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山入城 拔掉穷根——六枝特区易扶搬迁见闻

下山入城 拔掉穷根——六枝特区易扶搬迁见闻

初秋时节,骄阳似火,如同盛夏一般热烈!

六枝特区牂牁大道旁,塔山社区聚福新苑易扶小区内,老人们惬意地在广场上散步,孩子们嬉戏打闹。新房子、新生活、新面貌,迎接着新时代。

据了解,该小区一期已经建设完成,部分搬迁户陆续入住,二期正在建设。下山入城,拔掉穷根,村民变居民,享受城市文明,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下山入城 拔掉穷根——六枝特区易扶搬迁见闻

易扶小区外景。刘云冰 摄

1

搬了新家,牵挂老家

小区3栋15层,王朝贤家客厅除了一台老牌缝纫机、几张塑料凳和一张简易餐桌外,还没有添置别的家具。倒是在一间卧室里,满满当当摆放着两张新式大床,床上放着四个枕头,另一间卧室则空着。“搬到这里来,样样都方便了,但是我家6口人天天都要吃饭,我文化水平低,路也不熟,不晓得去做哪样,我担心呆不下去。在老家虽然不方便,但是可以种些庄稼和蔬菜,想吃就去地里摘,还可以喂些猪牛卖些钱。”42岁的王朝贤听说我们是笔者,向我们打开了话匣子。在与他倾心交谈的过程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他对城市生活的恐慌、迷茫和不知所措。

王朝贤的老家在牂牁镇的沈家村,这是一个深度贫困村,交通不便,吃水困难,是易扶搬迁的重点难点。他家住在播崴组,一家人靠种玉米和养猪养牛为生,生产生活方式传统,思想观念落后。今年6月底,他是第一批从牂牁镇沈家村搬来的。对于他来说,要融入城市发展,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下山入城 拔掉穷根——六枝特区易扶搬迁见闻

搬迁户家里。陈栋梁 摄

下山入城 拔掉穷根——六枝特区易扶搬迁见闻

村干部在张德付(左二)家回访。刘云冰 摄

2

心在哪,家就在哪

走进小区9栋13层的张德付家,他的两个孙女正在看电视,家里堆放着从老家搬来的桌椅板凳,显得与新房子不太协调。张德付的小舅子刘金海坐在沙发上,他说他是今年6月底特意从福建赶回来搬家的,新家就在隔壁单元。

张德付今年55岁,家里有6口人,老家在牂牁镇大冲村大地二组,赶场来回要走近六个小时,喝水靠天上下雨。儿子儿媳在广东打工维持一家生计,他和妻子在郎岱租房带孙女上学。

“在党和国家的关心下,我家从深山老林搬进城,住上100平方米的电梯房,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虽然刚搬来有些不习惯,但从子孙后代发展考虑,选择搬迁是对的!”

张德付告诉笔者,易扶小区位置不错,附近要建高铁站、客车站,还有医院等,出行、看病、上学,样样方便,小区环境也很好,没事就领着孙女去逛逛,生活很悠闲。易扶小区的物业管理公司还给他安排了保安工作,月工资1千多元,但由于他的身体不好,暂时没有去。

下山入城 拔掉穷根——六枝特区易扶搬迁见闻

3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王力是王朝贤的亲弟弟,也是从沈家村播崴组搬来的。在王朝贤家遇到他,他很热情地邀请我们去他家坐坐。他家就住在哥哥家楼下几层,作为幺儿与父母未分户。

走进王力家,邻居家的孩子正好过来串门。虽然媳妇不在家,但家里窗明几净,家具时尚,除了阳台上放置的一张陈旧的八仙桌不合时宜外,其他摆设与城市家庭无异。这张八仙桌据说是他媳妇娘家陪嫁的,从老家搬来是想留作纪念。

今年32岁的王力,看上去阳光、自信而有活力。之前夫妻俩带着两个孩子在福建打工,工作很辛苦。因为夫妻俩吃了没文化的苦,所以特别重视孩子教育,这次回来搬家后,准备就近做点生意,以方便照顾孩子上学。他兴奋地说:“在六枝能有套房子,是我梦寐以求的事情。以前计划打工十年存钱在六枝买一套房,一是娃娃读书方便,二是自己出门方便。不曾想,党的惠民政策这么好,再不去努力,怎么说得过去?”

他告诉笔者,他准备学厨师,或者搞快递送货,把搬来没事做的人约起一起干。他相信只要勤劳肯干,一定能够创造幸福生活!

笔者手记

易扶搬迁,是脱贫攻坚四场硬仗之一。这样的搬迁,除了搬家,我们更需要搬什么?采访中,我们发现部分边远贫困地区的群众对土地的依赖性极强,离开土地就不知所措,内生动力不足。同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搬迁群众主动融入城市,拥抱新时代,适应新环境,创造新生活。搬得出固然欣喜,但如何让群众“稳得住,能致富"才是关键,这样才能真正拔掉穷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