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不掉的幼小銜接?教育部不讓「小學化」 家長恨不得「初中化」

“幼兒園隨便上一個沒關係,但學前班必須得謹慎,不然孩子就被耽誤了!”

“別猶豫,一步錯步步錯,留下了‘病根’,初中、高中再想補就難了!”

“你看他們暑假半個月就把拼音學會了,小孩子學習快著呢,再不學就跟不上了。”

……

近日,未來網記者來到北京市海淀區某寫字樓,其中有五、六家“幼小銜接”培訓機構,每家的負責人在向記者介紹課程時都“竭盡所能”。

冷不掉的幼小銜接?教育部不讓“小學化” 家長恨不得“初中化”

北京某寫字樓門口擺放的“幼小銜接”招生海報(未來網記者 劉文靜 攝)

早在7月13日,教育部在官網公佈《關於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通知重點指出,對於提前教授漢語拼音、識字、計算、英語等小學課程內容的,要堅決予以禁止。社會培訓機構也不得以學前班、幼小銜接等名義提前教授小學內容。

然而記者調查發現,暑假期間幼小鏈接班依然火熱,有些甚至“一位難求”,成為了家長爭搶的香餑餑。一位培訓機構的負責人告訴記者,“我們人數已經滿了,想來的話開學後推出新的課程再通知您吧,到時候您可得抓緊了。”

市場的火熱讓人詫異,禁令之下這樣的培訓機構仍然層出不窮,就有培訓機構負責人向記者透露,“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培訓機構主打公立校“在職教師” 發工資給現金頻繁換地方躲避調查

“我們這裡‘主打’公立小學的在職老師,比如語文老師就有積水潭附近今典小學的趙老師和育翔小學的老師。”位於北京德勝置業大廈裡的聚能教育的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道。

教育部早就明令禁止在職老師在外上課,但現實中卻仍有此現象。談及此,聚能教育該工作人員不以為然,甚至告訴記者一些培訓機構慣用的套路:“現在上面查得嚴了,不讓老師在外面上課,那怎麼辦呢?發工資不打卡,給現金唄,國家就查不到他額外的稅收收入。也有很多老師改名換姓,或者拿媳婦爸媽的銀行卡,這種情況我們見得太多了。即使被查出來了,就說是來幫忙的,他們也沒有證據呀。”

那如果問起家長和學生來,不就露餡了嗎?關於記者的疑問,該工作人員笑著說,“這麼小的孩子,都是聽老師和家長的話的,家長們是幫我們的,他們也想讓孩子上課,如果幼小銜接班消失了,家長們第一個反對,現在的人都焦慮得不行,哪敢讓孩子被別人比下去。”

當記者質疑家長怎樣才能確定老師是在職老師的時候,該負責人表示,“老師跟我們合作的時間長了,看中我們的安全性,所以我們要保護他們的信息。我們是全國連鎖的上市教育機構,老師資源很多,總部教務部會幫我們尋找、儲備老師再分配下來,絕對是真的。”

冷不掉的幼小銜接?教育部不讓“小學化” 家長恨不得“初中化”

某幼小銜接培訓班課程表

一家家庭式幼小銜接培訓班的負責人也告訴記者,他們也有公立小學的在職老師在任教。“不請專業的老師不行,家長們對孩子的教育要求很高,雖然教育部不讓‘小學化’,但是家長們恨不得‘初中化’,沒有在職的老師,家長是不會買賬的。”

此外,她還告訴記者,禁令下了之後他們已經搬了兩個地方了,也改成了小班教學,每期只收12個左右的學生。“之前我們的課程一直很火爆,除了暑假平時也有,但是以後要看政策的變化,查得太緊,我們可能下個學期就不辦了,查得不緊我們大不了換地址,低調點,有情況會隨時在家長群裡通知的。”

披著全腦開發、啟蒙國學的外衣 幼小銜接“改頭換面”花樣多

“我們是專業進行全腦開發的,幼兒園的孩子來這裡上課,半年之後最少能背下30首古詩、200個漢字,百位以內的加減法也完全沒問題。”北京某全腦開發教育的負責人向記者介紹道。

即使是即將升小學的孩子,也不過6、7歲左右,能背下這麼多內容嗎?該負責人告訴記者,“如今的孩子都聰明,神童早就不足為奇了,只要你好好開發孩子,你家的孩子也可以成為神童。”

在場的一位家長也告訴記者,“朋友的孩子幼升小,學校要求會背20首古詩,這還是最低要求。但實際上,很多家長都教孩子背詩識字,能背下這麼多的大有人在。”

隨後記者又來到一家名叫“引領右腦”的右腦教育培訓機構,該機構海報上明確寫出了“潛能銜接班”字樣,針對5.5-7歲的兒童,正是即將上小學的孩子,該機構負責人也是向記者表示:“小學一年級教的,我們都能教,還是用圖像刺激,讓孩子在體驗中背古詩、學算術、拼音和英語。”

冷不掉的幼小銜接?教育部不讓“小學化” 家長恨不得“初中化”

“引領右腦”培訓機構的海報,該機構海報上明確寫出了“潛能銜接班”字樣,針對5.5-7歲的兒童。(未來網記者 劉文靜 攝)

但是記者發現,教孩子拼音、英語等內容明明與教育部此前《關於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相悖,該培訓機構也僅僅是改頭換面,換了一種說法,但實際上還是在提前教小學的內容。

隨後,記者在走訪中發現,“喬裝打扮”做幼小銜接培訓的不止這一家。一家規模較小的培訓機構海報中出現“啟蒙國學”、“數感開發”、“數學故事”、“情景英語”、“戲劇英語”等課程,但是可以明顯看到也有“漢字拼音”的課程。記者在詳細瞭解後發現,所謂的“數感開發”、“趣味數學”等就是教孩子“加減乘除”,“啟蒙國學”和“閱讀聽寫”也是教孩子拼音和識字,雖然換了包裝,但內在還是熟悉的“味道”。

冷不掉的幼小銜接?教育部不讓“小學化” 家長恨不得“初中化”

北京某寫字樓下張貼的“幼小銜接”的海報(未來網記者 劉文靜 攝)

幼小銜接班火熱的背後:“別家孩子都在搶跑,我們跑不跑?”

記者來到一家名叫“國才少兒大學”的幼小銜接班,看見孩子們正在上美術課,當記者試著與孩子們溝通,詢問他們是否願意暑假來上這些課程的時候,發現本來正在開心畫畫的孩子們突然變得沉默起來。記者沒問幾句就被一個家長攔下了。“上課很貴的,你這樣會浪費孩子們的學習時間。”

冷不掉的幼小銜接?教育部不讓“小學化” 家長恨不得“初中化”

北京某居民區一家庭式幼小銜接班中,孩子們正在上最後一天的課程。(未來網記者 劉文靜 攝)

該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是小班教學,暑假一期課程4500元,一次性交齊,相當於一天150元,算是行業內比較便宜的價格,但是家長中工薪階層的較多,並不富裕,“今天是這期課程的最後一天,有幾個孩子不來了,但是這幾個孩子還是來了,堅持上完最後一天。”

後來,這些孩子上語文課的時候,記者發現,家長會守在孩子的旁邊,孩子每念出來一個字的讀音,他們的嘴角就會揚起,有的家長在看到自己孩子表現出色時,甚至會很小聲地鼓掌。

但是如果孩子表現不好,家長就會皺起眉頭。一個孩子讀錯了一個字的讀音,她媽媽臉上的笑容就立馬消失了,孩子很敏感,看到媽媽生氣了,變得更加小心翼翼起來。家長和孩子的內心,似乎都被忐忑和焦慮所填滿。

一位育兒博主曾發微博說,“作為家長,最焦慮的點大概就是:‘別家孩子都在搶跑,我們跑不跑?’跑了再說吧,不跑孩子肯定跟不上。”

此條微博引發眾多網友討論,網友@炮炮奇幻島說,“不跑真的很恐怖,我就在一家培訓機構幼小銜接班裡做英語老師。第一節課低估了孩子,講得比較簡單,結果已經學過的小朋友看我跟傻子一樣,直接擺出一副無聊的表情,倒逼老師不能整節課全講太基礎的知識。”

也有許多網友在“幼小銜接”相關微博下發表評論,網友@王大七七七表示:“父母可以是老師,也可以是殺手——教幼小銜接拼音一週有感。”

網友@同心66表示:“別人的孩子都補啊,沒辦法只能跟風,咬牙挺著唄。”

網友@偶是毛豆逗表示:“不報咋辦?人家都報了,就剩我娃在班裡拖尾麼?老師看不上,同學看不上?中考高考怎麼搞?肯定報啊,那些說從來不報班的學霸又能有幾個?拼吧,不然咋辦?”

冷不掉的幼小銜接?教育部不讓“小學化” 家長恨不得“初中化”

微博網友評論截圖

超前學習愁壞小學老師 專家:違背成長規律把孩子給害了

“許多家長認為,現在的孩子吃得比以前好,長得比以前高,自然也比以前聰明,就得提前教,但是他們往往忽視了,孩子的大腦發育和以前相比還是沒有變化的。”河南省鄭州市一位有著30多年教齡的語文老師告訴記者。

“家長自以為聰明,在小學前教了孩子很多漢字和英語,但是真正上小學後,我們老師常常會發現,許多學生把英語字母寫成拼音,把拼音寫成英語字母,漢字筆畫錯誤、握筆姿勢錯誤、坐姿不端正等等都是很常見的事。孩子們先入為主了,很難糾正,真把孩子給害了。”

“盲目地給孩子報培訓班,讓孩子超前學習,看似是愛孩子,實際上卻違背了孩子的學習和成長規律。”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洪明在接受未來網記者採訪時表示,人的學習規律和認知規律相關,孩子兩歲以前是以動作思維為主,兩歲以後開始發展形象思維,直到6歲左右,剛上小學的時候才慢慢發展抽象思維,但是形象思維仍占主導地位,所以模仿、表演、遊戲是孩子的天性,讓孩子小學前學習大量的抽象文化知識,就是違背了孩子的天性。

“一般孩子們成長到十歲左右的時候,才開始用概念、數字等抽象的語言來代替他的想象,形象思維才開始讓步於抽象思維,所以到小學中年級才能開始寫作文,或做一些稍微複雜的運算。”洪明強調。

“就像許多家長很早就讓孩子背乘法口訣、弟子規和大量的古詩詞,有用嗎?太小的孩子沒有理解能力,強行記憶對孩子的大腦發育是沒什麼太大好處的,超前教育也是一樣。”洪明舉例道。

當談到當下大熱的“幼升小”問題,他表示,“我們不是講升學不重要,升學確實重要,但是任何學習都要基於孩子的科學發展規律,這是最基本的一條。應試教育跟素質教育它並不矛盾,不要把它對立起來。”洪明認為,符合孩子身心發展特徵的教育教學才能夠持久,才具有持續性的競爭力。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於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意見對校外培訓機構的培訓時間、內容、費用等多方面做出了規定,如證照不齊將被終止培訓、不得聘用中小學在職教師、不得超前教學、培訓結束時間不得晚於20∶30、不得一次性收取時間跨度超過3個月的費用等等。

禁令一出,幾大規定直戳“命門”,無疑是給長期以來野蠻生長的校外培訓市場戴了一個強力“緊箍咒”。

接下來,這些培訓機構該如何應對、整改,亂象叢生的校外培訓市場又能否走向規範化?還有待觀察。

THE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