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就陪娃寫個語文作文,能有多累?」戳中無數媽媽的淚點……

前不久,一篇小學生六年級逆天作文在網絡上火爆起來,究竟是篇什麼樣的作文引來幾十萬網友點贊轉發?甚至連韓寒的“亭林鎮工作室”也主動幫忙打call?

“對人而言,沙粒不斷墜落的過程就象徵著光陰的流逝,但也不能單單認為這是自己的失去。如果將我出生的那一刻定義為擁有全部時間的話,時光確實從我手中流逝了;但如果將我死去的那一刻定義為我擁有了自己全部時間的話,那麼,我一直都未曾失去過時間,而是一直在獲取時間。”

同樣是寫時間,文中的孩子能從獨特角度看待時間,將人的一生看成是對時間的獲取,活得越久擁有的時間就越多。而自己娃卻永遠只會感慨光陰似箭,歲月如梭,標點符號想方設法佔個格子,怕湊不夠字數。

差距還遠不止這麼一點,陪娃寫過作文的爸媽,可能都有過類似讓人崩潰的經歷:

  • 每次寫作文都要寫到晚上11點,昏昏欲睡還沒寫完;

  • 好不容易完成作文,結果還沒看兩句就明顯跑題;

  • 寫來寫去都差不多,通篇白花花的流水賬;

  • 為了應付作文,想盡了絕招,各種偷懶辦法都出來了,讓人哭笑不得。

“不就陪娃寫個語文作文,能有多累?”戳中無數媽媽的淚點……

孩子寫不好作文到底卡在哪?

孩子作文過程中常常會碰到下面問題,看看你家娃中招了沒!

01

不願意動筆,找不到可寫的東西

春遊、看電影、參觀博物館、假期旅行……玩的時候,都很開心,回來以後打開作文本,卻老覺得“沒什麼可寫的”,為什麼?

原因可能出在,孩子不懂得觀察。眼睛,看不到生活中有趣的東西。如果能引導孩子從生活中獲取源源不斷的素材,孩子自然就會有感而發。

02

會說不會寫

很多家長髮現孩子平時思維活躍,口語表達能力非常好。但是,一說寫作文就懵圈。

用嘴巴說這事兒,孩子從出生開始一直在練習,但把自己想表達的寫成文字,在孩子那裡是生理鴻溝的跨越,他們缺乏對這些素材的系統整合能力,往往是東拼拼西湊湊,根本不知道重點在哪,於是“跑題”也便成了家常便飯。

03

通篇流水賬

經常聽到家長們批評和鄙視孩子的習作:又是流水賬。

其實,記流水賬也不完全是壞事。

對於剛剛學習寫作的孩子來說,流水賬就是基本功之一。流水,至少表明著孩子在按照一定的順序記錄, 而“賬”,說明了孩子的敘述中有一定的內容,文章不是空洞的。

從“流水賬”中培養、觀察記錄基本功,再通過合理的訓練進行拔高,孩子很快就能寫出一篇不錯的文章。

04

作文寫得“假”

很多家長髮現孩子的作文很“假”、“純屬胡謅”、“全是套路”。

這種現象的出現,與孩子被逼著去摘抄好詞好句有很大關係。一旦,孩子過度關注詞語和句子的挪移,就會對真實生活越來越不敏感。作文時,情不自禁地想去搬用積累的詞句,這樣寫出來的文章自然很“假”。

當我們鼓勵孩子“用自己的話”去真實表達,而不是去套用任何現成的,他們寫作能力就會逐步地獲得提升。

為什麼家長越輔導,越不起作用?

當眼睜睜看著孩子一個多小時還憋不出來幾行字,爸媽們實在不忍心,於是教孩子要這樣那樣寫。這樣方法真的對麼?

教育部最新公告:2018年從幼升小到高考全面改革,語文難度提高,預示著語文中佔分比例最大的部分,作文難度也會提升。

大人的思維強迫性地讓孩子接受,導致的後果是有些孩子會依樣畫葫蘆寫了下去;有些孩子卻並不樂意寫。樂意的孩子漸漸失去了自覺思維的能力,越來越依賴家長;不樂意的孩子因為沒有得到正確的指引,越來越討厭寫作文。

各位家長請在評論區分享自己的孩子的囧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