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在碑碣上看到的二龍拱珠圖像,從何而來?|中國龍珠圖像考②

說起傳統裝飾圖像,二龍戲珠在大多數人記憶中可謂耳熟能詳,提到它的近親二龍拱珠,也不難使人想象,如果言及其遠親二龍系珠,則鮮有知之者。所以形成這樣的記憶印象,不能不說,多是三者流行年代由近而遠的時光歲月使然。事實上,即便人們對二龍戲珠的瞭解,亦往往限於近古以來的圖像面貌,知曉二龍拱珠原委者就更少了,至於二龍系珠,縱使學界也鮮有說清道明者。可以說,這是中國文化史上一個似曾相識,又多不知其所以然的有趣話題。

在裝飾圖像史上,此三者關係似近非近、說遠不遠,各有其獨立的發展軌跡,亦存在彼此交集的地方。二龍系珠、二龍拱珠與二龍戲珠圖像,大多以雕塑形式表現,少許用繪畫形式表現,各呈現不同的視覺效果。

本系列將採用考古類型學方法,著眼於雕塑表現形式進行分析,用三篇稿件逐一闡述二龍系珠、二龍拱珠和二龍戲珠圖像。

以下為第二篇:

中國二龍拱珠圖像

二龍拱珠,即二龍左右相背而立,後身纏繞在一起並各伸一後爪相對拱起一顆寶珠的圖像。這種圖像約肇始於東魏,北齊、隋代緩慢發展,盛行於唐代,元明清時期稀少地延續下來。這種圖像大概受到其特定結構制約,自出現以來始終與碑碣聯繫在一起,少許用於裝飾拱門券面。在典型二龍拱珠圖像創立前後,還存在一種非典型二龍拱珠圖像。

1、非典型二龍拱珠圖像

北朝、隋代,一度流行二龍前身交纏並相對拱爪,或二龍相對而立並分別拱起一顆寶珠的圖像,與典型二龍拱珠圖像關聯,又有所不同,數量也比較有限,可名之為非典型二龍拱珠圖像。

其一,二龍前身交纏並相對拱爪圖像。大同雲岡北魏中期第12窟後室拱門頂部(圖43-1、43-2),二龍前身交纏,龍首相對,各伸一前爪相對拱起,大體繼承了漢代以來傳統。如新野出土東漢畫像磚(圖44),二龍首相背朝向外方,後身以穿璧形式交纏在一起,各伸一後爪並相對拱起。二者龍身交纏並拱爪的部位恰好相反,但表現意向沒有實質差別,與其後流行的典型二龍拱珠圖像密切關聯。

經常在碑碣上看到的二龍拱珠圖像,從何而來?|中國龍珠圖像考②

圖43-1、大同雲岡北魏中期第12窟後室拱門頂部

經常在碑碣上看到的二龍拱珠圖像,從何而來?|中國龍珠圖像考②

圖43-2、大同雲岡北魏中期第12窟後室拱門頂部 線描圖

經常在碑碣上看到的二龍拱珠圖像,從何而來?|中國龍珠圖像考②

圖44、新野出土東漢畫像磚(出自《中國畫像磚全集·河南畫像磚》圖115)

其二,二龍相向而立並分別拱起蓮花寶珠圖像。沁縣南涅水出土北魏晚期988號造像塔(圖45)、趙縣隋大業年間趙州橋欄板浮雕(圖46),二龍作俯衝之勢,自兩外上方向內下方相對而立,各伸內側前爪並分別拱起蓮花寶珠。此構圖似乎與漢代二龍拱璧圖像關聯,如西安出土西漢畫像磚、西安未央區出土漢代畫像磚(圖47),二龍相向而立,各伸一前爪作拱璧狀。所不同者,漢代二龍拱起一物,況且所拱之物為璧而非珠。可以說上述二龍相向而立並分別拱起蓮花寶珠圖像,是將漢代以來二龍相向而立並拱璧造型,與北朝、隋代流行的蓮花寶珠結合的結果。但二龍沒有交纏後身,亦非拱起一珠造型,依然有別於典型二龍拱珠圖像。

經常在碑碣上看到的二龍拱珠圖像,從何而來?|中國龍珠圖像考②

圖45、沁縣南涅水出土北魏晚期988號造像塔

經常在碑碣上看到的二龍拱珠圖像,從何而來?|中國龍珠圖像考②

圖46、趙縣隋大業年間趙州橋欄板(出自《中國美術全集 雕塑編4·隋唐雕塑》圖版15)

經常在碑碣上看到的二龍拱珠圖像,從何而來?|中國龍珠圖像考②

圖47、西安未央區出土漢代畫像磚(出自《中國畫像磚全集·全國其他地區畫像磚》圖45)

上述北朝、隋代實例所見二龍交纏和拱珠圖像,各自具備典型二龍拱珠圖像的部分特徵,但畢竟沒有將兩個特徵組合在一起,這種圖像入唐以後不復流行。

2、典型二龍拱珠圖像

東魏、北齊之世,出現二龍左右相背而立,後身纏繞在一起,各伸一後爪相對拱起一顆寶珠的典型二龍拱珠圖像,其後盛行於唐代並稀少地延續到元明清時期。

那麼,二龍拱珠圖像究竟從何而來?就造型而言,具備二龍左右相背而立且後身纏繞在一起,並各伸一後爪相對拱起一顆寶珠兩個特徵。二龍左右相背而立且後身纏繞在一起的蟠螭額碑碣,東漢已經流行開來,北魏晚期開始應用於佛教造像碑,這應該是二龍拱珠圖像的一個來源。北魏晚期以來,寶珠圖像日益流行,應為二龍拱珠圖像的另一來源。典型二龍拱珠圖像就是這兩種因素結合的結果,上述非典型二龍拱珠圖像則是實現這一結合的探索過程。

典型二龍拱珠圖像絕大多數應用於碑碣,有時也用於門額。通常,在碑碣前後兩面額部,採用浮雕或減地平雕形式表現二龍左右相背而立,後身纏繞在一起,各伸一後爪相對拱起一顆寶珠,前後兩面刻畫龍王形體往往一致或相近。碑碣側面表現垂下的正面龍首,基於碑碣厚度差異,前後表現一、二、三對龍王不等,多者乃至四對。

東魏、北齊時期在蟠螭額碑碣中,二龍相對拱爪表現流行開來,但二龍拱珠表現還比較少見。這一時期二龍拱珠碑碣,見於登封嵩陽觀東魏天平二年(535)造像碑(圖48-1、48-2)、洛陽北齊天保五年(554)造像碑(圖49),兩者二龍相對拱起的各爪指平行排成一長列,其上承託的附桃形光寶珠十分小巧,宛如一葉花瓣點綴其間,寶珠還沒有受到重視,反映了典型二龍拱珠的原始形態,或許洛陽地區就是這種造型的起源地。石窟見於安陽小南海北齊天保元年至六年(550-555)中窟(圖50),二龍兩後爪合抱碩大附桃形光寶珠,寶珠已然成為著力表現的對象,開啟唐代成熟二龍拱珠圖像先河。

經常在碑碣上看到的二龍拱珠圖像,從何而來?|中國龍珠圖像考②

圖48-1、登封嵩陽觀東魏天平二年(535)造像碑

經常在碑碣上看到的二龍拱珠圖像,從何而來?|中國龍珠圖像考②

圖48-2、登封嵩陽觀東魏天平二年(535)造像碑 局部

經常在碑碣上看到的二龍拱珠圖像,從何而來?|中國龍珠圖像考②

圖49、洛陽北齊天保五年(554)造像碑

經常在碑碣上看到的二龍拱珠圖像,從何而來?|中國龍珠圖像考②

圖50、安陽小南海北齊天保元年至六年(550-555)中窟門額

進入唐代,二龍拱珠圖像獲得巨大發展,所知實例基本為碑碣,諸多佛教、道教乃至世俗蟠螭額碑碣,往往採用二龍拱珠形式表現,寶珠成為表現的重心所在,且呈現多樣化趨勢,實例多集中在關中及鄰近地區。

其一,華陰華岳廟唐開元十三年(725)述聖頌碑(圖51),二龍相對拱起的各爪指平行排成一列,其上承託附桃形光火焰光寶珠,造型接近東魏、北齊同類圖像,寶珠形體則有所變大,從中可以看出來自北朝影響和唐代新發展情況。

經常在碑碣上看到的二龍拱珠圖像,從何而來?|中國龍珠圖像考②

圖51、華陰華岳廟唐開元十三年(725)述聖頌碑

其二,西安梁家莊出土唐顯慶三年(658)道德寺碑(圖52)、浦城唐大中三年(862)造像碑(圖53),二龍拱起一顆碩大火焰光寶珠,寶珠的主體性加強。

經常在碑碣上看到的二龍拱珠圖像,從何而來?|中國龍珠圖像考②

圖52、西安梁家莊出土唐顯慶三年(658)道德寺碑

經常在碑碣上看到的二龍拱珠圖像,從何而來?|中國龍珠圖像考②

圖53、浦城唐大中三年(862)造像碑

其三,西安東郊中興路窯廠出土碑首(圖54)、西安西郊出土唐元和元年(806)慧堅禪師碑(圖55),二龍拱起承託在仰覆蓮臺座上的碩大火焰光寶珠,寶珠的主體性得到進一步強化。

經常在碑碣上看到的二龍拱珠圖像,從何而來?|中國龍珠圖像考②

圖54、西安東郊中興路窯廠出土碑首

經常在碑碣上看到的二龍拱珠圖像,從何而來?|中國龍珠圖像考②

圖55、西安西郊出土唐元和元年(806)慧堅禪師碑

其四,臨猗武周天授三年(692)造像碑(圖56),二龍拱起附火焰光雙核寶珠,造型別出心裁。

經常在碑碣上看到的二龍拱珠圖像,從何而來?|中國龍珠圖像考②

圖56、臨猗武周天授三年(692)造像碑

其五,臨潼晚唐感應寺碑(圖57-1、57-2),二龍拱起碩大寶珠中生出纏枝蔓草,類似寶珠曾流行於南北朝後期,唐代僅見此孤例,或許吸收了兩個世紀以前的文化因素。後四種二龍拱珠表現反映了唐代新發展情況。

經常在碑碣上看到的二龍拱珠圖像,從何而來?|中國龍珠圖像考②

圖57-1、臨潼晚唐感應寺碑

經常在碑碣上看到的二龍拱珠圖像,從何而來?|中國龍珠圖像考②

圖57-2、臨潼晚唐感應寺碑 局部線描

入宋以後,二龍拱珠圖像數量銳減,寶珠形態也發生改變,已知實例集中在遼西地區。諸如義縣奉國寺元大德七年(1303)“重修大奉國寺之碑”(圖58)、義縣奉國寺明萬曆三十年(1602)“重修奉國寺記”碑(圖59)、義縣奉國寺清光緒十年(1884)碑(圖60),此三者出自同一地點,圖像多有繼承之處。第一、三者寶珠形體較小,幾乎被龍爪包裹,上方刻畫熊熊火焰,第一者還刻畫兩道盤旋上升的光芒,火焰、光芒已然成為表現的重心,第二者螺旋紋寶珠上方刻畫火焰。義縣奉國寺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重修大奉國寺”碑(圖61),螺旋紋寶珠形體沿襲了上述第二者模樣,與上述實例不同的是此者二龍以前爪拱珠,顯然來自二龍戲珠圖像因素。

經常在碑碣上看到的二龍拱珠圖像,從何而來?|中國龍珠圖像考②

圖58、義縣奉國寺元大德七年(1303)“重修大奉國寺之碑”

經常在碑碣上看到的二龍拱珠圖像,從何而來?|中國龍珠圖像考②

圖59、義縣奉國寺明萬曆三十年(1602)“重修奉國寺記”碑

經常在碑碣上看到的二龍拱珠圖像,從何而來?|中國龍珠圖像考②

圖60、義縣奉國寺清光緒十年(1884)碑

經常在碑碣上看到的二龍拱珠圖像,從何而來?|中國龍珠圖像考②

圖61、義縣奉國寺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重修大奉國寺”碑

以上可知,在北朝、隋代,非典型與典型二龍拱珠圖像並行發展,但只有後者延續到後世,究其原因,與這種圖像的應用對象密切關聯。北朝、隋代的非典型二龍拱珠圖像,多出現在載體的橫長方形區間,不在乎二龍是否交纏和龍爪如何拱珠。然而,當用於碑碣額部或石窟門額之時,便採用了漢代以來二龍首分別垂向兩側,後身交纏在一起的蟠螭額框架結構,在中間二龍後爪拱起的小區間加刻一枚寶珠,無疑最為合理。當時大概受到非典型二龍拱二珠圖像影響,產生典型二龍拱珠圖像,繼而大興於唐代,成為唐代碑碣額部圖像的基本模式。其後二龍拱珠額碑碣稀少地延續到明清時期,與二龍戲珠額碑碣並行發展,主要空間則讓位於後者。這種圖像始終沒有能夠成為日常生活中一般化裝飾。

原文標題:《二龍系珠與二龍拱珠及二龍戲珠的圖像系譜》

原文刊載於《石窟寺研究》第六輯

(注:文中未註明出處圖片來自李靜傑歷年實地拍攝,線描圖像由齊慶媛繪製。感謝八木春生教授為本稿提供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