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最美的青春》監製郭靖宇:奉獻的青春最美

由郭靖宇監製,郭靖宇、楊勇擔任總編劇,巨興茂執導,劉智揚、何雨虹、趙恆煊、賈宏偉領銜主演的綠色青春劇《最美的青春》自開播以來,就以新穎的綠色青春題材引領了一輪收視狂潮。截至發稿,該劇豆瓣評分8.1,以單天收視破1的佳績穩居同時段收視第一,CSM52收視率最高達1.625,實時收視率多次破2。全網播放量自8月1日首播至今達3.7億,對於跟網絡向來“疏遠”的主旋律題材劇來說,該劇點擊量令人驚喜,可謂收視口碑雙豐收。在眾多劇集越來越追求場景、道具華麗的今天,《最美的青春》以獨樹一幟的題材與清新的質感,俘獲了網友的心。網友稱讚該劇夠走心,直呼“不夠看”。近日,郭靖宇接受採訪,以創作者的角度,還原了這部青春史詩大劇創作背後的故事。

專訪《最美的青春》監製郭靖宇:奉獻的青春最美

創作者最適合創作的,是他們熟悉的生活

Q:是什麼樣的契機,促使您創作拍攝《最美的青春》?

A:創作者最適合創作的,是他們熟悉的生活,塞罕壩在我的家鄉承德圍場縣北部,我對塞罕壩承載著故鄉般的情感。在入行後的二十六年裡,我一直希望拍攝一個此類題材的故事。據前輩們說,五十多年前的塞罕壩高原是一片荒漠,只剩下一棵樹“功勳樹”迎風矗立。這棵神樹給了我們靈感,成為全劇靈魂。藝術家不會漠視身邊的美好與崇高,於是我決定通過第一批塞罕壩造林人青年時期墾荒的故事,來呈現這一代人的崇高精神。

Q:觀眾發現不管是劇中的自然環境還是人物的精神面貌,都非常符合那個年代特有的氣質,劇本創作過程中,您都是怎麼獲取靈感的?又是如何設定劇中主要人物形象?

A:

《最美的青春》劇本是楊勇在八年前最先創作的。確定劇名後,我們選擇以青年知識分子的角度,來展現五十多年前有志青年們度過無悔青春的方式。給劇中的主要人物定位費了一定周折,是艾青的一句詩“我的眼中為什麼常含淚水,是因為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給了我靈感。我們將男主設定為林場當地人,但他在襁褓中就離開了家鄉,在他的認知裡,塞罕壩一如當年美麗。誰知再回來時,美景已成荒漠。滿眼的沙塵,讓學習林業專業的他決心紮根家鄉,用自己所學的知識恢復塞罕壩的欣欣向榮。一個人帶頭,隊伍從幾個人,發展到一群人,再到國家正式建設林場三百多人,越來越多青年人堅守在塞罕壩上,奉獻自己的青春。

專訪《最美的青春》監製郭靖宇:奉獻的青春最美

拍攝完成的時間不在早晚,關鍵要重視質量

專訪《最美的青春》監製郭靖宇:奉獻的青春最美

Q:劇中所展現出的許多艱苦的場景讓觀眾看著分外揪心,這些場景都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拍攝的?都遇到過哪些困難?大家都是怎麼克服這些困難的?

A:我的學生,位列第一的名次榮獲十佳青年導演稱號的巨興茂導演,在拍攝過程中所展現出的責任心與擔當,讓我這個做老師的十分動容。巨興茂導演放棄了很多拍攝環境非常好的戲,在風沙大、天氣冷的《最美的青春》拍攝地一待就是一年多。我記得接下這個任務的時候他說:“師父放心,保證完成任務。”之後他就毫不食言地踐行了承諾。中央電視臺要求嚴格,素材只剪出36集,這對按集收費的導演來說其實意味著巨大的經濟損失。但直到今天,他也沒在我面前抱怨過一句。我們的文學統籌唐浩先生,以七十多歲的高齡,陪我在塞罕壩一住就是一個多月,嚴重的高原反應讓唐先生連續好幾天不能睡覺。那時我們的工作人員脫掉手套的手隨時會被凍僵,每個女孩子的臉都凍得像紫茄子一樣。前去慰問的領導們說《最美的青春》是他們見過的條件最苦的一個攝製組!驚訝於演員們這麼年輕竟然這麼能吃苦。

專訪《最美的青春》監製郭靖宇:奉獻的青春最美

林業技術支持李秀珠老人加入我們的時候,正值全國學習塞罕壩精神之際,作為第一代林業工作者,很多機構、報紙、電視臺請著去做宣傳、做專訪、做報告,可李老師卻陪我住在御道口最偏僻的一個私人招待所裡,吃著重複簡單的飯菜不僅毫無怨言,還每天都以憶苦思甜的方式,回憶起當初剛上壩的時候,每天連正經糧食都吃不上,鼓舞我們在壩上寫完了主要部分的劇本。我在參加塞罕壩森林音樂節的時候,有幸見到了陳彥嫻老人。老人是代表塞罕壩在聯合國領過獎的名人,是塞罕壩精神的代言人,我的一句邀請,陳彥嫻老人二話不說就答應了參加發佈會,這就是我們承德人的性格,這就是塞罕壩精神!

年輕的演員們,每個人接到角色的時候都對我說過“感謝導演信任”。他們戰勝了大風、狂沙、嚴寒,學習林業生產,體驗人物真實的生活狀態與情感,觸及人物最真實的靈魂。其實將近六個月的檔期對很多青年演員來說非常奢侈,尤其對青年女演員來說,是她們十分之一的藝術生命。如今很多人批判年輕“小鮮肉、小鮮花”,但《最美的青春》劇組裡,不串戲、不扎戲的他們,在我眼裡全部都是合格的青年藝術家。

專訪《最美的青春》監製郭靖宇:奉獻的青春最美

戲裡戲外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Q:劇集播出後,塞罕壩人艱苦創業的精神讓觀眾深受感動,您覺得塞罕壩人身上的哪些精神最應該被傳承?現在的年輕人最應該學習老林業人身上的哪些精神?

A:

在塞罕壩三大精神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獻了青春獻子孫”。因為當初壩上沒有醫院與學校,很多塞罕壩人的孩子學業被耽誤,父母畢業於名牌大學,但孩子十幾歲就參加工作的比比皆是。教育水平跟上後,他們的孫輩們可以考大學了,但凡是塞罕壩地區成績最好的學生都會選擇林業專業,這是一代又一代人對那片土地和那片綠色擁有感情才能孕育的結果。

除了教育與醫療不便,糧食與交通也是重大挑戰。那個年代壩上收成最多的就是土豆,只能吃土豆。不便的交通,讓塞罕壩一到冬天基本上和壩下失去聯繫,口糧必須依靠秋天儲備好才能順利過冬。最重要的是還在林場建設過程中造林技術難度上的攻克。雖然國家當時將全國所有林場最好的樹苗都給了塞罕壩,機械造林效率也很高,但成活率卻只有3%,樹苗能不能活到第二年還是未知數。直到在塞罕壩培育出可以成活的樹苗,才讓後續造林工作有序進行。劇本中,我們除了描述劇中人物的感情生活,關於植樹的科技攻關也有著重描寫。

專訪《最美的青春》監製郭靖宇:奉獻的青春最美

Q:最近塞罕壩火了,《新聞聯播》《焦點訪談》《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輪番報道,您希望《最美的青春》的熱播,對影視劇創作產生什麼積極影響?

A:從傳承精神上講,老一代林業英雄在塞罕壩留下的美好青春與滾燙熱淚,是最激勵年輕人的火種。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應該將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當成責任。我們希望用老一輩造林人的青春故事影響今天的年輕人,讓他們懂得青春奉獻在何處是最值得的,最美麗的。從製作態度上講,我們的攝製組沒有用所謂有票房號召力、有流量的明星,每一個角色都充分符合角色要求,這些年輕演員也都是演技精湛、吃苦耐勞、充滿正能量的合格人才,每一位老演員都是扶持後輩、德藝雙馨的優秀藝術家,我們希望這種戲裡戲外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的精神,能夠打動觀眾、感染同行創作出更多走心的優秀劇集帶給觀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