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休閒農業的發展特點

一、管理機構完善,政府支持力度大

臺灣休閒農業由“農委會”主管,“觀光局”和“經建會”協同管理,在“農委會”下設立休閒農業管理及輔導處,各縣市也相應設立休閒農業管理及輔導機構,從上到下形成了休閒農業管理和輔導體系。行政部門主要負責制定政策法規,編制和審批規劃,安排資金補助和貸款,支持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信息諮詢服務,制定評價標準,定期檢查和評估,加強與旅遊部門的聯繫等。經“農委會”核准的休閒農場,在經營上享受優惠政策,並由“農委會”撥出專項經費,經費一般用於修建從主路到農場的支路、水電工程等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教育農園、科研、展示廳、科普教育以及組織文化宣傳等方面的補貼。

二、建立法規制度,保證有序發展

為保證休閒農業有序發展,臺灣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規。上90年代初由“農委會”頒發的《休閒農業區設置管理辦法》,主要法規內容包括:休閒農業區設立的基本條件(如實施主體、面積、經營內容等)、休閒農業輔導辦法、休閒農業標章核發使用要點、休閒農場設置管理要點等。觀光局出臺了檢查評證許可,對休閒農業開創開辦實行驗證許可制度。2001年又出臺了“國民旅遊卡”消費政策,設立國民休閒消費特約店,鼓勵和支持把政府公務活動安排到休閒觀光農業點,同時把公務員的年休假制度與到休閒觀光農業消費結合起來,一方面能夠保護遊客的合法權益,使遊客享受法規賦予他們的優惠,拉動民眾的旅遊消費,另一方面又能夠使休閒觀光農業吸引更多的遊客,促進休閒農業快速發展。政策還規定把休閒農場作為中小學生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教育的基地,有計劃安排中小學生到休閒農場學習和體驗生活。

表4—2 臺灣主要休閒農業政策[1]

年份 主要政策法規

1980年 臺灣“農委會”核定《發展觀光農業示範計劃》

1983年 臺灣農政當局實施《發展觀光農業示範計劃》

1989年 臺灣“農委會”舉辦了第一次“發展休閒農業研討會”,鼓勵各經營主體申請經營

休閒農業,併成立休閒農業策劃諮詢小組

1990年 臺灣“農委會”在《改善農業結構提高農民所得方案》中,設立發展休閒農業計劃

1992年 臺灣“農委會”頒佈《休閒農業區設置管理辦法》,組成“休閒農業諮詢小組,提

供休閒農業規劃設計的決策諮詢

2000年 臺灣“農委會”修訂《休閒農業輔導辦法》

2001年 臺灣“經建會”公佈旅遊發展方案,提出健康、生態旅遊。

2002年 臺灣“農委會”修訂《休閒農業輔導辦法》,更名為《休閒農業輔導管理辦

法》。“新政府”提出“挑戰 2008:觀光客倍增計劃”

2003年 臺灣“行政院”頒佈《休閒農漁園區計劃研提及補助要點》

2004年 臺灣“農委會”修訂《休閒農業輔導管理辦法》,規範休閒農業區和休閒農業企業

的申請條件

2005年 臺灣“農委會”制定《休閒農業區劃定審查作業要點》

2006年 臺灣“農委會”修訂《休閒農業輔導管理辦法》,放寬對劃定休閒農業區的面積限

2007年 臺灣“農委會”修正《非都市土地作休閒農業使用與興辦事業計劃及變更編訂審查

作業要點》

2008年 臺灣“農委會”制定 2008 年休閒農業發展策略,就產業輔導、整合行銷及人力資

源進行討論

三、充分發揮農業組織的作用

農業組織為休閒農業企業進行統一的人員培訓、宣傳等,降低了企業的交易費用,規範企業的經營行為,除政府以外,農會發揮一定的管理作用。臺灣的農業組織主要有臺灣農會和休閒農業協會。臺灣農會始於1900年臺北三峽鎮農會,經過近百年的發展,臺灣農會已遍佈臺灣各地。根據1974年公佈的現行《新農會法》和《農會法實施細則》,臺灣農會組織按照行政區域設立,最上級是省級農會,即臺灣農會和臺北市農會,往下是21個縣(市)級農會,268個鄉鎮(市)級農會,下設4572個鄉鎮以下的農事小組,作為農會事業的基礎,負責組織產銷班、家政班等工作。現階段農會已經發展成為臺灣分佈最廣、實力最強、功能最齊全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農會以增強農民知識技能,增加生產收益,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發展農村經濟為宗旨,主要有三大功能:即農村推廣、農業行政、農事運行,並設有專門的農業推廣、農業運銷等機構。

臺灣休閒農業協會於2009年4月成立,並經內政部於5月同意設立,協會的服務宗旨是:“將農業經營與休閒旅遊相結合,以發揮農業生產、推進農業生態旅遊之功效,從而增加國人體驗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的機會,並藉由國人對自然資源及鄉土文化的關注和支持,最終達到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目標”。協會主要有六大任務:(1)邀請專家學者舉辦休閒農業經營講座;(2)與學校配合建教合作,提供實物訓練;(3)舉辦各類農村文化活動及農特產品展示會;(4)提供休閒農業經營技術服務,整合農業觀光資源,建立策略聯盟制度、強化整體行銷;(5)蒐集資訊提供相關產業參考,加強與政府部門的溝通聯繫;(6)開展國際間技術交流活動,加快產業升級。協會會員以經營休閒農場、觀光農園、民俗、酒莊和農特產品店等為主,據統計,目前臺灣休閒農業協會已擁有會員202家,遍佈臺灣各個市縣[2]。

四、注重休閒農業規劃和檢查評證

據海南省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聯合考察組調研統計,臺灣休閒觀光農業已達到1244家,但經過農委會、觀光局準設許可的只有507家。“農委會”與協會合作推動休閒農業的檢查和評證,並頒發認證標誌。“農委會”規定,對準備發展休閒農業的景點,需聘請專家進行實地考察與評估,通過詳細的規劃設計,並由鄉村社會、社會心理、民俗文化、景觀生態、水土保持、森林、園藝環境工程、旅遊觀光、農村建設、地政等各個方面有關專家學者及單位代表組成“休閒農業諮詢小組”,執行休閒農業規劃設計的決策諮詢。臺灣休閒農業檢查評證分別以核心特色、園區規劃、創意運用、解說與行銷、組織與人力管理、環境與景觀管理、社區參與、觀光資源等八項進行評證。對獲得評審核定的休閒農業區,均由“農委會”認定掛牌經營,並提供資助經費,用於相關設施的配套建設。臺灣對休閒農業發展既持鼓勵支持態度,又強調法制管理,使企業依法經營,既保護了企業的合法權益,又限制和制約了一部分人利用休閒農業的名義,進行超範圍建設和經營,有力地保證了休閒農業的健康發展。

五、注重開展休閒農業的宣傳促銷

臺灣較重視對休閒農業旅遊目的地形象宣傳和品牌打造,各旅遊景區企業則密切配合,形成高效率的旅遊營銷網絡。通過網絡信息,遊客可以做到“足不出戶,瞭若指掌”。臺灣休閒農業網站內容主要有:新聞發佈、景點介紹、遊區地圖、旅遊路線推薦、住宿餐飲服務、留言系統,乃至網上定房、定門票服務等。促銷手段也較為多樣化,在機場、車站設置統一識別標誌的旅遊服務中心,向遊客推介旅遊路線、景點;利用國際互聯網開展旅遊宣傳和電子商務;臺灣休閒農業發展協會編印“臺灣休閒農場”觀光旅遊地圖,各景區點都有自己編印的主題特色宣傳畫冊。

六、注重產品開發

臺灣休閒農業十分注重企業的產品開發,根據企業的特點特色研發出自己的主導產品、系列產品、創意精品,如中原食品工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的蔬菜、水果系列產品、臺一教育休閒農園的蜂蜜系列產品、走馬瀨休閒農場的牧草系列產品、蓮生生物科技公司的蓮花系列產品、蘭花生物科技休閒園區的蘭花系列產品、立康生物科技健康養生有限公司醫藥系列產品、農友種苗公司良種良苗系列產品等,食品、用品、藥品、保健品、旅遊紀念品,讓遊客目不暇接;做工上乘、質量保證、包裝精美、攜帶方便,使遊客愛不釋手。企業產品的成功挖掘、開發,增加了產品的科技含量,帶動了商品的發展,延長了產品鏈條,增加了企業收入。

七、注重景點解說

臺灣休閒農業十分注重對景點、產品解說員的培養,景點和產品解說是臺灣休閒農業的一個亮點。不論你是10人的遊覽團,20人的遊覽團,還是30人的遊覽團,景點解說員總是十分負責任的盡情解說。矯健的身板,熱情的笑臉,豐富的知識,清晰的吐字,純正的臺音,流利的話語,嫻熟的解說,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如數家珍,跟遊客互動,為遊客服務,隨時回答遊客提出的問題。臺灣休閒農業的解說員是農會要求企業選派到專門的培訓機構嚴格培訓,取得解說員證書才能上崗的。臺灣休閒農業景點經久不衰,除了嚴格精緻的管理之外,還與能擁有一支訓練有素本領過硬的解說員是分不開的。

[1] 資料來源:王茜.農業現代化進程中臺灣與湖南休閒農業的比較研究[D].浙江大學研究生論文,2011(4):59.

[2] 郭玲女.浙江省與臺灣休閒農業的比較研究[D].浙江農林大學研究生論文,2012(6):2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