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賞析:初夏,來重慶聽雨

美文賞析:初夏,來重慶聽雨

一位北方的朋友說,她喜歡雨,雨使乾燥風烈的北方變得溫柔寧靜,聆聽著雨聲,感受著溼潤的空氣,讓人特別舒爽。可惜,北方的雨太少了。

我熱情地邀請她,來重慶聽雨吧,重慶雨水充沛,特別是初夏季節。喜歡雨的人,如果來重慶,適合聽雨,而不是看雨。重慶又是山城,樹木繁茂,聽著雨滴打著芭蕉的圓潤,或是隨風潛入夜,如蠶食桑葉般的沙沙細響,都有如天籟。

從此朋友對重慶的雨就十分嚮往。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是李商隱所描繪的夜雨景象,常常從中感受到那分惆悵之美,一直固執地認為“巴山”就是指的重慶一帶,因為重慶古時稱作“巴”,更因為詩中描繪之景與重慶很相似。有一部名叫《巴山夜雨》的老電影,寫一個造反派押送一個右派經由重慶沿三峽而下,途中受到感化的故事。故事細節早已在記憶中模糊,唯有詩情畫意的片名“巴山夜雨”不時躍出腦海。

孟庭葦曾經唱過一首《冬季到臺北來看雨》,用她甜美溫柔的嗓音演繹出臺北細雨柔情纏綿的美。但是,我私下裡認為,不如在初夏時分到重慶來聽雨。

冰心曾在她的一篇散文中描寫過這樣的雨,黃昏時分,雨就下起來了,剛剛鋪上的蔑席頓時增添了許多涼意,人也變得倦怠,巷子裡消散了小販們的叫賣聲,卻送來若有若無的梔子花的清香。

美文賞析:初夏,來重慶聽雨

不必期待在雨後“明朝早起賣杏花”,雨中就有初夏綻放的梔子花的甜香,使得聽雨這件雅事,色香味俱全,有滋有味了。初夏重慶的大街小巷,處處是梔子花,青綠的葉,潔白的花,捆成一把一把的,放在揹簍裡或是竹籃裡,三五元一把。拿回家用清水養著,一開就是好幾天。入夜之後,雨聲沙沙地響起,室內清涼乾爽,香氣氤氳,可讀書,可會友,可飲茶,怡情養神,心緒寧靜,萬般煩惱,都拋置腦後。

如果能在夜雨之時邀來知心好友一二,是再好不過。拿出精緻的茶具,與收藏已久的上好的茶葉,泡上一壺香茶,慢慢地聊。話可長可短,卻宜淡不宜濃,閒散隨意為最好。滿室茶香、花香、書香,和著雨聲、風聲,話也變得有一搭沒一搭。豐子愷的《緣緣堂隨筆》寫到夜飲,談及“夜雨剪春韭”,認為是一件十分美妙的事,可是他卻不會乘著夜雨去剪春韭,因為現實中的春韭遠沒有詩中的春韭美。我們當然也不會去,春韭下酒滋味最美,而我們飲的是茶。

前些日子約朋友去北溫泉,夜晚住在嘉陵江邊的竹樓。抗戰時期郭沫若曾住在這裡寫作《棠棣之花》與《屈原》。還保持著原來的風貌:竹子的欄杆,木板樓,圍了一方小小的庭園。晚上正聊天,雨下起來了,陽臺下江水流動聲音雄渾湍急,和著前庭雨打芭蕉的細響,匯成了一支雄壯的交響樂。也許現實中的春韭不如詩中的好,可現實中的雨,比詩中的雨還要美。(

作者 賀芒


分享到:


相關文章: