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山入城 拔掉窮根——六枝特區易扶搬遷見聞

下山入城 拔掉穷根——六枝特区易扶搬迁见闻

初秋時節,驕陽似火,如同盛夏一般熱烈!

六枝特區牂牁大道旁,塔山社區聚福新苑易扶小區內,老人們愜意地在廣場上散步,孩子們嬉戲打鬧。新房子、新生活、新面貌,迎接著新時代。

據瞭解,該小區一期已經建設完成,部分搬遷戶陸續入住,二期正在建設。下山入城,拔掉窮根,村民變居民,享受城市文明,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機遇,但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下山入城 拔掉穷根——六枝特区易扶搬迁见闻

易扶小區外景。劉雲冰 攝

1

搬了新家,牽掛老家

小區3棟15層,王朝賢家客廳除了一臺老牌縫紉機、幾張塑料凳和一張簡易餐桌外,還沒有添置別的傢俱。倒是在一間臥室裡,滿滿當當擺放著兩張新式大床,床上放著四個枕頭,另一間臥室則空著。“搬到這裡來,樣樣都方便了,但是我家6口人天天都要吃飯,我文化水平低,路也不熟,不曉得去做哪樣,我擔心呆不下去。在老家雖然不方便,但是可以種些莊稼和蔬菜,想吃就去地裡摘,還可以喂些豬牛賣些錢。”42歲的王朝賢聽說我們是筆者,向我們打開了話匣子。在與他傾心交談的過程中,我們深深地感受到他對城市生活的恐慌、迷茫和不知所措。

王朝賢的老家在牂牁鎮的沈家村,這是一個深度貧困村,交通不便,吃水困難,是易扶搬遷的重點難點。他家住在播崴組,一家人靠種玉米和養豬養牛為生,生產生活方式傳統,思想觀念落後。今年6月底,他是第一批從牂牁鎮沈家村搬來的。對於他來說,要融入城市發展,是一個艱難的過程。

下山入城 拔掉穷根——六枝特区易扶搬迁见闻

搬遷戶家裡。陳棟樑 攝

下山入城 拔掉穷根——六枝特区易扶搬迁见闻

村幹部在張德付(左二)家回訪。劉雲冰 攝

2

心在哪,家就在哪

走進小區9棟13層的張德付家,他的兩個孫女正在看電視,家裡堆放著從老家搬來的桌椅板凳,顯得與新房子不太協調。張德付的小舅子劉金海坐在沙發上,他說他是今年6月底特意從福建趕回來搬家的,新家就在隔壁單元。

張德付今年55歲,家裡有6口人,老家在牂牁鎮大沖村大地二組,趕場來回要走近六個小時,喝水靠天上下雨。兒子兒媳在廣東打工維持一家生計,他和妻子在郎岱租房帶孫女上學。

“在黨和國家的關心下,我家從深山老林搬進城,住上100平方米的電梯房,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雖然剛搬來有些不習慣,但從子孫後代發展考慮,選擇搬遷是對的!”

張德付告訴筆者,易扶小區位置不錯,附近要建高鐵站、客車站,還有醫院等,出行、看病、上學,樣樣方便,小區環境也很好,沒事就領著孫女去逛逛,生活很悠閒。易扶小區的物業管理公司還給他安排了保安工作,月工資1千多元,但由於他的身體不好,暫時沒有去。

下山入城 拔掉穷根——六枝特区易扶搬迁见闻

3

幸福是奮鬥出來的

王力是王朝賢的親弟弟,也是從沈家村播崴組搬來的。在王朝賢家遇到他,他很熱情地邀請我們去他家坐坐。他家就住在哥哥家樓下幾層,作為么兒與父母未分戶。

走進王力家,鄰居家的孩子正好過來串門。雖然媳婦不在家,但家裡窗明几淨,傢俱時尚,除了陽臺上放置的一張陳舊的八仙桌不合時宜外,其他擺設與城市家庭無異。這張八仙桌據說是他媳婦孃家陪嫁的,從老家搬來是想留作紀念。

今年32歲的王力,看上去陽光、自信而有活力。之前夫妻倆帶著兩個孩子在福建打工,工作很辛苦。因為夫妻倆吃了沒文化的苦,所以特別重視孩子教育,這次回來搬家後,準備就近做點生意,以方便照顧孩子上學。他興奮地說:“在六枝能有套房子,是我夢寐以求的事情。以前計劃打工十年存錢在六枝買一套房,一是娃娃讀書方便,二是自己出門方便。不曾想,黨的惠民政策這麼好,再不去努力,怎麼說得過去?”

他告訴筆者,他準備學廚師,或者搞快遞送貨,把搬來沒事做的人約起一起幹。他相信只要勤勞肯幹,一定能夠創造幸福生活!

筆者手記

易扶搬遷,是脫貧攻堅四場硬仗之一。這樣的搬遷,除了搬家,我們更需要搬什麼?採訪中,我們發現部分邊遠貧困地區的群眾對土地的依賴性極強,離開土地就不知所措,內生動力不足。同時,我們也欣喜地看到,越來越多的搬遷群眾主動融入城市,擁抱新時代,適應新環境,創造新生活。搬得出固然欣喜,但如何讓群眾“穩得住,能致富"才是關鍵,這樣才能真正拔掉窮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