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真功夫到羅輯思維,看創業公司如何做股權分配和股權激勵?

點擊右上角【關注】,學習薪酬績效、股權合夥人

關注後,回覆:模板,免費獲取 公司股權分配協議書模板


【導讀】

做股權激勵和合夥人的股權分配都是因人而異,沒有標準的股權激勵方案。

從股權分配和激勵設置的原因,操作方法,以及風險,本文都有闡述和方法論的建議,值得借鑑。

從真功夫到羅輯思維,看創業公司如何做股權分配和股權激勵?

一、合夥人怎麼做股權分配?

首先分析兩個案例——真功夫和羅輯思維。

潘宇海是真功夫的創始人,他建立了真功夫的一套所謂的產品標準,後來他引進了他的姐夫蔡達標,在蔡達標的運營下,真功夫從一家小店發展為全國知名的飲食連鎖店。最後各方在面對巨大利益誘惑時,誰也不肯讓步。一開始蔡達標把潘宇海趕出了核心管理層,後來潘宇海反過來揭發蔡達標挪用公款。

幾番爭鬥之後,蔡達標鋃鐺入獄,潘宇海大權獨攬。看似勝負已定,實則兩敗俱傷,真功夫發展降速,融資不暢,上市遇挫,估值縮水,痛失好局。

從真功夫到羅輯思維,看創業公司如何做股權分配和股權激勵?

第二個案例是羅輯思維。

曾一度被外界看好的黃金搭檔羅振宇和申音,最終因為股權分配問題而分手。

整個羅輯思維的品牌和運營上,羅振宇花了很多心思,但羅振宇在公司中只佔股18%不到,而申音佔股82%多,這樣的股權分配對創始合夥人來說非常不合理。

我先把這兩個案例拋出來,就是想告訴,對於創始團隊,一個好的股權分配是有多重要!

從真功夫到羅輯思維,看創業公司如何做股權分配和股權激勵?

為什麼需要設置一個好的股權分配?

1、能夠明晰合夥人的責權利 親兄弟一定要明算帳,合夥人之間的分工與回報,在早期一定要明確分配。

2、有助於創業公司的穩定 剛才講的兩個案例,就是因為沒有處理好股權分配機制問題,創始人之間後面就會矛盾不斷。

3、影響公司的控制權 比如真功夫,一會兒是蔡達標有公司控制權,一會兒是潘宇海有控制權。一個穩定的公司不可能有那麼多控制權,只能有一個老大。

4、這是進入資本市場的必要條件 大家去融資時,必然會被問到股權架構分配問題。現在資本方不僅僅只看產品,也非常關注股權架構。

如果你的股權架構是五五分,不會有資本方願意進來。

好的股權架構與差的股權架構 什麼是差的股權架構?

再舉西少爺這個例子,在公司剛剛走上正軌時,創始人團隊分崩離析。

三個創始人分別佔股40%、30%、30%,這樣的股權架構有什麼問題?

——沒有一個人佔51%以上,也即沒有一個人有公司的控制權。

在我看來,創業初期主要創始人持股51%都還不夠,好的股權架構是有一個老大持股三分之二。

不合理的股權架構下,只要出現問題,一定是毀滅性的,一定有合夥人被踢出局。

從真功夫到羅輯思維,看創業公司如何做股權分配和股權激勵?

那什麼是好的股權架構?

1、簡單明晰

創業早期,我們建議採用簡單的股權架構,一般三個股東,最多不能超過五個,其他人可以用代持。

2、一定要有帶頭大哥

創業公司一定要有一個人來拍板,尤其是在早期,肯定要快速決策,到關鍵點一定要有人帶頭來做,這個人就是帶頭大哥。

3、資源互補

怎麼挑選合夥人?怎麼做分配?我的建議是資源一定要互補,有人做產品,有人做運營,有人做技術。

如果找一樣的,根本就沒法創業,那樣肯定做不大。

4、股東之間一定要相互信任

找合夥人一定要找身邊的熟人或者是真正知道對方本性的人。

我不贊成合夥人只認識一兩天,吃一頓飯,喝一杯酒,就說一起去創業,這種成功的幾率會很小。

所以我在做投資人看項目時,都會問創業者,你們創始合夥人之間認識了多長時間?

很多人說是同學、發小、閨密,這種成功的幾率會相對高一點,因為彼此之間是互相信任的。

從真功夫到羅輯思維,看創業公司如何做股權分配和股權激勵?

那股權究竟怎麼分配呢?

有幾種方式:

1、看出資 如果大家都有錢,那就幾個人合夥出,比如公司註冊資本一百萬,我出六十萬,你出四十萬。

這是最簡單最直接的方式,但已經很少有人用了。

2、帶頭大哥要有比較大的股權 發起人一定是犧牲最大的,他的股權在早期也一定是最大的。

3、合夥人在公司角色的重要性 一定要知道在這個公司的發展中(尤其是後期)最重要的人是誰,這個人的股權一定相對會多一點。

比如你的公司是產品為導向,重點在產品上,那產品合夥人一定要比技術合夥人佔股比例大。或者你的公司是以技術為特點的,那技術合夥人的佔股比例就更重要一些。

也有做O2O、做電商的,可能更重要的是運營,那可能運營合夥人的股權就應該最大。

4、要有一個明顯的股權架構梯次 最好的方式就是剛才提到的,

創始人持股51%以上甚至是2/3,聯合創始人在20~30%,再預留10~15%的期權池。

這是相對合理的分配方法,有區間梯次,創始人肯定是老大,聯合創始人有一定的話語權,期權池給員工做激勵。

5、預留合夥人期權池 就像真功夫這個案例,潘宇海是創始人,但後期把它實際做大的是蔡達標。

潘宇海只是在前期搭了個臺子而已,後期蔡達標的功勞越來越大,這時怎麼辦?不能說一開始蔡達標拿到多少股份,後面就永遠只是這麼多。

如果有合理的期權池,就可以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

比如說羅輯思維是18和82分配,申音可以預留20~30%的期權池給羅振宇,雙方達成共識,未來做到一定的高度,這20%可以無償轉給羅。

這樣就可以讓羅做的更有動力,也更長久,而不能永遠只是給他18%,最後公司做的很大,我貢獻了主要功勞,股權還被稀釋不到10%,憑什麼?

從真功夫到羅輯思維,看創業公司如何做股權分配和股權激勵?

二、創業公司的股權激勵方法 說完剛才的合夥人之間的一些股權分配規則,

我再強調一下創業公司的高管股權激勵怎麼做。

什麼叫股權激勵?

1、機制決定統治

股權激勵首先是“機制”,任何公司都要有好的機制,機制就是統治。

2、格局決定結局

股權激勵就是考驗這個創始人的格局,他有沒有共享精神?他把員工只是當成員工而已,還是當成夥伴?這是創始人的格局。

有大的格局才會有好的結局,如果把員工只是當員工使用的話,這個公司也只能是普通公司而已。

3、籌碼決定忠誠

我的經驗裡,不要跟員工一直只談兄弟情,談忠誠,一定要有好的籌碼。

有了好的籌碼才會有忠誠,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現實需求。只給股權不給工資有用嗎?說實話,早期股權就是一個餅。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價碼。你花一百萬來挖一個牛人,對方可能很難被打動,因為他覺得自己也可以做;如果給他一千萬,他可能得掂量下了;

但給他一個億的時候,他肯定要來了。每個人都有價碼,只不過價碼有大有小而已,有的人一百萬,有的人一千萬,有的人要一個億。

從真功夫到羅輯思維,看創業公司如何做股權分配和股權激勵?

這裡談一個案例:

一個“夫妻店”公司上市的時候,夫妻之間為了1%的股權鬧得不可開交,為什麼?因為這1%的股權就值幾十個億,兄弟之間也是一樣。

所以,大家一定要切記,不要一直只談感情,我不相信創業中有夫妻情、兄弟情,一定要有籌碼,這真的很現實!一定要給籌碼。

為什麼要做股權激勵?

按我的理解,股權激勵其實就是建立一種共贏機制,是為了解決創始合夥人和高管、員工之間的關係。

之前我們可能是一種委託代理的關係,之前我委託你當我的員工,現在通過股權激勵,表層上我們就是合夥人的關係,大家利益一致。

就如剛剛所說,股權激勵就是把公司股東和職業經理人(高管)利益綁到一起。

從真功夫到羅輯思維,看創業公司如何做股權分配和股權激勵?

因為他們之間會有不同的立場,如果我是一個員工,我更關心的是能拿多少工資和提成獎金;

如果是股東,他更關心的是公司未來的發展、長期的增值與穩定。通過股權激勵,可以把這兩個不同立場的群體捆綁到一起。

如果公司上市或者被併購了,那可能1%、2%的股權都價值幾百上千萬了,這就是想象空間。

通過股權激勵就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想法。高管層會想,怎麼樣把公司的估值做得更高一點,什麼時候公司可以拿到A輪、拿到B輪,做大了之後,1%的股權都不得了。

做股權激勵,有10~15%的期權池,我建議不要一下子都分配完。要考慮第二年第三年有了行政、財務、商務等之後,這些人也要做股權激勵怎麼辦。

有的公司還會給外部的顧問一些期權,有的可以拿到1%、2%的股權。有的企業未來要做上市了,要找一個像阿里蔡崇信這樣的人,可能一開始是顧問,你怎麼辦?

要綁定他,也要給一些股權。所以,基於公司的發展,也要考慮這部分人的存在。

深度學習股權激勵,合夥人設計,點擊下面鏈接

從真功夫到羅輯思維,看創業公司如何做股權分配和股權激勵?

股權激勵有哪些形式?

1、實際股權

實際股權就是直接把股權分給高管,這種情況現在很少見,可能也會有,但可能不是做工商變更,只是由大股東代持,但股份也是直接給到你,不是期權。

這種方式有什麼優勢呢?它是長期的激勵股,會讓員工歸屬感很強,代表員工已經成為股東了,員工一定賣命的為公司服務。

它的缺點是什麼?做股權變更非常麻煩,包括未來要做轉讓、增資,如果真的讓員工變成一個股東的話,

未來他有簽字權、話語權,股東的權利都有,如果他不簽字,也是很麻煩的事情,所以缺點是手續很複雜,變動性很差。

所以我們的建議是不要給實際股權到工商變更,可以用一些衍生的方式,比如說給乾股,由大股東代持,不要做工商變更,因為那樣相對簡單一些。

然後用一些限制性的投票,提出一些限制權利,比如說我給你代持股權,但你沒有投票權,只有分紅權,所有的投票是大股東做決定。

從真功夫到羅輯思維,看創業公司如何做股權分配和股權激勵?

2、虛擬股權

這個股份是虛擬出來的跟工商登記沒有任何的關係,肯定沒有表決權,也沒有剩餘分配權。

萬一公司倒閉了,公司的股東都會做清算,拿到一些比例的“剩餘價值”,但他沒有。

這種方式比較容易操作和控制,缺點就是公司小的時候,給對方一些虛擬股,有時候綁不住他,他會覺得沒有歸屬感,跟拿提成差不多。

3、股票期權

“期權”就是未來可以用現在定的價格來購買股票的權利,不是說給你期權你就一定要買股票,它是給你一個權利,不像前面是真正拿到股份。

舉個例子,假如現在的股票值一塊錢,你給我期權,兩三年之後,我還可以用一塊錢的價格來購買多少股票。

只有當股票升值了,我才有動力購買股票,如果公司的價值降低了,甚至破產了,我就可以不買股票,這時期權就沒有任何效果。

從真功夫到羅輯思維,看創業公司如何做股權分配和股權激勵?

股權激勵的時機 在創業初期,實際股權和虛擬股比較有用,因為創業初期給不起很高的工資待遇,有一些核心成員,你給他乾股或者直接股票,他可能更加願意加入進來。

到了成長期,就是拿到A輪或者B輪時,這時候期權和虛擬股吸引力就比較大,因為公司已經被充分認可,市場有估值,給他虛擬股或期權都有實際價值,他馬上可以算出虛擬股值是多少錢。

所以,這個階段是最好做股權激勵的階段。 到了成熟期,也就是快要上市的企業,再給虛擬股、期權都沒有意義。

因為馬上要上市,他想變現,那時候實際股權還是管用,你把他納入股份裡面,更有吸引力。 公司都有一個生命週期,到了衰退期,給現金最好。

所以,不同的階段要用不同的方式做激勵,而不是永遠一成不變,一定要合理搭配。

針對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形式,像非常牛的大公司高管可以給實際股權;覺得還要考察一段時間的可以給期權,還有一些可以用虛擬股。

做股權激勵是做加法還是做減法呢? 做加法的意思就是用增值擴股的形式做股權激勵,而做減法則是大股東賣老股。

我建議做加法,因為增殖擴股時公司每個合夥人都會稀釋自己的股份,高管成為激勵對象,把他拉進來提升公司效益是整個公司的事情,而不是大股東個人的事情,

不能讓大股東每次都出讓自己的股份,而是讓每個原始股東、創始合夥人都參與進來,貢獻自己的股份,去做稀釋,做股權激勵。

從真功夫到羅輯思維,看創業公司如何做股權分配和股權激勵?

我們定了做加法,那麼用多少數量來做股權激勵呢?

1、確保股份的稀缺性 目前用得比較多的是15~20%的期權池。

但不要一下子就把股份全分出去了,一定要確保稀缺性,如果每個人都可以拿到股權激勵,那就沒有激勵價值了。

2、要有行業競爭力

如果有人給他的股權價值100萬,而你給的股權激勵只值50萬,那就沒有競爭力了。

所以你在做股權激勵之前,要調查一下行業價值,如果給了股權激勵但沒有競爭力的話,也沒有用,給了他也會跳槽。

3、實現對個體的激勵性

股權激勵不能是給一個團隊,一定是給到個人,有了好的個人才能組織一個好的團隊。

4、保證群體的公平性 不能說你跟我好就給你更多。

5、投資具有的經濟性 要有經濟性,就是說股權是有價值的。創業初期的股權就是一個餅。

到了A輪或者PreA的時候,公司已經被市場足夠認可,做這個價值非常方便。前面也說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底線、底價,他會算有沒有價值。

6、結合企業的安全性 不要為了挽留一些人而做股權激勵,什麼都給別人,最後自己什麼都沒有了,這個也是不太好的,

一定要確保自己的控制權。可以給一些股份,但一定要保證公司決策的安全,比如投票權、決策權。比如AB股架構,就是同股不同權。

從真功夫到羅輯思維,看創業公司如何做股權分配和股權激勵?

在什麼條件下可以拿到股權?

我認為有兩個緯度:

第一是時間緯度;

第二是績效緯度。

工作時間長是一方面,但工作的效果和績效則是另一方面,如果是銷售就制定銷售額績效標準,比如說銷售額要達到一千萬,600萬是一個標準,

完成了六百萬給60%,完成七百萬給70%,一千萬的時候才可以拿到所有的期權。

通過兩種緯度對他進行限制,如果沒有達到六百萬就不給了,因為沒有達到標準。 還有就是確定股東的退出機制。

比如說某個高管已經拿到股份了,但又要離職了,對創業公司來說,如果他持有公司的期權,又是股東的話,

我要跟他提前有一個約定,把股權回購回來,畢竟他已經離職了,對公司已經沒有任何作用了,我建議還是把股權收回來,這樣更安全,公司會發展更大。

從真功夫到羅輯思維,看創業公司如何做股權分配和股權激勵?

股權激勵是把雙刃劍 股權激勵並不都是好的,

它也有很多風險:

1、用錯了股權激勵的方法 在不同的階段用錯了股權激勵的方法,這是不好的,比如說創業初期用了虛擬股票或者期權,其實效果不好,還不如不用;

2、公平性和保密性 如果股權激勵不公平,又是公開的,這會導致另外一個問題,人都有比較心理,給了你股權,為什麼不給其他人股權?如果保密性做得不好的話,雖然綁定住了一個員工,但會讓團隊自身有矛盾。所以,做股權激勵保密性非常重要,針對個人就是個人,不要讓其他人知道。

3、一定要有約束機制 就是我剛才提到的,給了他期權,一定要限制期權是多少時間內去行使,包括剛才的績效緯度,要給他一個目標。

最後強調一下股權激勵和股權獎勵的區別。

股權激勵一定是讓這個員工去創造公司未來的價值,而股權獎勵有點像提成或者年終獎一樣,針對過往的業績去做獎勵。

所以我一直強調要通過多少年,要達到什麼績效,才給股權激勵,這一定是預期的目標,是未來的創造,兩個概念不能混淆了。

最後總結一下,做股權激勵和合夥人的股權分配都是因人而異,沒有標準的股權激勵方案。

很多人總是找到我,給他們一個股權激勵方案,我說做不出來,我都沒有跟你的合夥人聊過,不知道你的團隊有多少人,每個人的性格是什麼樣子。

每個股權激勵方案肯定都不同,因為每個人都不同。

今天只是給了大家一個股權激勵和股權分配的方法論,大家可以根據不同的需求搭配組合。

歡迎大家留言拍磚,如果你覺得學到東西,可以給我點贊哦~

分享是一種美德,希望每篇文章對大家有所啟發和幫助;也期待你的轉發,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