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專場上的唯一拍品,詮釋了什麼叫「巨作絕品」|一拍即合

這個專場上的唯一拍品,詮釋了什麼叫“鉅作絕品”|一拍即合

4月3日上午,蘇富比在香港有一場只有一件拍品的專場,這件唯一的拍品為“明宣德御製《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十卷”。

宣德年間,皇帝詔命聖僧慧進對寫金字,主持抄寫四大部經,其中就有御製《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此經書現倖存十卷,羊腦箋本泥金,字體澄淨秀逸如浮雲,品相尤佳,除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宣德御製的《大寶積經》與《大涅盤經》外,近例無尋,誠明朝重寶,藝壇僅見。據記載,在1917年,這套經書為京都貴族珍存,再經 Fujio Fujii 及 Thomas Phillips 三世上校所蓄,秘藏不露,直至2014年大英博物館明朝大展才重現世間,極為難得。

這個專場上的唯一拍品,詮釋了什麼叫“鉅作絕品”|一拍即合

永樂一朝(1403-1424年),皇帝篤信藏傳佛教,對弘佛宣教之事不遺餘力,宣德帝(1426-1435年在位)延其祖父之業,續種善因。是以永宣年間,御製佛教重器輩出,唐卡聖像、鎏金銅像、瓷質供器,當中不乏鉅作絕品,足見二帝虔敬之心。

據晚明僧人太汝明河(1588-1640/41年)所纂《補續高僧傳》,華嚴宗祖師慧進(1355-1436年)諳通佛學,眾所欽服。宣德年間,皇帝奉慧進為大國師,邀其進京開講佛經教義,且率一眾僧俗,泥金對寫《大寶積經》、《聖大般涅盤經》、《大方廣佛華嚴經》與《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四部佛教經典(後三經下簡稱為《大涅盤經》、《華嚴經》及《大般若經》)。

這個專場上的唯一拍品,詮釋了什麼叫“鉅作絕品”|一拍即合

這個專場上的唯一拍品,詮釋了什麼叫“鉅作絕品”|一拍即合

這四部御製佛經,其中《大寶積經》一百二十卷,以及《聖大般涅盤經》四十卷並《大般涅盤經後分》兩卷,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這兩部佛經前皆具宣德皇帝御製寫經序,紀年大明宣德五年(1430年)。無論書風、佛圖、泥金、箋紙,此《大般若經》均與臺北故宮所藏《大寶積經》與《大涅盤經》二部同。《大般若經》原共六百卷,現僅存十卷,其餘命或與《華嚴經》同,盡皆佚失。

這個專場上的唯一拍品,詮釋了什麼叫“鉅作絕品”|一拍即合

現見十冊《大般若經》,經摺裝,磁青紙本,裱以羊腦及頂煙墨制,漆黑亮滑,猶如明鏡,是為羊腦箋,色澤含蓄靜謐,配以泥金書寫、製圖,歷久彌堅,是以為宮廷御製佛經專屬。磁青紙本泥金經文,以臺閣體書寫,字體工整端莊,清朗秀逸。臺閣體,乃明代盛行書體,書法家沈度(1357-1434年)尤擅此體,宣德帝也有書此體。此冊內經牌贊與佛說法圖等,有別於泥金經文,乃是羊腦箋上淺刻勾勒,再細筆填金,彷如戧金漆金,細緻入微。

這個專場上的唯一拍品,詮釋了什麼叫“鉅作絕品”|一拍即合

這個專場上的唯一拍品,詮釋了什麼叫“鉅作絕品”|一拍即合

此十冊《大般若經》之首冊前有勾勒填金經牌贊,上有“御製”兩字,下書字八十,為國祈願,四周飾以五爪游龍,江崖海水之上,逐珠穿雲而行。此經牌贊與臺北故宮藏紀年宣德五年之經冊所見,如出一轍,卻有別於前述永樂年制例。此經牌贊上綴蓮花,彷佛天降瑞蓮。

首冊經牌贊後,續有佛說法圖,共繪神明四十身,佈局見巧思,細節知縝密,處處刻劃入微,莊嚴典雅,獨是此圖已足珍,其風格又與臺北故宮藏宣德五年經冊之佛說法圖接近,僅佈局與個別聖像有異,必屬同一御作所制。

這個專場上的唯一拍品,詮釋了什麼叫“鉅作絕品”|一拍即合

中央釋迦牟尼佛莊嚴卻不失慈悲,蓮花座上盤膝結吉祥坐,背靠鏤空塔門,形姿與兩尊著名永樂年制款鎏金銅佛像吻合。其中一尊佛像,曾展於《Defining Yongle. Imperial Art in Early Fifteenth-Century China》,前述出處,頁69,圖版24,後於香港蘇富比2006年10月7日拍出,編號808(圖五);另一為倫敦大英博物館所藏,與此《大般若經》一同收入該館展覽《明:皇朝盛世五十年》,前述出處,頁227,圖195。為塑佛像金身,巧匠必先勾勒,輕輕除去局部紙面,才可敷以金彩,造就佛光普照之像。

這個專場上的唯一拍品,詮釋了什麼叫“鉅作絕品”|一拍即合

釋迦牟尼佛身前聖者下跪,誠心聽佛,旁立一眾弟子、神仙、鬼魔、護法及侍從。佛左右兩側佇立弟子阿難與迦葉,若以法海寺壁畫為範,兩弟子前方左右聖像,應為女相帝釋天(Indra)與男相梵天(Brahma),分掌天地,兩者身後各有侍女成雙,手捧蓮花、塵拂、華蓋與山式供器。

這個專場上的唯一拍品,詮釋了什麼叫“鉅作絕品”|一拍即合

這個專場上的唯一拍品,詮釋了什麼叫“鉅作絕品”|一拍即合

帝釋、梵天身後各有神明十二身,四為一組,共分三組。其中一組為女相菩薩,頭頂寶冠,滿飾瓔珞,袍服飄逸,其中二菩薩分別手持如意及蓮託經書。另有一組僧侶,年齡不等,當中至少有一僧乃非漢族,蓄鬍須、戴耳環。

最後位處畫面上方之一組,辨識較艱,如左方一女相菩薩,後佇三身魔怪,首行者或為閻摩羅王,長鳥喙,乃十殿冥王中之第五殿王,牛頭馬面隨之,張口欲噬,面目猙獰。右方相應組合中,則見有一持笏帝君,據法海寺帝釋梵天禮佛護法圖,可悉為娑竭龍王,後有夜叉,身缺背光,全圖唯一。夜叉後繪一老翁,手持蓮爐,依法海寺壁畫,或乃婆藪仙人。下方鎧甲戎裝者,則應為韋馱(Skanda)。畫面上方另有飛天成雙至,皆手託供盤,左方上奉仙山,右方則獻蓮花。

這個專場上的唯一拍品,詮釋了什麼叫“鉅作絕品”|一拍即合

這個專場上的唯一拍品,詮釋了什麼叫“鉅作絕品”|一拍即合

下方左右兩端則繪四大天王,鎧甲戎裝,華飾滿身,與法海寺所見並無二致。立於帝釋天身後者乃多聞天王,主北方,左手託塔,右持寶傘,後立廣目天王,主西方,右手纏蛇,左手握珠。梵天后方則為持國天王,主東方,手抱琵琶,以及增長天王,主南方,手執寶劍,一指試其鋒。

這個專場上的唯一拍品,詮釋了什麼叫“鉅作絕品”|一拍即合

末冊末頁,同以勾勒填金之法,繪戎甲護法,應為韋馱。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宣德二年(1342年)磁青紙本泥金《妙法蓮華經》中,朱寶(約活躍於1350年)畫佛教眾神,其中有相類戎裝護法,可予比較,圖見 Toyka,前述出處,圖版188。

十冊《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宣德御製,種功積德,磁青雅紙濃色沉蘊,經文字體穆如清風,填金佛圖寶相莊嚴,式樣裝幀沿襲有法,種種皆有仗於朝廷僧俗通力協作,才可成此重冊,集法書、繪描、勾填等藝之大成。出現於拍賣場之明初御製經卷極為稀少,寥若星辰。其中罕例可參見永樂十二年(1414年)制佛經,一冊三十九頁,尺幅也較小,磁青紙本泥金寫經、製圖,售於紐約蘇富比2015年3月19日,編號427。

延伸閱讀——羊腦箋與泥金佛典

這個專場上的唯一拍品,詮釋了什麼叫“鉅作絕品”|一拍即合

漢傳佛教以金字抄寫佛經的起源甚早,泥金所書字體一般是在深藍色紙張上書寫,方對比明顯,顯其莊嚴,此類紙張早先有“紺紙”或“碧紙”的名稱記載。明代方以智(1611-1671年)於《物理小識.卷八》稱:“宣德五年(1430年)造素馨紙,印有灑金箋、五色粉箋、瓷青蠟箋。”因此段敘述,不少學者認為以靛藍染色的瓷青紙始制於宣德年間,推測在宣德之前“紺紙”或“碧紙”是此類深藍色紙張的概稱,可能因為與宣德青花瓷的顏色相近,遂改名為“瓷青紙”。

這個專場上的唯一拍品,詮釋了什麼叫“鉅作絕品”|一拍即合

臺北故宮目前典藏清宮舊藏明代泥金寫經中,有九部在《秘殿珠林續編》中記載為羊腦箋本,清沈初(1735-1799年)《西清筆記·十五則》所述:“羊腦箋以宣德瓷青紙為之,以羊腦和頂煙墨窨藏久之,取以塗紙砑光成箋,墨如漆明如鏡,始自明宣德間制,以寫金歷久不壞蟲不能蝕,今內城惟一家猶傳,其法他工匠不能作也。”此段文字是目前對於羊腦箋的製作方法最早記錄。為何墨與羊腦混合?羊腦含豐富卵磷脂,是天然乳化劑,能與油、水混合(如蛋黃可與油、水混合,亦是天然乳化劑,可調配顏料繪製成蛋彩畫)。羊腦與墨相混後,因有蛋白質、卵磷脂、油份,使其易於塗刷紙面,產生一層具厚度亮光表面,使金汁書寫字體不易下沉於纖維中。羊腦箋在漢地造紙的技術傳統中早已失傳,而藏人造紙技藝則仍存此類紙張的製作傳統,只是藏族傳統多使用犛牛腦為之,至今此技雖沒落,但仍於藏區保存。

現存此十冊《大般若經》雖僅是玄奘所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一部分,但從其一卷一冊的分類形式、字體風格、裝禎形式、首頁佛說法圖、尤其是羊腦箋紙張的特色,再再證明確實與故宮院藏的《大寶積經》與《大涅盤經》一致,屬宣德年間由慧進主持抄寫的同款金字佛典。若論不同之處,唯函冊封面的彩色織錦相異;此外,《大寶積經》與《大涅盤經》是十冊一函,此《大般若經》則是五冊一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