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市場中性策略——當下投資人最滿意的策略配置

我們主要的工作是幫助投資人根據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和市場的行情,並結合自身的情況,做到最佳風險收益比的大類資產配置組合或者大類策略配置組合。

最近從很多投資人那裡得到一個信息反饋:“某市場中性策略產品的收益不是你給我做的各種產品收益裡最高的,卻是我體驗最好,最滿意的一種產品哈”。

而在過去一年裡我和投資人關於大類策略配置方面說的最多就是——戰略佈局指數增強,標配市場中性。關於戰略佈局指數增強的邏輯之前的帖子有詳述,這裡就不再贅述,下面主要聊聊市場中性策略是什麼哈。

在聊枯燥的策略邏輯之前,我們先直觀感受下我們給投資人找到的市場頂尖的市場中性產品業績曲線哈。

淺談市場中性策略——當下投資人最滿意的策略配置

淺談市場中性策略——當下投資人最滿意的策略配置

(該產品實際運作費後業績曲線)

淺談市場中性策略——當下投資人最滿意的策略配置

不知道大家看完上面的業績曲線的感受,我和已經投資該策略產品的投資人感受是一樣的——穩穩的幸福。

看完業績曲線我想大部分投資人都會有兩個疑惑,一是這樣的業績曲線是如何做到的(每次市場暴跌都能穩穩的上漲),二是這樣的策略業績曲線是否能夠一直保持。

這邊我先簡單回答下第二個疑惑,沒有任何一個投資策略是一勞永逸,從執行層面需要基金背後的團隊不斷的投入和進步,從大環境來看不同大類策略也都有它自身的牛熊週期,文藝點說就是春夏秋冬。因此在如何把握該類策略的春夏時節積極佈局賺錢,在該策略的秋冬時節來臨時,降低該策略的配置比例甚至不再配置是我們和投資人需要不斷總結學習的(後面有機會開貼單獨和大家分享這方面的東西哈)。

下面首先我儘量用大白話和大家聊聊市場中性策略的投資邏輯哈。

201年之前遇到持續熊市的時候,投資者想要從二級市場賺錢是異常艱難的,即使是市場上最優秀的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都很難獲取絕對收益。即使能大幅跑贏滬深300指數,但由於指數跌幅巨大,哪怕跑贏了指數,淨值仍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下跌。

這種局面在2010年4月16日股指期貨正式上市後被打破了。金融衍生品最根本的職能是管理風險,而利用股指期貨作為風險對沖工具,投資者就能構建出牛熊市均能穩定盈利的市場中性組合。

採用市場中性策略的投資者,在股票現貨市場上買入一籃子股票,同時在期貨市場上賣空對應價值的股指期貨合約,以求將指數的波動完全規避。而該策略的核心在於選股,最終能否盈利就要看所構建的股票組合能否戰勝基準指數,在大盤上漲時股票持倉比指數漲得多,大盤下跌時股票持倉比指數跌的少。投資者如何構建出能夠跑贏滬深300指數的股票多頭組合尤為關鍵。

在股票多頭組合構建層面,投資者可以採用傳統的基本面研究選股方法或量化分析研究選股的方法。

傳統的基本面研究提供了有關經濟、行業和特定公司發展趨勢的重要假設,通過研究員自下而上跟蹤分析來不斷驗證這些假設從而發現其中有明顯超額收益的投資品種。基本面研究往往是通過一家上市公司歷史記錄(損益表、資產負債表和現金流量表等)作為出發點來預測未來的利潤和現金流的趨勢,這種分析方法是對所涉及的不同公司和行業量身訂製的,研究員的經驗積累相當重要。

量化選股,則是藉助統計學方法,對宏觀經濟指標、上市公司的財務數據、股票在二級市場上的表現、投資者情緒、分析師預期等等海量數據進行長期、全面的回溯,以求發現少數能夠預測未來股票收益的指標。

在這裡我簡單先談下很多投資人在參加各種私募基金路演時聽到的beta(貝塔)和alpha(阿爾法),估計還是有部分投資人不是太明白哈。

我們經常說beta就是市場的趨勢收益部分,alpha是超額收益部分。舉例說比如今日大盤指數上漲1%,您自己的股票持倉收益是1.5%。那麼今日市場beta收益就=大盤指數上漲的1%,alpha超額收益=1.5%-1%=0.5%就是咱們自己股票持倉超額收益,或者說跑贏市場的收益。再比如說今日大盤跌了1%,咱們持倉股票跌幅是0.8%。那麼今日大盤beta趨勢收益=-1%,我們的持倉alpha超額收益=-0.8-(-1%)=0.2%。在市場跌幅1%情況下我們取得了0.2%的超額收益,簡單說就是比大盤少跌了0.2%。但是因為市場跌幅較大,我們雖然有超額alpha收益,但持倉依然是虧損的,只是比市場少跌了些。

此時我想很多人就會想到要是事先利用股指期貨做好對沖,這樣就可以對沖掉市場下跌的風險,賺到絕對收益超額 部分的0.2%。

而市場中性的策略就是我們通過做空股指期貨對沖掉市場波動的風險,當然我們在對沖掉市場大跌時的空頭風險時,我們也等於放棄了多頭beta端的趨勢收益。因此市場中性屬於做絕對收益的產品,本質上和市場的漲跌牛熊沒有相關性。

而目前我們評價一支市場中性策略產品的強弱,主要看其在股票端取得超額收益的強弱,因為這直接決定了該產品的最終收益情況。

關於市場中性策略我們主要關注點在量化選股+量化交易型的私募投顧。

淺談市場中性策略——當下投資人最滿意的策略配置

對於能夠產生超額阿爾法的策略因子,量化分析師會用數學方法給它們賦予一定的權重,並對市場上的股票進行打分,經過層層篩選之後,得到最終的股票組合。

另外,在用量化方法選股時,因子權重的設置,也能夠體現出策略開發人員在投資哲學上的很大差異。例如高配成長類因子能夠在2010年、2013年等年份帶來很高的超額收益,這幾年這種簡單粗暴的方法已經很難在市場上獲取超額收益了,因此2014年之前在市場上名聲大噪的一些市場中性量化私募這幾年很少聽到他們的聲音了。

市場中性策略的另一大優點是大幅提高了產品的風險調整後收益。傳統的主動管理型基金,由於受系統性風險影響,股災回撤幅度往往會超過20%。而市場中性產品能夠以類似於債券基金的小幅淨值波動,帶來10%以上的年化收益,夏普比率數倍於傳統的股票基金。

收益分佈:股票策略頭尾分化嚴重,市場中性相對穩定

從各策略收益分位值可見,50%的股票多頭策略虧損,頭部尾部平均相差約10%。50%的市場中性策略收益超過0.86%。

淺談市場中性策略——當下投資人最滿意的策略配置

風險評估:波動加大,中性策略性價比凸顯

數據截止2018年2月份,市場波動加大,股票策略年內平均最大回撤7.8%,中性策略性價比凸顯,CTA策略經歷回撤考驗,年內錄得正收益。

淺談市場中性策略——當下投資人最滿意的策略配置

市場中性策略什麼時候會虧錢?

從上面的圖表中我們也會看到市場中性策略也會有虧錢的時候,就拿2016年和2017年來看,這個策略市場整體是沒有賺錢的,過去兩年是該策略的秋冬季。具體虧錢的情況是哪些呢?

首先簡單的說不管通過什麼方法構建股票組合,如果股票端沒有alpha超額收益的話,那該策略肯定是虧錢的了。那是不是可以實現股票端alpha超額正收益就一定是賺錢的呢,也肯定不是。在策略的執行層面還是有很多其它交易成本的。下面主要舉例談談基差對市場中性策略收益的影響。

什麼是基差?

基差這個概念簡單理解就是某一時點的股指期貨減去所對應股票指數現貨點位的差值:

舉個例子,如果滬深300指數的點位是3169.56,而滬深300股指期貨(例如IF1606,IF代表滬深300,而1606代表該合約將於16年6月交割)的點位是3158.8,那麼此時的基差為3158.8 -3169.56 = -10.76,此時基差為負。

負基差對市場中性對沖策略有什麼影響?

首先要從中性策略的投資邏輯來看,如果我們買入一籃子股票組合,並做空指數,那麼如果當月股票組合的變化為α+β,而指數變化為β,那麼該月的總收益=(α+β)-β=α,如果α為正,則獲得正收益,由此可見如果中性策略股票端取得正的超額alpha收益,就可以取得收益。

但實際情況並不是這麼簡單,我們並不能直接做空股票指數,只可以做空股指期貨,假設我們在期指開倉時,股票指數點位=A,股指期貨點位=B,而交割日兩者價格=C(根據交割規則,交割日期貨現貨價格將趨於一致)。那麼代表市場變化的β=C-A,而我們需要減去的是(C-B),也就是做空期指後指數的變化。

而真實的投資總收益=(α+β)-(C-B)

=(α+β)-(C-A)+(B-A)

=(α+β)-β + (B-A)

=α+(B-A)

所以我們可以發現,實際上基差也會左右我們最後的收益,建倉初期的“正基差”會給我們帶來額外的收益,而建倉初期的“負基差”會成為我們進行投資的一種成本(也可以理解為支付了一筆組合的保險費),從而降低我們整體的投資收益。而當基差開始收斂後,基差對於組合波動的不穩定性也會慢慢減小。

市場中性策略如何應對基差波動?

而近2年我們面對的更多是嚴重負基差的情況,如果一籃子股票優於市場的表現不足以彌補負基差,那麼此時開倉往往面臨虧損,這也是近兩年市場中性策略表現一般的要因。

現實中,我們每次開倉並非一定要持有到交割日,如果我們在中途進行平倉的話,一旦在這期間負基差擴大(或者正基差收斂),我們就可以獲得正收益,而當負基差收斂(或者正基差擴大),我們就會遭遇額外損失。

在這一過程中,如果我們可以加入對基差趨勢的分析,就可以利用更靈活的配置思路去博取超額收益。負基差雖然給市場中性策略帶來了額外的投資成本,但通過對市場專業的分析和建倉時點的把握可以對組合收益有進一步的優化。

雖然中金所在股災後對期指的交易採取了一定限制,但對沖基金仍舊是現階段境內最具發展潛力的資產配置工具之一。

近半年隨著二級市場的逐步轉暖以及市場波動率加大,期指貼水幅度持續顯著降低,給市場中性策略產品的運行和發展帶來了難得機遇。

過去我們幫助投資人全市場精選量化交易私募投顧,即時在過去幾年基差貼水最嚴重,對沖成本極高的情況,依然可以取得遠遠跑贏市場平均水平收益(不同私募投顧選股交易各有特點,在不同市場環境裡獲取超額收益表現也會有不同的表現,這也是我們日常需要重點做的功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