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以“苦瘠甲於天下”而在全國很有名氣。
乾旱缺水,土地貧瘠,生態惡劣,就是昔日定西之標籤。正如新華社《“三西”扶貧記》中描述的那樣,“剁開一粒黃土,半粒在喊渴,半粒在喊餓。”正因如此,定西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這裡不具備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
但是,歷史上定西並不是“窮山惡水”。秦漢時,這裡“茂林蔭翳”;晉隋時期,隴中人“勤於稼穡,多畜牧”;唐代時,“閭閻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
後來,由於戰亂和饑饉,加之自然災害頻發,隴中大地茂林被毀,蔭翳不在。建國以來,由於經濟落後,生活艱苦,“三料”奇缺,定西植被更是遭到嚴重破壞,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日趨惡化。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提出“種草種樹、發展畜牧、改造山河、治窮致富”的號召開始,定西搶抓國家退耕還林還草政策機遇,大力發展草牧業。2017年底,定西已擁有900多萬畝天然草場和320萬畝多年生優質牧草留床面積,基本形成了隴中紫花苜蓿、甘肅紅豆草、岷山紅三葉、岷山貓尾草等特色優質牧草生產基地。全市以紫花苜蓿為主的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積穩定在300萬畝以上,每年種植以飼用玉米為主的一年生作物穩定增加到100萬畝,年產鮮草總量達500萬噸以上。
草牧產業在定西產業扶貧之路上可以說三分天下有其一,定西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西部草都”。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敕勒歌》中描繪的林草豐茂、牛羊成群的美麗畫卷正在定西大地徐徐展開。
閱讀更多 環視隴原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