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五件造像拍出1200多萬,承載了多少謹慎而熾熱的崇拜|一拍即合

今年春季的紐約亞洲藝術周正如火如荼,各大拍賣公司展出的拍品均屬上乘,誠意十足。隨著各個專場的進行,邦瀚斯、蘇富比等拍賣公司均有“捷報”。在邦瀚斯今年的“Maitri收藏印度、喜馬拉雅及東南亞藝術品”專場中,多件拍品“名花有主”,本期為大家介紹該專場中的五件已成交拍品。

尼泊爾 十三/十四世紀 銅鎏金十二臂文殊菩薩像

這五件造像拍出1200多萬,承載了多少謹慎而熾熱的崇拜|一拍即合

泊爾 十三/十四世紀 銅鎏金十二臂文殊菩薩像

高度: 15.8 釐米

成交價:4,258,947人民幣

這座鑄造巧妙絕倫的文殊菩薩造像是尼瓦爾藝術的巔峰之作。美麗的尼瓦爾風格的臉龐透著魅力,儘管擁有多條手臂,但每根微微彎曲的手指似乎讓觀眾的視線迴歸到了他平靜的臉上。

文殊菩薩是加德滿都谷地尼瓦爾佛教傳統中最重要的菩薩之一。因文殊菩薩是釋迦牟尼佛所有菩薩弟子中的上首,他的六條手臂代表五族如來和金剛薩陲。輪廓鮮明的主手施授記印,象徵對於已發心的眾生,預報其必將成佛者;第二雙手施放下手印;第三雙手施入定印,並捧著置於腿上的缽;第四和第五雙手外展,手中原本持有智慧劍,經書,弓和箭;第六雙手施開悟手印。

這五件造像拍出1200多萬,承載了多少謹慎而熾熱的崇拜|一拍即合

這座造像承載著過去五百年間人們的謹慎而熾熱的崇拜。臉部表面鍍金已經磨損,從而呈現出底部銅胎的蜜色。佛像表面光滑,表明他歷經虔誠的撫摸。腿部和手臂的鍍金已消失,呈深色且不光滑,這是由於頻繁的朝拜和觸摸使得佛造像不得不經常使用硃砂、凝乳和膏劑反覆修補。相反,背部的鎏金保存完好,表明這尊造像可能是安放在獨立的神龕中。

這五件造像拍出1200多萬,承載了多少謹慎而熾熱的崇拜|一拍即合

十三世紀末,印度北部遭到災難性入侵,文化受到影響,印度的佛教亦遭到廢除。僧人和佛教徒遭迫害或逃亡,很多人逃到尼泊爾尋求庇護。這些避難者給加德滿都谷地佛教團體帶來了大量人才、經文和銅造像,進一步繁榮了印度和尼瓦爾之間早在古普塔和離車‍時期(公元前五—八世紀)就開始的藝術交流。鑄造這座文殊菩薩造像的尼瓦爾藝術家的靈感很可能來自於帕拉藝術。文殊菩薩在印度鮮為人知,然而鑄造的靈巧技術和中世紀印度東北部的多臂文殊菩薩造像很相似。

這座文殊菩薩造像只出現在尼泊爾且極其稀有,已知或發現的此種文殊菩薩造像寥寥無幾。類似的有兩座十七世紀的佛造像,收藏在加德滿都國家博物館。另一座更小且沒有如此精緻的文殊菩薩造像被收錄在馮·施羅德所著的《印度西藏銅造像》一書中。洛杉磯藝術博物館館藏的一份十二世紀文殊菩薩原稿中繪有雙手持金剛杵的紅色文殊菩薩。文殊菩薩像也出現在館藏於大英博物館的一副尼泊爾唐卡中。

這五件造像拍出1200多萬,承載了多少謹慎而熾熱的崇拜|一拍即合

在花卉裝飾、寶冠和臂釧中嵌有各種寶石,常見於馬拉王朝早期的尼瓦爾藝術品中。可仔細對比十四世紀的一座四臂佛造像,他們在突出的嵌接處有相同的處理方法。在精美的鑄造,閃亮的鍍金,技藝高超的寶石鑲嵌技術以及尺寸方面,可以和紐約邦瀚斯拍賣行於2014年3月17日拍出的2號造像作比較,亦可比較紐約佳士得於2015年9月15日拍出的5號拍品——13世紀溼婆和帕爾瓦蒂造像(原屬斯普勒收藏)。

尼泊爾 十四世紀 銅鎏金彌勒菩薩立像

這五件造像拍出1200多萬,承載了多少謹慎而熾熱的崇拜|一拍即合

尼泊爾 十四世紀 銅鎏金彌勒菩薩立像

高度: 32 釐米

成交價:2,967,014人民幣

左肩的淨瓶以及下方絢爛的蓮花表明這一理想化的年輕王子是未來佛彌勒。柔軟婀娜的身體和粗壯的手臂形成對比:右手舉在胸前結說法印,左手下垂,手上的蓮莖已經丟失。與2013年9月18日佳士得拍出的Heeramaneck藏品中一尊較小的彌勒佛(拍品298)一樣,這尊彌勒佛左肩披有傳統羚羊皮披肩,戴有大圓寶冠和菱形臂釧。

這五件造像拍出1200多萬,承載了多少謹慎而熾熱的崇拜|一拍即合

這尊彌勒佛立像和馬拉王朝早期經典的佛像完全不同,此佛像擁有完美的三道彎站姿和盪漾著的長腰帶。佛像佩戴的珠寶鑲有閃閃發光的半寶石,佛像的塗層歷經幾百年的虔誠膜拜後變成了光滑的巧克力棕色。

這五件造像拍出1200多萬,承載了多少謹慎而熾熱的崇拜|一拍即合

這五件造像拍出1200多萬,承載了多少謹慎而熾熱的崇拜|一拍即合

雖然在佛教禪修中,彌勒佛的地位同樣重要,但彌勒佛立像相對比較罕見,而觀世音菩薩的銅造像則更常見。至少在16世紀以前,這種姿態最為優雅的佛立像在尼泊爾一直很流行,包括文殊菩薩在內的許多佛像都是站立的。

尼泊爾/西藏 十一世紀 銅鎏金不空成就佛坐像

這五件造像拍出1200多萬,承載了多少謹慎而熾熱的崇拜|一拍即合

尼泊爾/西藏 十一世紀 銅鎏金不空成就佛坐像

高度: 23 釐米

成交價:2,359,045人民幣

不空成就佛是五方佛之一,代表毗盧遮那佛之“成所作智”,也代表能以大智慧成就一切如來事業與眾生事業,在十至十二世紀的西藏佛教復興時期非常流行。這是一尊稀有的早期青銅像,對於我們瞭解西藏早期佛教藝術的傳播和創造,以及尼泊爾從中起到的推動作用有著重要意義。這尊非常典型的不空成就佛形象,外表光滑有光澤,相比較2015年3月17日紐約佳士得拍出的一座文殊菩薩造像,這座不空成就佛造像的尺寸要大得多。

這五件造像拍出1200多萬,承載了多少謹慎而熾熱的崇拜|一拍即合

不空成就佛右手結無畏印,全跏趺坐,寶冠奢華但不矯揉造作,戴瓔珞臂釧。佛衣肩帶和下襬飾有精美花卉圖案,高聳的獨特寶冠上,葉狀圖案向四方伸展,中間是溼婆髮式。通過髮髻上保存下來的大部分鍍金和顏料原貌,可以看出鬆散的頭髮卷向頂部的蓮花蕾。

這座佛造像是一群尼瓦爾藝術家製作,他們中的大部分留在了西藏。此佛造像究竟是為西藏供養者製造,還是為居住在西藏的尼瓦爾佛教徒製造,抑或只是當初被尼泊爾的神職人員帶到西藏寺院寶庫中,至今仍然說法不一。

這五件造像拍出1200多萬,承載了多少謹慎而熾熱的崇拜|一拍即合

這座佛造像清晰體現了尼瓦爾工匠的喜好和技藝,鑄造堅固且完美無瑕的佛像使用的是高硬度銅合金,這使得它呈深棕色且分量沉重。

面部造型、高聳的頭冠以及對裝飾品的控制都遵循離車族的樣式。在探討這件拍品時,威爾登認為頭冠的延伸部分和尼瓦爾風格不符,可能是西藏供養者要求這麼設計的。但在早期尼泊爾藝術作品中就有這一先例,比如尼泊爾的Chabahil 的一座公元前800年的觀音菩薩造像,以及在西藏保存下來的一些銅造像。

不過,威爾登指出同樣出自菩薩道收藏中一件金剛造像柄腳處的藏銘文,也能夠證明這座造像是受西藏供養者委託鑄造的。雖然銘文也可能是後期刻上去的,但這樣的爭論值得探討。馮·施羅德也猜測這些尼瓦爾風格的造像是為西藏人鑄造的,它們代表了Chidar時代早期新興的贊助人和藝術家關係下的第一批造像。

另一方面,和尼泊爾拜佛不同的是,西藏拜佛較少有觸摸佛像和淨身禮。而包括此佛造像在內的上述所有佛造像,它們的鍍金和凸起的邊緣都有明顯的磨損。由此可見,這些佛像在受朝拜時是觸手可及,並常常出現在一些儀式中。從佛造像被反覆的虔誠觸摸上,我們想到至少有三種可能性:第一,同早期假說一致,早期西藏供養人在審美以及儀式行為上都和尼泊爾人相同;第二,此類佛造像是為居住在西藏的尼瓦爾佛教團體鑄造,後流入寺院寶庫中;第三,這些佛造像是在尼泊爾被鑄造並被膜拜的,隨後可能是因為躲避災難或作為外交禮物流入西藏。

尼泊爾 十四世紀 綠度母銅像

這五件造像拍出1200多萬,承載了多少謹慎而熾熱的崇拜|一拍即合

尼泊爾 十四世紀 綠度母銅像

高度: 21 釐米

成交價:2,359,045人民幣

這座美麗的綠度母造像左腿橫盤,右腿下垂,雙手分別施與願印和說法印。聖救度佛母,又稱綠度母,頭部微微傾斜,面帶微笑。綠度母具有拔濟眾生出種種苦難之功能。綠度母以各種形式出現在藏傳佛教的所有流派中,所有藏人從小就對她的十字心咒和二十一度母禮讚文耳熟能詳。

這五件造像拍出1200多萬,承載了多少謹慎而熾熱的崇拜|一拍即合

此綠度母造像身體柔軟豐滿具有肉感,所戴寶珠細緻入微,體現了十三至十四世紀馬拉王朝時期尼瓦爾匠人的頂尖技藝。綠度母的身體和頭髮分別鍍有冷金並鑲上青金石,表明她在西藏受到了進一步的崇拜,保存在西藏中部直貢梯寺中的一座佛母造像和她非常相似。

這五件造像拍出1200多萬,承載了多少謹慎而熾熱的崇拜|一拍即合

這五件造像拍出1200多萬,承載了多少謹慎而熾熱的崇拜|一拍即合

精緻的瓔珞裝飾著綠度母袒露的上身,手釧的造型風格屬於印度東北部的帕拉風格。齊默爾曼家族藏品中的一座尼瓦爾度母造像擁有相似的手釧,下裝也擁有相似的花紋裝飾。收藏在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的十三至十四世紀財續佛母造像(編號1947.493)與此造像也有相似之處,尤其是她們頸後的絲帶,此造像雖然有著厚厚的冷鍍金,但是頸後絲帶仍很清晰。

多倫諾爾 清朝 十八世紀 六臂大黑天銅像

這五件造像拍出1200多萬,承載了多少謹慎而熾熱的崇拜|一拍即合

多倫諾爾 清朝 十八世紀 六臂大黑天銅像

高度: 52 釐米

成交價: 791,625人民幣

西藏佛教雕像中少有能製作得如此完美且透露著異域風格的銅像。香巴噶舉派的創始人克珠·瓊波朗覺在印度和尼泊爾學成之後,將六臂大黑天帶到了西藏。大黑天,梵語意譯為“瑪哈嘎拉”,又譯為“救怙主”,為觀世音菩薩所化現的憤怒形象的大護法神,居諸大護法神之首。對大黑天的信仰起初流行於薩迦派、噶舉派和覺囊派之中,後被引入格魯派併成為三大護法神之一。

這五件造像拍出1200多萬,承載了多少謹慎而熾熱的崇拜|一拍即合

按照格魯派的喜好,大黑天呈站立姿,上揚的赤發中有一蛇穿過。蹙眉瞋目,蒜頭大鼻,捲舌咧口,獠牙外露,給大黑天增添了幾分嗔怒相。

這五件造像拍出1200多萬,承載了多少謹慎而熾熱的崇拜|一拍即合

這五件造像拍出1200多萬,承載了多少謹慎而熾熱的崇拜|一拍即合

掛在強壯胸部及凸起腹部的瓔珞,具有多洛諾風格。1763年在甘肅省拉卜楞寺發現的一座金剛手菩薩,和這座大黑天銅像大小相似,製作更加細膩,兩座銅像的對比更加鮮明,“誇張的比例和噴湧而出的氣勢讓銅像擁有了兇猛的外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