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王子的中東之行將是他迄今爲止最具挑戰性的皇家之旅~

近日,應英國政府的要求,劍橋公爵對巴以地區進行歷史性的為期五天的中東之旅。他將會見巴以地區兩位領導人。此次訪問被視為對英以關係具有重大意義的訪問。

威廉王子的中東之行將是他迄今為止最具挑戰性的皇家之旅~

CNN報道:當英國努力應對英國退歐後的前景極不明朗,它正尋求支持和深化與歐盟以外國家的關係。以色列被視為倫敦需要培育的國家之一,威廉王子的訪問預計將在這一進程中發揮作用。在這次訪問中,威廉將有很多提醒英國在該地區的作用。

威廉王子的中東之行將是他迄今為止最具挑戰性的皇家之旅~

為了在訪問期間保持平衡,他將會晤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領導人。

威廉王子的中東之行將是他迄今為止最具挑戰性的皇家之旅~

他還將參觀耶路撒冷的橄欖山,並向他的曾祖母、希臘的愛麗絲公主的墳墓致敬,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因庇護猶太人而受到以色列的尊敬。

威廉王子的中東之行將是他迄今為止最具挑戰性的皇家之旅~

希臘愛麗絲公主的故事:

根據愛麗絲公主的傳記作者雨果•維克爾斯(Hugo Vickers)所述,愛麗絲的一生既飽含苦難,也充滿了正義色彩。她在國家的政變中倖存,歷經逃亡、因病被囚禁、宗教信仰遭人質疑等磨難,還致力於救贖難民。

1885年,愛麗絲公主出生在英國的溫莎城堡(Windsor),儘管雙親都是德國人,但愛麗絲一直被當作英國的公主撫養著。愛麗絲公主天生麗質,但患有先天性耳聾。1902年,在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的加冕典禮上,愛麗絲認識了希臘的安德魯王子,僅此一面,愛麗絲便深愛上了這位風度翩翩的外國王子,二人很快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截至1914年,愛麗絲陸續為安德魯誕下4位公主。1921年,適逢希臘革命爆發,菲利普王子出生。自此以後,希臘的王室家族開始四處逃亡。18個月後,他們搭乘一艘英國戰艦逃至法國巴黎,在那裡他們只能依靠親人的救濟,過著難民般的生活。

漸漸地,他們的生活出現了矛盾:整個家族開始使用愛麗絲的通行稅,而她個人的宗教信仰也變得越來越古怪:1930年,當愛麗絲的耳朵恢復了疑似微弱聽力的時候,她竟然相信自己和耶穌以及其他基督教徒之間存在密切關係。

在柏林接受子宮恢復手術失敗之後,愛麗絲又被確診患有精神分裂症。最終,她被遣送到瑞士一所療養院,在那裡她度過了兩年半與世隔絕的歲月。

雨果•維克爾斯說道,愛麗絲公主被送走的那晚,年僅9歲的菲利普王子一直由祖母照看著。當菲利普返回的時候,他只看到一輛遠去的汽車和一群穿著白大褂的陌生人的背影。

遭遇了骨肉的被迫分離的痛苦,愛麗絲又不得不默默承受丈夫安德魯的背叛和無情的拋棄。

雖然愛麗絲一直沒有和丈夫安德魯王子離婚,但是安德魯卻已經和情婦在法國的裡維埃拉(Riviera)同居。

菲利普王子瞬間變成了無家可歸的孤兒。依靠親戚們的救濟,他在寄宿學校度過了大半時期的少年生活。有一年聖誕節,菲利普在禮物上留下的地址名稱也是“無家可歸”。

1932年,愛麗絲終於離開了療養院。而後她卻成了一名孤獨的流浪者。

一位孩童時見過愛麗絲的德國人回憶說,她總是蜷縮在臺階上,仰望著天空。每當他躺在愛麗絲的懷抱時,愛麗絲嘴裡就會開始唸叨“菲利普”。

1937年,這對被迫分離的母子終於重聚,那是在女兒的葬禮上。重逢後的愛麗絲想帶著16歲的兒子前往雅典安靜地生活,但兒子的未來已經註定與皇家部隊緊密相連。

然而,儘管歷經了太多的人生苦難,愛麗絲公主仍然心懷仁慈。

1941年,希臘被德國納粹黨佔領。愛麗絲的生活再一次陷入了窘境,但她時常把家人送來的食物轉送給別人。在這樣的非常時期,愛麗絲公主仍然涉險收留了一家猶太人。她讓這家人藏在自家頂樓上,即使房子距離納粹黨總部很近。

面對納粹黨後來的懷疑,愛麗絲利用自己的失聰冒險逃過一劫。

為了感激和紀念愛麗絲,以色列的猶太人特授予她“正義之士”的榮譽稱號--以色列民族對外籍救命恩人最高的讚揚。

另外,基於虔誠的宗教信仰,生前的愛麗絲公主把自己的大量珠寶首飾捐獻出來,在雅典建造基督教教堂、修道院、福利院等等。

1967年,希臘軍隊發動政變。而愛麗絲打算堅守在雅典。直到兒子菲利普親王和兒媳伊麗莎白女王共商後派遣飛機前去,她才離開希臘。來到英國的愛麗絲生活在白金漢宮。

當然,愛麗絲對於兒子菲利普的愛也十分深厚,且令人羨慕。1969年,愛麗絲公主逝世前,曾給兒子寫了一封信。信中說道:“親愛的菲利普,媽媽從來沒有離開過你,一定要勇敢的活下去。只要你需要,媽媽隨時都會出現,給你我所有的愛。

她於1969年12月5日(84歲)在白金漢宮去世。她沒有留下任何東西,因為她把所有的東西都給了別人。她被安葬在皇家溫莎城堡聖喬治教堂,但是在她死之前,她已經表達了她希望被埋葬在聖瑪麗·抹大拉女修道院在客西馬尼在橄欖山在耶路撒冷(靠近她姑姑)伊麗莎白·費奧多洛夫娜公爵夫人,她的願望於1988實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