柳州公醫院大門

可是,好景不長,民國33年9月,廣西再次遭受日軍侵擾,所到之處,醫療衛生機構慘遭破壞,農村醫療衛生組織蕩然無存。抗戰勝利以後,災荒接踵而至,已被破壞的衛生機構和設備,不但未能恢復,來自外省的醫療衛生人員也多隨勝利復員而去。政府又以經濟困難為理由,大肆裁減衛生機構和人員。本省培訓的衛生人員,任其自由擇業,人才外流。在醫療衛生人員的培訓制度上,也一改過去“簡短適用”的訓練原則,脫離廣西實際,片面強調提高醫學質量,將醫生、助產士、護士等的訓練年限延長,使廣大青年望而卻步。報考醫校的人數劇減,培訓出來的衛生人員不足以補充流散的人員。到此,廣西衛生事業江河日下,到解放時,只剩下一些破爛攤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