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 “自强不息”蹲龙钮碧玉玺 以1725万港币高价

清乾隆 “自强不息”蹲龙钮碧玉玺 以1725万港币高价

清乾隆 “自强不息”蹲龙钮碧玉玺 以1725万港币高价

清乾隆 “自强不息”蹲龙钮碧玉玺 以1725万港币高价

正在进行的“大观――香港之夜”专场中,清乾隆 “自强不息”蹲龙钮碧玉玺 以港币17,250,000高价成交!玺碧玉质,蹲龙钮,印面正方形,阴文篆书“自强不息”四字。宝玺原是三方一组套印中的一方,为压脚章,与“懋勤殿”玺和“八征耄念之宝”玺配套使用。

  • 作者--尺寸4.4×4.4×7.6cm作品分类工艺品杂项>笔墨纸砚创作年代清乾隆估价HKD 15,000,000-20,000,000成交价--

专场大观—香港之夜拍卖时间2013-10-05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会香港2013秋季拍卖会说明玺碧玉质,蹲龙钮,印面正方形,阴文篆书“自强不息”四字。宝玺原是三方一组套印中的一方,为压脚章,与“懋勤殿”玺和“八征耄念之宝”玺配套使用。此三方玺在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乾隆宝薮》中都有明确著录,将其与《宝薮》对比,无论是印材的质地、大小,还是印文的篆法、布局都与书中的著录相符合。

宝玺作于乾隆五十四年到乾隆五十九年间,其印文“自强不息”源自儒家文化重要典籍之一的《周易》,其“干卦”中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隆帝在为自己寿跻八旬深感得意的时候,同样隐隐流露出内心深处那种不自觉的忧患意识,“自强不息”正是这种忧患意识的反映,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

如上文所提,宝玺所在的组套印中另有“懋勤殿”和“八征耄念之宝”二玺。其中“八征耄念之宝”印面正方形,汉文篆书“八征耄念之宝”六字,在套印中与此方“自强不息”一起作为压脚章使用。另一方“懋勤殿”玺印面长方形,汉文篆书“懋勤殿”三字,字左右两面围绕两条行龙,在套印中作为引首章使用。此二玺已经在2008年秋季香港苏富比拍卖公司举行的《皇威万代——集美家族藏乾隆御用宝玺》专拍中拍出。

懋勤殿在紫禁城中路干清宫西庑之北,是清宫重要的储存御用文房用具的地方。据文献记载,此殿之内“凡图书翰墨之具皆贮焉”,其中当然也包括皇帝钤用之宝玺。在清代,每当内府书画鉴定之后,都要将其交到懋勤殿用宝,如沈初在《西清笔记》卷四中记载:“御用铜、玉、冻石印章,皆贮懋勤殿,有《宝薮》一册,每遇御笔书画发下,用宝诸臣择印章字句合用者,位置左右,以令工人”,可见此套宝玺极有可能是制作以后就放置在懋勤殿中的。

清乾隆“自强不息”蹲龙钮碧玉玺赏析

郭福祥

乾隆皇帝(1711-1799)的一生经历了诸多对他自己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刻,比如乾隆四十五年(1780)的七十万寿、乾隆四十九年(1784)的喜得玄孙五世同堂、乾隆五十五年(1790)的八十万寿、乾隆六十年(1795)的颐养归政成为太上皇帝等等,对于每一个这样的历史时刻,乾隆帝似乎都进行过精心的安排和筹划,留下了大量可供后人追述的文献和遗物。在这些文献和遗物当中,乾隆皇帝的御用宝玺就是以这些历史时刻为背景,以其当时自身的状态和心理为表达对象的特殊产物,无疑是值得我们特别予以关注的。而此方碧玉“自强不息”玺就是乾隆帝晚年众多与他八十寿辰有关的御用宝玺中的一方。

此玺碧玉质,蹲龙钮,印面正方形,阴文篆书“自强不息”四字。该玺侧面贴有两块早期的纸片,上面写有解释玺文含义的法文,说明此玺早期曾为法国收藏。此玺原是三方一组套印中的一方,另外两方则是“懋勤殿”玺和“八征耄念之宝”玺。使用时此方“自强不息”玺作为压脚章钤用于御笔作品之上。此玺和与之配套的另外两方玺印在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乾隆宝薮》中都有明确著录,将其与《宝薮》对比,无论是印材的质地、大小,还是印文的篆法、布局都与书中的著录相符合。

此玺的所有者乾隆皇帝是满族入主中原后的第四代帝王。他统治时期(1736-1796)的清帝国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之一,是名副其实的盛世。这种盛世表现在乾隆帝御用玺印方面,即是1800方的庞大数量和平定新疆回部后大量玉质印章的持续制作。当然,作为极端私密性的个人物品,御用玺印的制作又与乾隆帝个人的经历和思想密切关联。因此,要正确地理解和认识乾隆帝的御用玺印,我们必须将其置于当时的历史环境和他个人的一生中加以考察。而对于此方“自强不息”玺,下面的介绍也许是十分必要的。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迈的乾隆皇帝又一次迎来了纪年逢五、圣诞逢十的正寿之年。在乾隆帝看来,自己登基五十五年又恰逢八十整寿,实与天地之数自然会合,是上天眷佑的结果,值得大庆特庆。因此,早在一年之前的乾隆五十四年的中秋,乾隆帝就开始了对庆典活动的筹划,包括御殿受贺的地点、规模、各地及藩属国万寿贡品等等。同样,依照成例制作相应的宝玺也是活动筹划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事项。那么这一次,乾隆帝又会选择什么样的玺文呢?

这一次,乾隆帝将视线落在了中国儒家文化重要典籍之一的《尚书》之上。据《尚书》“洪范”篇记载:武王克商后,向箕子请教天道之义,箕子便以洪范九畴相告。乾隆皇帝认为箕子所陈洪范九畴是“万世帝王制治之源,……无一不关于为君者之一身一心。”而九畴中的第八“念用庶征”与乾隆当时的以万民为念的想法正相一致,于是,据此拟定“八征耄念之宝”的宝文。关于为什么要用“八征耄念之宝”这几个字刻制宝玺,乾隆帝自己在《八征耄念之宝记》中是这样解释的:“思有所以副八旬开袠之庆,镌诸玺,以殿诸御笔,盖莫若《洪范》‘八征’之念。且予夙立愿八十有五,满乾隆六十之数,即当归政。今虽八十,逮归政之岁尚有六年。一日未息肩,万民恒在怀。庶征之八,可不念乎?念庶征即所以念万民。《曲礼》‘八十曰耄’,老而智衰之谓。兹逮八十,幸赖天佑,身体康强,一日万机,未形智衰,不可不自勉也。”可以说,八征耄念之宝的刻制既是乾隆对八十万寿的纪念,也是对自己的戒勉。最早的八征耄念之宝刻制于乾隆五十四年冬天,并于第二年的立春日开始钤用。

需要说明的是,和“古稀天子之宝”一样,“八征耄念之宝”只是一方主宝。除主宝之外,乾隆帝还同时选取了“自强不息”的宝文,刻制成副宝,与主宝相配。按“自强不息”源自同样是儒家文化重要典籍之一的《周易》一书,其中“来源:欧洲藏家旧藏

乾卦”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隆帝为什么要选择“自强不息”作为“八征耄念之宝”的副宝呢?按照他自己解释就是:“向有自强不息宝,以殿御书。庚子年镌古稀天子之宝,副以犹日孜孜。兹以寿跻八旬,镌八征耄念之宝,仍副以自强不息。盖经书中自儆之语虽多,而易象首乾,法天行健,至为切要者,无踰于此语。予既镌八征耄念之宝,复副以自强不息,亦犹七旬时刻古稀天子之宝,副以犹日孜孜,皆铭干惕之志也。”选取“自强不息”作为“八征耄念之宝”的副宝,就是要表明他在归政之前不敢稍存懈怠,以天下百姓为念,孜孜求治,勤于政事的意旨。在乾隆帝看来,自己虽然年事已高,但“身体康强,一日万几,未形智衰”,作为统治天下的帝王,怎敢有丝毫的倦怠心理呢?“一日未息肩,万民恒在怀”,自己一定要体天爱民,诚心勤政,做到“坛庙之祀,不可不躬亲;雨旸之时,不可不常验;中外之政,不可不日勤;民物之养,不可不心存。”从中不难得知,乾隆帝在为自己寿跻八旬深感得意的时候,同样隐隐流露出内心深处那种不自觉的忧患意识。而“自强不息”正是这种忧患意识的反映,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

乾隆皇帝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拟定了“八征耄念之宝”和副宝“自强不息”之后,便开始了大规模的新宝玺的制作。这种以“八征耄念之宝”为核心宝玺的制作从乾隆五十四年冬天一直持续到乾隆五十九年,从没有间断过,制作总量超过一百四十方。此方“自强不息”玺就应该制作于这个时段。

如前所述,此方“自强不息”玺是三方一组套印中的一方。这组套印俱碧玉质,蹲龙钮。另外两方中的“八征耄念之宝”印面正方形,汉文篆书“八征耄念之宝”六字,在套印中与此方“自强不息”一起作为压脚章使用。另一方“懋勤殿”玺印面长方形,汉文篆书“懋勤殿”三字,字左右两面围绕两条行龙,在套印中作为引首章使用。这是把主宝“八征耄念之宝”和副宝“自强不息”与以宫殿名为引首宝相互搭配而成的组宝。这种组合的组宝基本是为了将组宝放置在指定的宫殿而制作的。懋勤殿在紫禁城中路干清宫西庑之北,是清宫重要的储存御用文房用具的地方。据文献记载,此殿之内“凡图书翰墨之具皆贮焉”,其中当然也包括皇帝钤用之宝玺。沈初在《西清笔记》卷四中记载:“御用铜、玉、冻石印章,皆贮懋勤殿,有《宝薮》一册,每遇御笔书画发下,用宝诸臣择印章字句合用者,位置左右,以令工人。”在清代,每当内府书画鉴定之后,都要将其交到懋勤殿用宝。此套宝玺极有可能是制作以后就放置在懋勤殿中的。

最后要特别指出的是与此方“自强不息”玺同为一组的其它两方“八征耄念之宝”和“懋勤殿”玺已经在2008年秋季香港苏富比拍卖公司举行的《皇威万代——集美家族藏乾隆御用宝玺》专拍中拍卖。而此方“自强不息”玺的出现,自然令人生发出该套组玺终有合璧之时的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