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稻」被指名不符實 研發團隊:還停留在早期研發階段

近來,宣佈在科技日報的《“海水稻”名不符實 專家指出大規模展開灘塗培育缺少實際性》一文引發廣泛重視。

文章指出,我國著名水稻培育專家凌啟鴻宣佈在《我國稻米》的《鹽鹼地種稻有關問題的評論》中說到,“海水灌溉種稻實際上不存在,‘海水稻’是名不符實的偽出題。‘海水稻’的稱號,過火誇張了耐鹽育種的效果,忽視了引淡水灌溉的根底效果,會引起誤導。”此外,文章還質疑,“對展開鹽鹼地種稻,切不可因有了‘海水稻’而過火樂觀。上億畝大規模展開的灘塗種稻,是一個長時間的抱負方針,缺少實際性。”

2018年7月17日,青島海水稻研討展開中心副主任張國棟對向界面新聞表明,“質疑海水稻名不符實的文章觀念有失偏頗,並沒有對咱們現在的研討效果深入瞭解,還停留在早期海水稻育種研製的階段。現在經過四維改進法等配套辦法,能夠量體裁衣處理海水稻培育中遇到的水土問題。”

“海水稻”被指名不符實 研發團隊:還停留在早期研發階段

揭露材料顯現,“海水稻”是耐鹽鹼水稻的的形象化稱號,是指能在鹽鹼地、灘塗等高含鹽量的土地上鹽鹼地成長的特別水稻。此前,在世界上許多區域都曾發現具有較強耐鹽鹼能力野生水稻品系,在我國濱海的一些河口區域,也有發現,但這些野生品系,並不具有農業出產價值。

2017年3月,青島海水稻研製中心牽頭,聯合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能研討中心與國內18家研討機構與企業聯合樹立“國家耐鹽鹼水稻區試聯合體”,樹立區試作業組,斷定設立“北方中早粳晚熟組”、“黃淮粳稻組”與“南邊濱海秈稻組”等三大組別,展開耐鹽鹼水稻種類試驗作業。

2017年9月28日,由袁隆平領銜的技能團隊培育出的最新一批海水稻,在坐落青島市李滄區青島海水稻研製中心的海水稻田實地測產,效果最高畝產到達620.95公斤。

2018年5月27日,袁隆平在2018年國家耐鹽鹼水稻區試發動會上表明,我國有十幾億畝鹽鹼地,其中有1-2億畝能種上海水稻,假如依照最低要求畝產300公斤來核算,就能多產300億公斤糧食。“300億公斤稻穀是什麼概念呢?這相當於湖南省全年的糧食總產值,要知道湖南作為一個糧食大省,每年包含水稻、玉米、小麥等作物的產值加起來是300億公斤。這300億公斤除了供給本省的人口之外,多餘的還用來出口。初步算下來能夠多養活8000萬人口,比法國的人口還要多。”袁隆平表明。

依據國家耐鹽鹼區試水稻新種類試驗方案,本年將持續設南邊濱海秈稻組、黃淮粳稻組、北方中早粳晚熟組等三個組別,別離組織一組區域試驗;南邊濱海秈稻組、黃淮粳稻組各組織一組出產試驗。

針對“海水稻”系名不符實的偽出題一說,張國棟表明,“海水稻”只是耐鹽鹼水稻的一種形象化稱號,並非字面瞭解的“直接運用海水對水稻進行灌溉培育”,而是一類能夠在海濱灘塗等鹽鹼地成長的水稻種類,是一類能夠在必定含鹽量的土壤和水環境中成長的水稻種類,這是業界的一致。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文章中的爭議點還觸及揚州大學農學院戴其根教授的一項試驗定論:“用含鹽量0.3%的水培育,水稻不能正常成長,因而,將含鹽量控制在0.2%及以下,是現有水稻種類正常成長的必要條件,也是淡水灌溉洗鹽地開發種稻的必需條件。”

張國棟對此表明,“這在戴教授文章宣佈時的確是實際,但這是幾年前做的試驗,其時還沒有咱們研製的耐鹽鹼水稻,所以上述定論還停留在其時的水稻耐鹽水平上。正是根據其時水稻在這一情況下無法正常成長的實際,所以咱們才開端培育耐鹽鹼水稻,現在咱們現已能夠用含鹽量0.6%的水對水稻進行灌溉。並著手研製土壤的配套改進辦法,多技能結合處理鹽鹼地運用的問題。”

凌啟鴻在上述文章中還指出,“完成灘塗鹽鹼地開發種稻,有必要以建造長距離運送淡水灌溉工程為根底,淡水需求量巨大,工程巨大,時間長,因而,完成大面積灘塗種稻較困難”。

張國棟對此表明,水資源運用的確是咱們非常關心的一個問題。特別是在內陸鹽鹼地,自身水資源比較少,在這種條件下,由於海水稻是耐鹽鹼的,咱們能夠運用許多傳統農業灌溉不能用的水,比方傳統農業含鹽量0.1%以上的水就不能用了,但咱們能夠用,並不需要經過遠距離運送淡水跟海水進行分配。“我國有15億畝的鹽鹼地和3500萬畝濱海灘塗,其中有2-3億畝可開發運用培育水稻,現在我中心研製選育的耐鹽鹼水稻首要的培育區域為內陸鹽鹼地、以及濱海鹽鹼地,這兒要特別指出濱海鹽鹼地並不是濱海灘塗,而是指我國華北、華東區域的鹽鹼地,比一般說的灘塗大的多。”

“海水稻”被指名不符實 研發團隊:還停留在早期研發階段

“海水稻”被指名不符實 研發團隊:還停留在早期研發階段

“咱們在試驗基地的確是用海水和淡水分配後進行灌溉的,但這只是為了樹立一種試驗條件,就跟在試驗室裡做試驗相同,是為了發明安穩的用來模仿天然的環境,而不是實際推行中也要把海水和淡水混在一起。就像人工氣候室培育植物是選用人工光來模仿太陽光相同,海水稻在進行大田培育時,不需要運用海水與淡水的混合分配,直接能夠就地取水。比方在新疆嶽普湖等試驗區,咱們運用的灌溉用水都是因地制宜,含鹽量均在0.2%-0.3%以上。”張國棟表明,為保證水稻整個生育期環境的可控,青島海水稻中心在試種基地採納四維改進法的處理方案,經過四維改進法的配套辦法,多技能結合,量體裁衣的處理水土問題。

界面新聞記者注意到,上述針對海水稻研討的質疑觀念《鹽鹼地種稻有關問題的評論》曾宣佈在學術期刊《我國稻米》上,隨後被《科技日報》轉載。張國棟以為,關於一些新的技能打破和學術效果,有不同觀點,在學術期刊上宣佈不同見解是很正常的,可是關於此次宣佈在大眾媒體上的質疑文章,而且也未溝通核實,他表明很不瞭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