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息,宮斗不止:當後宮出現兩位太后,將會有多可怕!

當初為了阻止傅氏干政,王政君和自己家族包括王莽在內的人都商量好了,只允許傅氏和皇帝十天見面一次。如今,看到孫子輩的新帝親自上門求自己,王政君“婦人之仁”又發揮作用了,心一軟,就同意了。

生命不息,宮鬥不止:當後宮出現兩位太后,將會有多可怕!

傅太后 劇照

於是,漢廷先追封漢哀帝的生父、昔日的定陶王劉康為“恭皇”,然後,按部就班,傅氏就成為“恭皇太后”,哀帝的母親就成為“恭皇后”,緊接著,又大封傅氏、丁氏家族的人,哀帝還娶了傅太后堂弟的女兒為皇后。

如此一來,傅、丁為首的新外戚集團就誕生了。這兩家人一上位,可以想見,很快就一定會和王氏外戚集團開始對著幹。

生命不息,宮鬥不止:當後宮出現兩位太后,將會有多可怕!

太皇太后王政君 與傅太后 劇照

太皇太后王政君畢竟是個心性比較厚道的女人,為了怕大家血拼出大禍,她先下令,讓身為大司馬的侄子王莽搬出宮內,回到他自己的大司馬府居住。

憋著一肚子的火兒,王莽忍了。

生命不息,宮鬥不止:當後宮出現兩位太后,將會有多可怕!

王莽 劇照

不久,漢哀帝在未央宮大宴群臣,為了讓親奶奶高興,他就命令宮內宦者在太皇太后王政君的座席旁又給奶奶傅太后加了一個座席。

宴前巡視,身為大司馬的王莽看到傅太后的座席,再也忍耐不住,斥責說:“定陶傅太后不過是個藩王太后,她怎麼能和大漢朝的太皇太后並席而坐!”

生命不息,宮鬥不止:當後宮出現兩位太后,將會有多可怕!

王莽 劇照

說完,王莽馬上令人撤席。

傅太后得知消息後,勃然大怒,又在孫子皇帝面前大撒其潑。如此,漢哀帝也怒了。

王莽心裡清楚自己得罪了皇帝,例行地上了一封辭呈。漢哀帝當然照準。但臉面上還不能馬上撕破,於是哀帝下詔,賜王莽黃金500兩,駟馬安車一輛,安慰他提前退休。

生命不息,宮鬥不止:當後宮出現兩位太后,將會有多可怕!

王莽 畫像

王莽下野之後,傅太后指使漢哀帝動作連連,詔令頻下,很快就把王氏外戚力量在朝中基本清理得乾淨。當然,這次政治變動還是屬於不流血範疇,只是換人撤官而已,沒有屠刀霍霍到殺人滅族的地步。

過了一段時間,帝位坐穩,漢哀帝正式封自己奶奶傅太后為“帝太太后”,稱“永信宮”;封自己母親丁氏為“帝太后”,稱“中安宮”,並在京師為自己的生父立廟祭祀。

傅太后得勢後驕慢囂張,再不拿太皇太后王政君當回事兒了。兩個老太太有時候見面,傅太后也不會再像從前那樣對王政君低眉順眼行個禮啥的,而是像模像樣以“帝太太后”自居,甚至當面稱呼王政君為“老嫗”。

太皇太后王政君那個氣啊。氣,也沒用。當初瞎了眼,讓定陶王的後裔當太子,也都是自己的錯。世上後悔藥沒得賣,只得自認晦氣。更可氣的,沒過多久,漢哀帝又在傅太后等人唆使下,不讓王莽在京城居住了,把他貶回了封國新都(今河南新野東)。

生命不息,宮鬥不止:當後宮出現兩位太后,將會有多可怕!

王莽 劇照

灰心喪氣,大司馬王莽似乎政治生命到頭了,只得灰頭土臉地離開了都城。這一去,就是三年多。

其實,漢哀帝,作為西漢最後一個實際執政的皇帝,他為帝之後,並非我們後人印象中全然無能的表現,還有一段讓人稱讚的振作期,甚至做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生命不息,宮鬥不止:當後宮出現兩位太后,將會有多可怕!

漢成帝 劇照

我們知道,哀帝的叔父漢成帝非常荒淫,在位26年,在國家大政方面乏善可陳,王氏外戚勢力基本把持了朝政。而漢哀帝在少年時期,就一直受著良好的儒家教育,他本人還特別想往先前漢武帝、漢宣帝的“武宣之治”。所以,打壓了王氏外戚勢力之後,除了把自己祖母傅太后的親戚和自己舅氏丁氏家族高封以外,他對朝廷重要的官員也進行了大換血,徵聘不少知名大儒入朝。

生命不息,宮鬥不止:當後宮出現兩位太后,將會有多可怕!

孔光 畫像

哀帝朝共有四個丞相,除了孔光是成帝時代留任的丞相以外,其餘三人,朱博巴結傅氏而得位,但平當和王嘉確實都是能擔當丞相重任的儒者。而且,哀帝所信任的何武、龔勝、鮑宣等人,在當時都很有人望。

知人善任以外,漢哀帝上臺後馬上精簡機構,對吏治進行了整頓,首當其衝遭到精簡裁撤的部門,是為皇帝提供耳目之娛的“樂府”。漢哀帝即位時,由於死去的漢成帝特別愛好耳目聲色之娛,樂府已經膨脹到了800多人。為此,哀帝下詔稱:

生命不息,宮鬥不止:當後宮出現兩位太后,將會有多可怕!

漢哀帝 劇照

“惟世俗泰奢文巧,而鄭衛之聲興。夫泰奢則下不遜而國貧,文巧則趨末而背本者眾。鄭衛之聲興則淫闢之化流,而欲黎庶敦樸家給,猶濁其源而求其清流,豈不難哉?孔子不云乎?‘放鄭聲,鄭聲淫’。其罷樂府官。郊祭樂及古兵法武樂,在經非鄭聲之樂者,條奏,別屬他官。”

如此一來,樂府只剩下不到200人。事後證明,漢哀帝的這一舉措雖然沒有收到砥礪風俗之效,但作為新君繼位後的舉措,這項措施還是值得肯定。

漢朝一直對中高級官員子弟特別優待,二千石以上官員任職滿三年的,都可以推薦一個兒子當郎官。為此,漢哀帝在精簡機構的同時,就廢除了這項偏袒高官的“任子令”。這樣做,使得高官那些無能兒子不再有機會佔據清顯位置,有利於延攬人才和改善吏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